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升高衝突的搜尋結果,共101筆
(5日23時更新)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近日分析指出,北約近期對俄羅斯採取越來越強硬的態度,外界質疑這是否真能結束戰爭,或反而適得其反,北約的強硬言辭其實反映出虛弱與焦慮。歐洲無法真正重整軍備,也難以長期對抗;而川普正逐步抽離,美國不再主導這場戰爭。最終,俄羅斯可能贏得戰爭,而北約現行策略將成為一場徒勞且自我傷害的冒進。
「習川會」30日在韓國釜山登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會談時未提及台灣議題,引發輿論熱議。學者分析,台灣議題涉及中國核心利益,不適合在第三國討論,這次會晤是川普重返執政後與習近平「重溫」(rewarm)友誼,是中美關係好的開頭,也為明年開局的「十五五」規劃,創造穩定外部環境。
2025年10月26日,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在南海進行例行訓練任務時,短短半小時內先後失去兩架軍用飛機,MH-60R「海鷹」直升機,另外一架為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
《時代》雜誌的封面似乎永遠擺滿英雄與惡棍,這回選擇在川普的臉旁邊,刊出一篇題為〈美國必須警惕台灣魯莽的領導人(The U.S. Must Beware of Taiwan’s Reckless Leader)〉的投書。作者乃美國保守派智庫學者兼海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所副教授的高德斯坦(Lyle Goldstein),他的語氣像個在餐桌上訓誡孩子的家長:「美國該警告台北,不要太魯莽。」
前言: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與安全中心今年六月邀請台、美、日軍隊體系最高階層領導人及學者專家,進行四階段、八小時的台海防衛兵推,與會者須針對20多項輔助想定與臨機狀況,在高張力、短時間內,及時果斷執行狀況評估並下達指令。兩岸關係空前緊張,國際局勢複雜多變,兵推結果極具參考價值,《中國時報》翻爆中心特別摘錄精華,以饗讀者。
民間版的台海防衛兵推總結報告指出,針對中共解放軍、海警、海上民兵漁船聯合對台澎及外離島海空域組織實施的「灰色地帶」襲擾,政府欠缺相關行動處置的指導原則。國防部乃至國軍各級部隊,針對中共對台非戰時的「灰色地帶」襲擾,亦缺乏明確的「接敵規定」或「交戰規則」(Rulesof Engagement-ROEs)。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日前的兵推顯示,大陸若對台灣實施軍事封鎖,將重創電力供應,導致全島無法正常運作,新加坡IISS研究所針對解放軍對台海空封鎖、東南亞各國撤僑問題舉行兵推,這許多推演都假定兩岸發生衝突。我們如果只推演戰爭,卻不模擬和平,不斷自我暗示的結果將是自我實現,如果希望和平,就應多推和平推。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日前的兵推顯示,大陸若對台灣實施軍事封鎖,將重創電力供應,導致全島無法正常運作,新加坡IISS研究所針對解放軍對台海空封鎖、東南亞各國撤僑問題舉行兵推,這許多推演都假定兩岸發生衝突。我們如果只推演戰爭,卻不模擬和平,不斷自我暗示的結果將是自我實現,如果希望和平,就應多推和平推。
