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固碳的搜尋結果,共280筆
114年《天下永續公民獎》暨《天下USR大學公民獎》頒獎典禮日前盛大舉行,東海大學再度榮獲《天下大學公民獎》私立大學第一名,不僅連續兩年蟬聯全國私校冠軍,更與國立台灣大學並列為全台最具永續影響力的大學。東海校長張國恩表示,得獎證明了東海長期實踐「以教育推動環境永續」的使命。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評選相當重視大學社會責任,近2年東海推動AI偏鄉教育計畫也是此次獲獎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華社報導,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8日發布《「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行動」白皮書》指出,大陸深入實施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取得積極成效。
日月光投控(3711)高雄廠周四於高雄展覽館TASS亞洲永續供應暨循環經濟會展論壇舉辦第十一屆「環境技術研究成果發表會」,再度攜手成功大學與東海大學,聚焦水資源循環、塑膠廢棄物再利用、氣候變遷調適及碳捕捉等領域。日月光高雄廠已連續十一年推動環境技術研究,涵蓋能源、水資源、廢棄物及氣候韌性等面向,累積研究投入金額逾新台幣8000萬元,日月光未來將持續以產學合作為推動核心,深化低碳科技應用,實踐循環經濟理念。
因應2050淨零碳排目標趨勢,建商也響應。代銷龍頭海悅機構與宏福實業集團「宏福悅」建案,其接待中心減碳效益達42%、整體經濟循環度高達55%,近日獲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頒發全台首座「翡翠級減碳認證」。同樣致力環境永續的清景麟集團自2019年起每年舉辦「森麟人植樹造林」活動,迄今已種植近8千棵台灣原生樹種,以實際行動減碳貢獻心力。
大武山(6952)今(20)日舉行「好氧減碳工程啟動儀式」,正式宣布與智聯(6751)、易發(6425)及宇陽能源攜手合作,共同建置有機堆肥設備,處理雞糞等有機廢棄物,轉化為高效有機肥料,友善土地、回饋農民。該項工程預計於2026年第1季正式上線,將有效提升牧場生產效率,並朝碳中和目標邁進。
「低碳排染料的生產,從鍋爐零碳排開始」超過40年以上染料及化學品經驗的泰鋒染化公司,董事長邱灯松直言為了符合「鍋爐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該公司已使用生質燃料油四年,由原來的特種低硫燃料油改為生質燃油(棕櫚油、大豆油)、排氣經多層水柱洗滌塔處理、在燃燒火焰區注入飽和水蒸氣以阻擋氮跟氧的結合降低NOx濃度。經實測結果顯示,其排氣遠低於法規標準,係全球最具成本效益及節能減碳的方式,打造永續競爭力。
亞東預拌榮獲APEA亞太企業獎之「卓越企業獎」及「卓越企業管理獎」兩項大獎。此一殊榮不僅彰顯亞東預拌在卓越經營管理的持續深耕,更體現其在永續經營、數位創新與產業技術上的領導地位。
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的碳,佔地表吸碳量的絕大部份,然而植物固碳的效率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為此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帶領研究團隊,結合中研院多個單位,以合成生物學方式設計人工固碳系統,並首度創造自然界未曾有的「二碳」(C2)植物,使固碳效率提升達50%,生長速度與油脂合成量更突破極限,為未來減碳、增進能源與糧食安全開啓新方向。
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的碳,占地表吸碳量的絕大部份,然而植物固碳的效率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如何更有效率地「固碳」,是當前國際科學界關切的課題。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期以合成生物學方式設計人工固碳系統,並首度創造自然界未曾有的「二碳」(C2)植物,使固碳效率提升達50%,生長速度與油脂合成量更突破極限,為未來減碳、增進能源與糧食安全開啟新方向。這項研究成果於今年9月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是廖院長團隊繼2013年建構「非氧化性醣解」(Non-oxidative glycolysis)後,再度突破生物界限制,開創基礎代謝反應途徑。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領導的研究團隊,合成生物學方式設計人工固碳系統,首度創造自然界未曾有的「二碳」(C2)植物,使固碳效率提升達50%,生長速度與油脂合成量更突破極限,為未來減碳、增進能源與糧食安全開啓新方向。
永豐餘今(9)日宣布,啟動台灣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提升計畫,與中華紙漿、高雄市政府及經濟部水利署簽署「大樹人工重要濕地(舊鐵橋濕地)碳匯調查合作備忘錄」,建立本土方法學,為臺灣自然碳匯淨零轉型盡心力。
由台北市政府代管八里汙水處理廠,每日處理雙北地區132萬噸生活汙水。為落實永續循環政策,北市府斥資8000萬元設置全國公共汙水處理廠首座沼氣發電機,預期每年可產生540萬度綠電,約為1300戶家庭年用電量,也減少2000噸碳排及千萬元電費公帑。發電機4日舉辦啟用典禮後,會再測試數次後正式運作。
台北市政府代管八里汙水處理廠,每日處理大台北地區132萬噸生活汙水,為落實永續循環政策,北市斥資8000萬元,設置全國公共汙水處理廠首座沼氣發電機,4日舉辦啟用典禮,預期每年可產生540萬度綠電,約為1300戶家庭年用電量,也減少2000噸碳排及千萬元電費公帑,發電機經測試後於9月正式運作。
颱風過後倒伏的枝幹,或是例行修剪下來的校園樹枝,過去往往被當成廢料焚燒或棄置,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讓這些廢料重生,經整理與設計,化身為實用的小家具、花台與工藝作品,以新的姿態重返校園發揮新的價值,展現高等教育推動循環經濟的具體行動。
隨著全球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與國際貿易關稅壁壘升高,台灣農漁產業必須追求更高效、更具附加價值的轉型,萃取科技領導品牌「台超萃取洗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於9月3日至5日參加「2025臺灣智慧農漁週」,於南港展覽館一館攤位J816展出全新一代超臨界流體萃取設備、超音波低溫萃取設備及亞臨界水處理技術,為精緻農業與永續漁業注入新動能。
新北市府長期推動生態保育與綠色環境,為強化全民參與,在北台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推動「為地球種下一棵樹─百萬人種百萬樹」活動,為加熱活動,今(27)日舉辦《守護我們的星球》播映會,邀請企業團體代表共同觀影並響應植樹,以實際行動守護地球。
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國海院)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水試所)合作,自112年起推動「大型藻類養殖與碳匯技術研究計畫」,以台南七股陸域藻場為核心試驗基地。國海院負責藻場建置、藻種篩選與量產技術,水試所則將量產的大型藻布放至離岸風場,並進行高值化產品開發與碳封存測試。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日前赴七股訪視指出,研究計畫已採集52種本土藻類,其中約6分之1具產業潛力,值得持續推進。
澎湖近年致力復育海草有成,隨著海草床面積增加,生物多樣性也逐漸提高。繼發現已消失一段時間的水彩蜑螺現蹤後,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近日再發布台灣新紀錄種小喜鹽草,成為台灣第4種紀錄鹽草。
新華社報導,從以白雪皚皚聞名的「雪都」,到新疆自然風景界的「頂流」,阿勒泰這座中國大陸邊陲之城,始終將綠色低碳融入城市肌理,向北深入布林津縣窩依莫克鎮,住在草原深處氈房裡的牧民金恩斯夫妻,年過半百,在此已度過30多個年頭,從沒想過,眼前綠意繁茂,竟與一個生態概念「草原碳匯」有關。
新華社報導,近日湖北武漢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跨越千里,深入長江源區最大溼地——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查旦溼地,全方位檢查溼地健康狀況,聚焦凍土融化和溫室氣體排放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