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反競爭的搜尋結果,共77筆
據觀察者網引述路透當地時間10月9日報導,川普政府當天威脅要禁止中國航空公司在執飛往返美國的航班時飛越俄羅斯領空,美方宣稱,過去的政策使美國航空公司處於「不利地位」。
美國國會議員呼籲川普政府限制或暫停中國航空公司在美降落權,除非北京恢復對稀土和磁鐵的全面供應。
國際間企業進行併購時,可能涉及競爭法下的結合審查。今年6月間,歐盟出現一個具有指標性的案件,認定兩家大型食物外送事業參與聯合行為而違反競爭法規範,處以共計3.29億歐元的罰款。歐盟執委會指出,這是首次針對勞動市場的聯合行為加以處罰,顯示競爭法對勞動市場聯合行為之介入的趨勢。
中國A股市場近期非常熱絡,受惠於內外資金重返,上海A股指數創下10年來新高。其中外資投入A股指標的北向資金,每週成交量接近過去1年來新高,來到1,860億美元,遠高於過去1年平均的1,140億美元;上證和深證的A股單日成交量近期更超過人民幣2兆元,散戶投資人亦有重回A股市場的跡象,顯示股市長線多頭格局值得期待。
據熟知內情的相關人士透露,Alphabet的谷歌(Google)因為涉嫌在廣告技術中採取反競爭行為,將在未來幾天面臨歐盟的「溫和」反壟斷罰款。
ChatGPT開發商OpenAI與美國國防部簽署一項一年期、金額高達2億美元的合約,正式進軍國防應用場域,展開「OpenAI for Government」新計畫。
外媒報導,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ChartGPT開發商OpenAI據傳正在考慮對大金主微軟提起反壟斷訴訟。
併購(MA)是企業追求成長的關鍵戰略之一,公司有機會藉由成功的併購實現其長期關鍵戰略目標,如(1)擴大規模經濟、降低成本;(2)擴大市場占有率與覆蓋能力,如擴大銷售地理區域、客戶群或產品和服務以增強市場影響力;(3)擴大產品或服務差別化組合,提供更多樣化、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或服務,增強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的能力;(4)藉由創新與技術整合能力的提升,強化市場領導地位。
紐西蘭進口乳品今年起零關稅及取消配額,終端市場售價卻比去年來的高,消費者籲請公平會進行進口乳品價格查察。農業部畜牧司24日表示,尊重相關單位的查處結果,將持續觀測國內總體乳品市場變化,並輔導國內酪農產業,以協助酪農面對貿易自由化衝擊。
網搜龍頭谷歌(Google)壟斷麻煩接二連三,美國法院裁定谷歌非法壟斷線上廣告市場,谷歌再度面臨分拆危機,18日宣布要提起上訴。
美東時間4月2日下午,川普按下關稅戰「核按鈕」。他稱該措施為「對等關稅」,強調頒布該行政令當天是美國解放日(Liberation Day),表示這些「期待已久」的關稅將使美國重新變得「富有」。這場覆蓋廣泛、力度空前的「關稅戰」,不僅給全球貿易體系帶來了巨大衝擊,也讓本已複雜的中美關係面臨新的嚴峻考驗。面對由此引發的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國際社會的普遍疑慮以及各國的應對博弈,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場「關稅戰」的實質?中國又該如何在這場大國競爭中作出正確選擇?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兩個多月以來,頻頻出招對貿易夥伴和多項產業祭出新關稅措施,擾動全球金融市場,也導致國際政治出現劇烈變化。川普的關稅戰「起手式」讓對手和盟友均難以招架,然而,即將啟動的中美貿易談判,其最終結果將定調未來多年中美關係,同時牽動全球經貿格局。
中美貿易談判主要負責人26日進行對話後,逐漸釋出的訊息,透露緊繃的中美關稅戰似乎出現緩解跡象。
中國商務部表示,中國已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下,控告美國加徵關稅措施。對於有報導指美國在WTO已同意和中國進行磋商,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2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時稱,美方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關稅,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
美國川普政府將於4月2日實施對等關稅之際,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26日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進行視訊通話。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表示,雙方就貿易問題進行「坦誠」對話。
歐盟反壟斷機構持續打擊美國科技巨頭。谷歌(Google)周三遭到指控,指違反兩項歐盟規定。同時蘋果也被下令,要協助蘋果的競爭對手產品能連接到iPhone和iPad。
由塞爾維亞喬柯維奇、加拿大波斯比希爾等球員共同創立的職業網球選手總會(PTPA),和22名職業選手聯合向男子職業網球協會(ATP)、女子職業網球協會(WTA)、國際網球總會(ITF)和國際網球誠信機構(ITIA)提起訴訟,控訴4大協會相互勾結,有反競爭商業行為、壟斷職業網球及系統性地濫用。
職業網壇正遭遇一波以選手為中心的反抗,職業網球選手總會(PTPA)指控各大網球團體壟斷、反競爭,影響選手的權益,他們十多位選手向紐約聯邦法院控告ATP、WTA、ITF、ITIA,也就是網壇每個大組織都被告了。ATP是職業網球男子總會,WTA是女網總會,ITF是國際網球協會,ITIA是國際網球公正調查組織。
美中半導體產業角力延燒至汽車領域,中國大陸積極扶植本土晶片製造能力,目前大陸車用國產晶片比例已達15%,且持續攀升。外媒分析,由於全球車用晶片產業年營收規模高達800億美元(約台幣2.6兆元),國外晶片供應商大多選擇持續在大陸擴產,而非退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