面對中國大陸威脅加劇、美國政策搖擺不定之際,台灣總統賴清德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內外雙重挑戰。華府智庫「國防優先」(Defense Priorities)研究員迪派崔施(Daniel DePetris)週三(6日)撰文指出,雖然台美關係在制度層面依舊穩固,但台灣內部政局高度對立,加上川普政府對台態度轉趨強硬,讓賴政府在國防、經貿與外交戰略上四面楚歌,更以「跛腳鴨」(lame-duck leader)形容賴清德的處境。
在美中貿易緊張情勢持續升溫之際,外媒報導指出,雙方即將於瑞典展開新一輪談判,重點將放在延長現行關稅休戰期90天,從原定的8月12日順延至11月。對此,長期觀察中美關係的旅美政治學者翁履中(Dennis)在28日臉書分析指出,這項動作表面上是技術性調整,實際上則再度印證「中國大陸是川普唯一不敢貿然出手的對手」。
柬埔寨總理洪馬內(Hun Manet)致函聯合國安理會本月輪值主席、巴基斯坦常任代表阿瑪德(Asim Iftikhar Ahmad)正式要求召開安理會緊急會議,以制止泰國對柬埔寨主權的「公然侵略」行為。
歐洲議會的「歐洲民主盾特別委員會」(EUDS)預計在2025年7月21日訪問台灣,期望實地瞭解台灣如何面對各種「混合威脅」並汲取應對經驗。這些威脅包含假訊息、經濟施壓和網路攻擊等,雖不像傳統戰爭那樣明確,卻已成為當代國際安全局勢中的關鍵變數。對歐洲來說,台灣是一個觀察「實戰對局」的前線,而且應能夠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近期與盟邦互動時作風強勢,引發關注。他主張聚焦中國威脅,將戰略資源自歐洲抽回,集中部署印太,強化第一島鏈防衛與嚇阻。這種構想是攻勢現實主義的延伸:單極霸權的美國透過前沿部署來拒止挑戰者擴張。但在實踐中,柯伯吉對盟邦的態度與節奏,卻暴露美國亞太戰略邏輯的多重矛盾,不僅削弱戰略效能,也引發信任裂痕。
根據歐盟研究,全球約200個國家中僅有24國設置罷免制度,罷免多限於個別民代或地方官員,而由執政黨全面針對在野黨議員啟動罷免,台灣此例屬全球首見,且是操作制度偏離的「難以想見」。
陸委會要求金門縣政府停辦即將在7月26日舉辦的「金廈泳渡」活動,理由是「統戰意味濃厚」。金廈泳渡是兩岸地方共同主辦的運動賽事,已持續舉辦12年,不但成為金廈兩地年度重要活動,更為地方帶來人潮與消費,中央突然叫停,讓金門人士深感挫折。
陸委會要求金門縣政府停辦即將在7月26日舉辦的「金廈泳渡」活動,理由是「統戰意味濃厚」。金廈泳渡是兩岸地方共同主辦的運動賽事,已持續舉辦12年,不但成為金廈兩地年度重要活動,更為地方帶來人潮與消費,中央突然叫停,讓金門人士深感挫折。
國防部今(3)日公布最新監控資料,自7月2日清晨6時至7月3日清晨6時24小時內,國軍共偵獲中共軍機41架次擾台,其中有30架次逾越台海中線,進入我北部、中部、西南及東部空域。同時,另偵獲中共軍艦9艘次在台海周邊海域持續活動。
總統府26日將召開全社會防衛韌性第四次委員會議,宣布今年漢光演習首度結合城鎮韌性演習,並把7月定錨為「國家團結月」,由於適逢大罷免前夕,在野陣營質疑動機不單純,批賴清德總統不僅高喊「打掉雜質」,又透過演習營造緊張氛圍,種種行為皆像選戰操作,刻意升高衝突對立,替大罷免添柴火。
7月即將舉行漢光演習,軍方人士今天表示,今年演習,有「實況、實兵、實裝」三大特色,融入俄烏戰爭等經驗,將中國灰色地帶襲擾等都納入演練實境;且採實兵演練讓國軍熟悉戰場;實裝則是新興的兵力,例如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等,讓民眾看到納稅錢沒有白花,也讓中國了解我國軍是有戰力的。
國防部今(25)日表示,自6月24日清晨6時至6月25日清晨6時止,偵獲中共解放軍於臺灣海峽周邊進行海、空域活動,共計出動軍機37架次,其中有34架次逾越海峽中線,進入我西南與東南防空識別區。此外,亦發現共艦6艘在臺海周邊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