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台塑六輕的搜尋結果,共58

  • 杜絕後患!張麗善喊話中央:禁廚餘養豬最有效

    杜絕後患!張麗善喊話中央:禁廚餘養豬最有效

     雲林縣長張麗善3日邀雲林縣議會至雲林縣麥寮鄉台塑六輕廠區南亞塑膠公司廚餘資源化場現勘,展現廚餘資源化處理成效,並表達縣府「全面杜絕廚餘養豬」決心。張麗善強調此舉是基於嚴謹防疫與食品安全的最高考量,並藉此全面推動廚餘資源化升級,呼籲中央推行1縣市1廚餘資源化處理場,將環境挑戰轉化為循環經濟典範。

  • 綠電回饋增 台西營養午餐免費

    綠電回饋增 台西營養午餐免費

     雲林縣台西鄉因綠能案場日多,電力開發協助金回饋增加,鄉公所考量財源足夠,決定114學年度起營養午餐免費,共有逾600名國中小、公立幼兒園學生受惠,家長表示每個月可省下約700元餐費。目前縣內還有麥寮鄉因綠能回饋,全鄉學生營養午餐免費。

  • 綠電回饋地方 台西鄉國中小營養午餐「吃免驚」

    綠電回饋地方 台西鄉國中小營養午餐「吃免驚」

    雲林縣台西鄉因綠能案場日多,電力開發協助金回饋增加,鄉公所考量財源足夠,決定114學年度起營養午餐免費,共有逾600名國中小、公立幼兒園學生受惠,家長表示每個月可省下約700元餐費,目前萬物齊漲,對家計不無小補。目前縣內麥寮鄉也因綠能回饋,全鄉學生營養午餐免費。

  • 環評違規頻傳 環團促停工、重罰

    環評違規頻傳 環團促停工、重罰

     開發案通過環評後,業者應落實環境保護承諾,否則將面臨30萬至150萬罰鍰,審計部報告顯示,相關違法件數及金額逐年攀升,更有業者違法7次、累計罰鍰破500萬。環團呼籲環境部嚴懲慣犯,直接要求停止開發,避免業者花錢了事。

  • 麥寮電廠全面煤改氣 地方憂工安

    麥寮電廠全面煤改氣 地方憂工安

     雲林麥寮電廠所有燃煤發電機組都將除役改為燃氣,多名縣議員19日擔心有工安疑慮。縣環保局長張喬維表示,麥電的天然氣接受站、儲槽、電廠等設施都尚未動工,世界各國尚無發生過儲槽工安事件;但台灣是海島國家,天然氣仰賴船運,颱風或強風時船隻難靠岸,中央應慎重考量能源配比。

  • 麥寮電廠將轉燃氣供電 雲林環保局長憂供應不穩 有船運風險

    麥寮電廠將轉燃氣供電 雲林環保局長憂供應不穩 有船運風險

    麥寮電廠今年所有燃煤發電機組都將除役改為燃氣,沿海多名縣議員19日在「雲林縣產業園區工安及汙染監督專案小組會議」表述工安疑慮。環保局長張喬維表示,麥電的天然氣接受站、儲槽、電廠等設施尚未動工,世界各國尚無發生過儲槽工安事件,不過台灣是海島國家,天然氣仰賴船運,颱風或強風時船隻難靠岸,中央政府應慎重考量能源配比。

  • 雲林牡蠣災損4千萬 無法求償

    雲林牡蠣災損4千萬 無法求償

     丹娜絲颱風造成雲林縣沿海地區牡蠣受損,但因養殖區位於雲林離島工業區海域內,不屬於專用漁業權區,無法申請天災救助,雲林縣牡蠣養殖發展協會9日表示,此次雲林牡蠣損失金額在4000萬元左右,卻沒有任何救助,漁民非常無奈。雲林縣政府農業處指出,中央要先將工業區解編,漁民才有辦法申請救助。

