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大陸外交官的搜尋結果,共16筆
台灣副總統蕭美琴去年3月在總統大選勝選後就任之前應歐洲智庫邀請赴歐訪問捷克、波瀾、立陶宛等國,去年4月傳出蕭美琴訪問捷克期間車隊於首都布拉格遭中方外交人員駕車緊追且險釀車禍。捷克媒體26日報導,捷克軍情局證實透過監控得知中方情報單位曾企圖針對受保護人士進行破壞行動,甚至計畫碰撞蕭美琴座車,另計畫人身接觸與恐嚇。軍情局已向捷克外交部通報此事。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來勢洶洶的關稅戰,路透引述4位知情人士透露,北京的文官已「進入備戰」,外交與商務部門官員取消休假,手機24小時開機,與美國相關的部門也擴編。中方還展開外交攻勢,鼓勵其他國家對川普的關稅措施作出反制。同時大陸官員在社群媒體發布中共已故領導人毛澤東態度強硬的演說片段,強調中國人,不怕挑釁、不會退縮。
立陶宛新政府將在下周走馬上任,雖然新總理帕魯克斯(Gintautas Paluckas)先前表態,將尋求與中國大陸恢復正常外交關係,但新政府的施政草案提及,會進一步發展與台灣的經濟和文化關係,並指中國正成為立陶宛外交和安全政策「日益嚴峻的挑戰」。
外媒報導,大陸外交官因敦促巴拉圭外交轉向,遭巴國驅逐出境,賴清德總統6日表示,中國經常威脅利誘我國友邦,「有些成功,有些沒成功,關鍵在這些國家對民主是否堅持」;大陸外交部則重申「一個中國原則」,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光明正大,不存在所謂「干涉內政」問題。
立陶宛11月底以違反外交公約為由,突然要求3名中國大陸駐當地外交官限期離境,立陶宛新任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莫圖扎斯(Remigijus Motuzas)昨(2)日表示,3名外交官因為身分認證過期遭到驅逐,強調立國已經「非常寬容」、「別無選擇」。
路透29日獨家引述2名美國官員報導,2023年11月在舊金山舉行的「拜習會」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敦促美國總統拜登在談論對台灣獨立的立場時,將官方措辭從現行「不支持」(does not support)台灣獨立改為「反對」(oppose)台灣獨立,但遭到美方拒絕。國內學者分析,在美國大選前夕,外媒有此報導,可能是華府刻意傳達訊號,拜登政府包括副總統賀錦麗,在兩岸議題上,並未因北京期待或施壓,而有所妥協。
路透社今(29)日引述2名美國官員指出,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北京官員敦促美方在談論台灣獨立立場時改變措辭,從現行的「不支持」台灣獨立改為「反對台灣獨立」,不過遭到美國拒絕。
日本自民黨與公明黨合組的執政聯盟在眾議院大選中慘敗,日本首相、自民黨總裁石破茂仍表明繼續執政意願,他能否繼續執政充滿變數。目前美媒已開始擔憂日本政局不穩恐拖累美日安保合作,美國政府人士擔憂日本再重現每年更換首相的情況;美國之音選前也曾分析,日本大選後的對陸關係走向。
美國媒體《政客》(POLITICO)6日指出,台灣深耕美國政壇多年,在最佳外交官蕭美琴的帶領下,如今開花結果,儘管不被承認為一個國家,但在華盛頓的大部分地方,它擁有幾乎是官方盟友的地位,遠遠拋開大陸外交官在華府所進行的有限外交工作。文中也建議歐洲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的不確定下,可以借鏡台灣的策略。
一般人,甚至包括部分自稱的中國研究專家,多以為中共外交只是充滿左派意識形態的口號,聽來高亢、激進卻脫離國際社會的現實,好像除了「內宣」沒有真正的外交效果。比如建政初期的「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大躍進與文革時期的「東風壓倒西風」、「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世界鄉村包圍世界城市」、「大打、早打核大戰」等等,還將這些印象連結到新冠疫情時期大陸外交官與西方進行的所謂「戰狼式」辯論。上面這種看法的嚴重缺陷,是預設中國外交的聽眾都位處習慣於且獲益於個人主義市場經濟的已開發國家,特別是西方多元主義政治與資本主義經濟的公眾。而這部分的聽眾,不僅因其媒體認知架構所限,且在日益不平等的全球化世界社會中,其實佔比並不高。
準總統賴清德520即將宣誓就職,外交部長吳釗燮15日透露,目前外國慶賀團超過40團、逾400人將來台,包含8個國家正副元首。他說,過去中國外交人員均給予我方龐大壓力,但最近這段時間,這種直接壓力似乎是在減輕,外賓邀請沒感受到來自對岸的壓力,參與人數踴躍。
準總統賴清德520即將宣誓就職,外交部長吳釗燮今天透露,目前外國慶賀團有超過40團、人數有逾400人將來台,包含8位國家正副元首。中國外交人員過去的確會給予我方壓力,但最近這段時間,這種直接壓力似乎是在減輕當中。
馬英九二度登陸,雖受到許多歡迎與肯定,但仍然引起一些批評,綠營批他「親中」,對岸網民認為沒必要禮遇他,從中可以嗅出兩岸部分民眾相互仇視的情緒。同樣2月金廈翻船事件,大陸網民對台辦處理方式不滿,呼籲北京派軍警強硬以對。民粹若成為兩岸執政者需要面對的難題,兩岸矛盾將更加複雜難解。
馬英九二度登陸,雖受到許多歡迎與肯定,但仍然引起一些批評,綠營批他「親中」,對岸網民認為沒必要禮遇他,從中可以嗅出兩岸部分民眾相互仇視的情緒。同樣2月金廈翻船事件,大陸網民對台辦處理方式不滿,呼籲北京派軍警強硬以對。民粹若成為兩岸執政者需要面對的難題,兩岸矛盾將更加複雜難解。
這次總統大選的競選主軸就是和平與戰爭的選擇,去年九合一地方選舉,由於俄烏戰爭日熾,「台灣不應成為烏克蘭第二」,「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發酵,民進黨遭致大敗。因此,這次三黨總統候選人也不約而同打出和平牌,強調當選後將維持台海現狀,走和平路線。但選民該釐清的是,誰的現狀,才是「高標準」的維持現狀,也就是至少要能幫助兩岸重回馬政府時代的互信。
中央選舉委員會擇定明年1月13日也就是故總統經國先生逝世紀念日為總統與立委二合一選舉的投票日,這一天台灣選民將決定是否讓民進黨再贏一次,創紀錄給予民進黨連續執政12年或是維持2千年以來8年就換一次總統的不成文規則,重新政黨輪替,改變現狀,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