以下是含有出口衰退的搜尋結果,共104筆
部分鋼廠嘗試以減產或調整盤價因應,但整體供需失衡、需求復甦遲緩與國際貿易不確定性等多重因素,持續壓抑鋼價與產業信心,鋼鐵業在歲末面臨嚴峻考驗,第四季旺季不旺幾乎已成定局。
AI需求大爆發,主計總處10月31日公布第3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7.64%,較8月預測2.91%大幅上修4.73個百分點,為近17季以來次高增幅;主計總處官員表示,AI新興科技應用需求熱絡、消費性電子新品拉貨效應,加上關稅衝擊減緩,商品出口表現遠優於預期;若依陸續出爐各季經濟成長率上修概估數字估算,全年經濟成長率是「坐五望六」。
每月發布的景氣燈號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了,自1984年起架構始定,以九項指標的變化來衡量當月景氣走勢。隨著產業結構改變,四十多年來每隔五、六年就會通盤檢討進行改版,淘汰鈍化指標,引進敏銳度高的指標,並調整檢查值,以讓燈號能如實反映景氣。
為降低我國農產外銷過度依賴特定市場的狀況,農業部每年編列「農產品全球通路拓展計畫」,協助業者打造品牌、行銷國際,其中2025年總經費達6億元,為該計畫實施後新高,但今年1至6月農產出口總額為22.4億美元,相較2024年同期衰退10.2%,為此農業部2026年再編列4億預算,並結合跨域合作、創造附加價值等措施,促進我國農產品出口及提升國際競爭。
陸委會3日公告第72次諮詢委員會議並說明重點摘要,指出中美近期進行多輪經貿談判,面對川普政府2026年期中選舉壓力,中共有意「以拖待變」,讓步也多屬策略及象徵性措施,認為中美談判難取得持久且具體共識,建議留意中共可能透過認知戰,引導台灣社會對美產生質疑,削弱台灣社會對國際合作的信任。
受惠於人工智慧(AI)帶動的半導體拉貨潮,台灣8月出口額首度超越南韓,經濟表現強勁,引起南韓媒體高度關注。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台灣2026年人均GDP將達36319美元,超過韓國的35880美元。分析指出,AI推動台灣半導體蓬勃發展,形成經濟榮景;相對地,韓國則因美國關稅政策承受沉重壓力,兩國呈現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
台灣今年7月出口566.8億美元,年增42%,8月再上一層樓,到達584.9億美元,年增34.1%,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從這個數字看出不同的意義,因為韓國8月出口僅584億美元,台灣8月出口首度超越韓國,這是史上頭一遭,但他也示警,在川普關稅大刀揮舞下,台灣雖擠進對美出口前段班,同時也面對更大的危險與壓力。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預計在8月1日實施,台灣尚未揭曉,已經是企業界關注焦點。目前我國經濟預測機構多認為台灣關稅最終落在10%與20%之間,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警示,若結果不如預期、甚至高達25%以上,不僅螺絲、工具機、機械等產業虧損,接下來傳產可能面臨倒閉、無薪假、裁員等問題,經濟不好、消費也帶動不起來,進而連服務業都受到影響。
美國對等關稅寄出通知函,工商團體表示,對台灣產業的衝擊須視與日、韓對等關稅間的差距。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指出,台灣可以參考彼此稅率,再來看如何爭取調整。對於外媒月前報導,台灣被課32%對等關稅,經濟成長率將下降3.8%,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分析,那是未納入拉貨效應,但第2季開始,很多原本下半年出口貨品,提前在上半年出貨,可減緩衝擊,惟要保三恐有難度。
面對立法院藍白聯手通過法案後,引發民進黨支持者發起多位在野立委罷免行動,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今(6)日出席「反惡罷 戰獨裁」新北市勞工、客家團體後援會聯合成立大會時強調,7月26日不只是罷免案的投票日,更是「守護台灣民主的保衛戰」。他嚴厲抨擊賴清德總統推動罷免在野黨立委是「民主之恥」,更指控賴正試圖集行政、立法、司法於一身,「成為台灣的獨裁者」。
川普關稅措施衝擊百工百業,股民恐怕最有感。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7日公布6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為63.7點,較上月下滑1.23點,呈現「連4跌」走勢,創2024年5月以來低點,且六項指標全數下降,其中以投資股票信心下跌最多,創2023年2月來新低。
新台幣再度失守,匯率12日狂飆2.6角、終場收在29.66元,創近3年來新高;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警示,升值幅度愈大,經濟成長率下修風險也愈高。
中美當前仍處在關稅90天休兵期,國際投行高盛指出,中國6月初出口美國的貨櫃海運活動逐漸增加,讓投資人期待,在夏季運輸旺季到來前,可能出現第二波提前備貨潮。
大陸海關總署9日公告最新進出口統計,以美元計價來看,前5月進出口總額達到2.49兆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1.3%、幅度與前4月持平。而在中美貿易戰下,對美外貿衰退持續擴大,前5月進出口2397億美元,年減幅從前4月3.1%擴大至9.1%,其中出口衰退幅度擴大7.2個百分點至9.7%;進口也從年減4.7%放大到7.4%。
中美貿易談判漸有進展,雙方大幅調降報復性關稅後,川普透露大陸同意全面開放市場,包括政府補貼、強迫技術移轉及農產品進口限制等非關稅障礙將可解除。川普認為這是重要的成果,將幫助美國企業進入大陸,取得更公平的貿易與競爭環境。
中美貿易談判漸有進展,雙方大幅調降報復性關稅後,川普透露大陸同意全面開放市場,包括政府補貼、強迫技術移轉及農產品進口限制等非關稅障礙將可解除。川普認為這是重要的成果,將幫助美國企業進入大陸,取得更公平的貿易與競爭環境。
受私人消費停滯及出口下滑影響,日本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減幅超出預期,一年來首見萎縮。最新數據凸顯出,日本在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戰的威脅下,經濟復甦更為脆弱。
受私人消費停滯及出口下滑影響,日本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減幅超出預期,一年來首見萎縮。最新數據凸顯出,日本面臨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戰的威脅,經濟復甦更為脆弱。
中美關稅破冰談判有實質進展,12日公開的「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顯示,中美都會臨時降低關稅90天,美國對中國大陸商品的關稅將由145%降至30%,中國大陸對美國關稅則由125%降至10%,特定商品另加10%~15%。美國財長貝森特表示,與中國代表的本次談判是非常好的個人互動,雙方都很好地代表國家利益;雙方也都不希望脫鉤,不希望貿易禁運,並希望看到中國對美國商品更加開放。
供應鏈重組效應和美國對等關稅,引發台灣主要進出口市場大洗牌。財政部8日公布4月進出口統計,除去年因AI供應鏈崛起,使得南韓成為台灣重要進口市場,馬來西亞4月則一躍成為台灣第三大出口國,僅次陸港和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