  • 雲林牡蠣災損4千萬卻沒補助 工業區未解編漁民怨:30年變人球

    雲林牡蠣災損4千萬卻沒補助 工業區未解編漁民怨:30年變人球

    丹娜絲颱風造成雲林縣沿海地區牡蠣受損,但因養殖區位於雲林離島工業區海域內,不屬於專用漁業權區,無法申請天災救助,9日「雲林縣牡蠣養殖發展協會」表示此次雲林牡蠣損失金額在4000萬元左右,卻沒有任何救助,漁民非常無奈。雲林縣政府農業處指出中央要先將工業區解編,漁民才有辦法申請救助。

  • 麥寮海淡廠拖延啟用「罰30萬卻爽省6億」 環團批輕罰

    麥寮海淡廠拖延啟用「罰30萬卻爽省6億」 環團批輕罰

    因應六輕增加用水,環評大會多年前就要求台塑應提出在枯水期減輕措施,台塑因而新建麥寮海水淡化廠,儘管三度申請展延盼能延至2026年4月完工,卻被環境部以工程達96.5%為由拒絕展延,並要求去年10月就要完工。但環團今天指出,台塑拖延啟用海淡廠至今,儘管遭到環境部開罰30萬,但持續取用每公噸僅12元的的濁水溪,對比海淡廠啟用每月9000萬元成本,每年就可省下6億餘元,環境部簡直輕罰,無法有效遏止台塑違法行為。

  • 麥寮燃煤發電廠 將轉型天然氣

    麥寮燃煤發電廠 將轉型天然氣

     雲林縣麥寮鄉因台塑六輕設廠,人口持續成長,去年12月突破5萬人大關後,今年1月又降至5萬人以下,有鄉民認為與六輕減產有關。不過,麥寮鄉長許忠富4日表示,位於六輕廠區內的麥寮燃煤發電廠將轉型為天然氣發電,投資金額達500多億元,加上六輕計畫往高科技產業發展,未來人口可望回流。

  • 麥寮人口破5萬後急速流失 鄉長揭天然氣轉型大計盼回流

    麥寮人口破5萬後急速流失 鄉長揭天然氣轉型大計盼回流

     雲林縣麥寮鄉因台塑六輕設廠,人口持續成長,去年12月突破5萬大關,不過今年1月後又降至5萬人以下,鄉民認為與六輕減產有關,麥寮鄉長許忠富4日表示位於六輕廠區內的麥寮燃煤發電廠將轉型為天然氣發電,投資金額達500多億元,加上六輕計畫往高科技產業發展,未來人口可望回流。

  • 雲麥寮林衛生所老舊 中央補助逾7000萬打造5星級醫療據點

    雲麥寮林衛生所老舊 中央補助逾7000萬打造5星級醫療據點

    雲林縣麥寮鄉因台塑六輕設廠,人口逐年增加,去年底突破5萬大關,但麥寮衛生所啟用至今已近40年,建築與設備老舊,已無法因應人口成長所需,立委劉建國20日表示已邀衛福部與國建署考察,爭取7453萬元改建經費,規畫增加長照C據點、日間照護空間等,打造雲林沿海5星級衛生所。

  • 因應關稅壓力  不只買阿拉斯加天然氣   中油不排除增購美油

    因應關稅壓力 不只買阿拉斯加天然氣 中油不排除增購美油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祭出32%高關稅,我政府正組成談判小組赴美協商,經濟部長郭智輝亦揭露已盤點政府、國營事業,共有10年2000億美元對美採購潛能。對此壓力回到購買美油達上限的中油身上,繼今年簽約參與阿拉斯加天然氣(LNG)管道興建計畫,後續不排除再增購美油,把進口占比6成往上提升。

  • 台西 潰堤「三不管」 地方盼電廠回饋金修整

    台西 潰堤「三不管」 地方盼電廠回饋金修整

     雲林縣台西鄉海埔新生地排水護堤上個月底潰堤,造成30餘公頃魚塭受損,卻因魚塭被編列為工業區成為「三不管」地區。台西鄉民代表陳文求認為,位於鄉內的新興電廠每年回饋縣府2億元,應優先用來修整台西護堤,對此縣府水利處8日表示回饋金須應用於社福、教育等各方面。縣府近年來每年投入至少2億元,持續改善沿海水利設施。

  • 雲林護堤潰堤逾30公頃魚塭受損 地方籲用電廠回饋金修整

    雲林護堤潰堤逾30公頃魚塭受損 地方籲用電廠回饋金修整

    雲林縣台西鄉海埔新生地排水護堤上個月底出現潰堤災情,造成30餘公頃魚塭受損,卻因魚塭被編列為工業區成為「三不管」地區。台西鄉民代表陳文求認為位於鄉內的新興電廠每年回饋縣府2億元,應優先用來修整護堤,對此縣水利處8日表示回饋金須應用於社福、教育等各方面,並非只針對護堤,且縣府近年來每年投入至少2億元,持續改善沿海水利設施。

  • 雲林 橋頭生命紀念館 增設5000塔位

    雲林 橋頭生命紀念館 增設5000塔位

     雲林縣麥寮鄉因台塑六輕設廠人口逆勢成長,加上祭出優厚生育補助,去年底一舉突破5萬人大關。鄉公所25日表示,雲林沿海地區塔位長期不足,為因應鄉親治喪需求,規畫在橋頭生命紀念館增設5000餘個塔位,並新設14間禮儀廳,讓民眾治喪時免於奔波外鄉鎮,打造生無憂、死無憾的宜居環境。

  • 雲林麥寮人口逆勢成長 生命紀念館增設5000塔位

    雲林麥寮人口逆勢成長 生命紀念館增設5000塔位

    雲林縣麥寮鄉因台塑六輕設廠,人口逆勢成長,加上祭出優厚生育補助,去年底一舉突破5萬人大關,鄉公所25日表示雲林沿海地區塔位長期不足,為因應鄉親治喪需求,規畫在橋頭生命紀念館增設5000餘個塔位,新設14間禮儀廳,讓民眾治喪時免於奔波外鄉鎮,打造生無憂、死無憾的宜居環境。

  • 台南陳家勇猛出擊!60年老牌企業變身  謝金河曝這檔超車雲豹、泓德

    台南陳家勇猛出擊!60年老牌企業變身 謝金河曝這檔超車雲豹、泓德

    2019年才成立的東方風能,雖較泓德能源、雲豹能源遲了3年,然興櫃掛牌後股價已超越後兩者。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認為,擁有60年歷史的台南老牌營造廠轉型成果豐碩,不只投資船隊逾120億元,更朝海外進軍,並於挪威設立分公司,邁出離岸風力發電產業本土自主化的重要一步。

  • 大象工業傳動帶 行銷國際

    大象工業傳動帶 行銷國際

     擁有40多年歷史、台灣專業橡膠傳動帶製造廠-大象工業公司,以「ELEPHANT」、「MOUNTAIN」雙品牌馳名海內外。近來設於馬來西亞的新山廠,搶攻東協、中東(回教聯盟)、東南亞市場有成;此外,早期在中國大陸汽、機車、工作母機、家電、鋼鐵廠之傳動帶市場,包括海爾、飛利浦洗衣機、以及寶山鋼鐵廠等,其供應量及規模皆在中國市場闖出名號,曾創下每日供貨給海爾洗衣機高達1萬條紀錄。

  • 斥資2億打通六輕交通命脈 後安大橋改建通車

    斥資2億打通六輕交通命脈 後安大橋改建通車

     雲林縣麥寮鄉後安大橋為麥寮、台西2鄉民眾與台塑六輕員工進出主要橋梁,由於橋面不夠寬經常造成交通阻塞,且橋高不足影響治水計畫,經台塑、中央、縣府3方共同出資2億813萬元改建,22日舉行竣工通車典禮,安排地方耆老走過新橋,見證這座已有30餘年歷史的舊橋重獲新生。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