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季風槽的搜尋結果,共33筆
今天各地多雲到晴,午後西半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局部地區高溫達36度以上,類似的天氣預計再持續一周左右。氣象專家吳聖宇表示,入秋首波東北季風可能在下周末(20、21日)報到,北部及東半部降雨機率高,白天高溫降到30度以下,早晚低溫剩下22至24度;此外將有新一輪熱帶擾動發展,不論是否直接影響台灣,都要特別注意。
又有2颱風可能形成,氣象專家吳聖宇表示,目前菲律賓東南方的95W可能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明、後天經過台灣以東往日本前進,周三起影響日本,對台影響不明顯。但AI模式模擬本周後半可能有第2個系統在台灣南方或西南方近海發展,離台灣較近,有機會增強成颱風,但各預報分歧很大,要注意周六、日(6、7日)是否有颱風影響台灣。
明天(31日)東南部、恆春半島及清晨的中南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桃園以南地區及其他山區則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對流發展旺盛時,容易出現局部較大雨勢。氣象署表示,9月7日到9月9日大低壓帶有稍微北抬的趨勢,使台灣附近水氣增多。氣象粉專《天氣風險》指出,下周台灣以東到日本以南海域,可能會有新的熱帶擾動發展起來。
今年第14號颱風藍湖今天(30日)上午生成,路徑往西方前進,對台灣沒有影響。氣象粉專表示,目前菲律賓東方至關島間有2個熱帶擾動正在發展,其中95W有機會增強為颱風,朝日本琉球移動的機率最高;專家表示,熱帶系統9月上、中旬比較不會接近台灣,9月下旬要再看看是否有機會來到台灣附近。
目前在南海有熱帶擾動發展,下周琉球群島附近也有熱帶系統醞釀,是否增強為颱風應持續觀察。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俗稱「颱風窩」的季風槽又增強,季風槽再度深入西北太平洋的赤道區,現在對台灣的影響還不顯著,不過一星期之後可能受季風槽內發展出來的擾動影響,屆時降雨機率將會提高。
宜蘭近海昨(27)日晚間9時11分發生規模6.0地震,台北市信義區最大震度達4級,北台灣民眾明顯感受到搖晃,國家級警報也大響,巧合的是,昨清晨5點多,許多大台北居民目擊天空出現奇特雲彩,有人稱為「地震雲」,未料當晚就發生地震,讓不少人驚呼「果然是前兆」。不過,前氣象局長鄭明典解釋,那其實是「莢狀雲」,代表台北上空有強風。
今天早上台北天空出現「莢狀雲」,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這代表台北上空有強風,季風槽增強可能帶來偏北風,中南部應該會降溫,南部網友說,今天一早真的涼涼的,體感很像秋天。中央氣象署曾解釋,莢狀雲的形成與地形相關,常常出現在固定的位置,以台北盆地為例,容易在陽明山的東側看到它。
中南部雨災何時結束?中央氣象署表示,周二西南風減弱仍有大雨,周三起太平洋高壓漸強、降雨減少,恢復典型夏季天氣。不過前氣象局長鄭明典指出,這不能說是西南風影響要結束了,因為季節變化時間還早,只是短時間主要雨帶北移,之後西南季風還可能再回來。
近日受西南氣流影響,迎風面中南部地區連日劇烈降雨,災情嚴重,今下午起西南氣流稍減弱,不過仍有大雨或豪雨。氣象粉專表示,明天、周六(8月1日、2日)西南風減弱,降雨稍緩,不過雨區會往西半部平地擴大;要注意的是,周日至下周二(3至5日)西南風再增強,有模式預測可能再次達到西南氣流等級,有機會出現比這幾天更劇烈的降雨。
又有颱風,氣象專家吳聖宇表示,周二到周三台灣東南方可能有低壓系統發展,慢慢往台灣以東移動,不排除增強成熱帶性低氣壓或第7號颱風「范斯高」。周四、五颱風可能靠近台灣以東,部分預報顯示會很接近台灣北部、東部陸地,如果系統越強影響越大,因此周四到周日(24~27日)恐有颱風影響台灣,是重點觀察時間。
薇帕颱風環流雲系範圍相當寬廣,氣象專家林得恩指出,今天花東、恆春半島及南部山區有豪雨,其他地區有陣雨或雷雨。晚上颱風遠離降雨趨緩,但是低壓帶馬上靠近,降雨短時間內還不會停。氣象署也表示,今起到周六(26日)低壓帶影響全台有雨,且留意東方熱帶系統可能發展成颱風。
中央氣象署今(18)日11點30分發布輕颱「薇帕」海上颱風警報,表示颱風移動快速,今晚到明晨即接近近海。對此,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稍早也PO出薇帕颱風的照片,並稱其吸飽了水氣,環流體型非常龐大。另一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也提醒,台灣到日本南方一帶可能長時間會位於季風低壓槽區內,一直到7月底之前天氣都不太穩定,要留意季風槽內其他擾動系統發動的情況。
菲律賓東方的熱帶性低氣壓今天生成,氣象粉專「天氣風險」表示,最快24小時增強為今年第6號颱風「薇帕」,將快速往呂宋島北方到南巴士海峽一帶前進,周六(19日)最接近台灣,周五晚間至周日上半天花蓮縣、台東縣、高雄市、屏東縣受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有間歇性風雨。接著下周二東部外海有熱帶性低氣壓形成機會,甚至發展成颱風。
原位於日本南方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今凌晨2點增強為今年第5號颱風「百合」,朝日本東方海面前進,對台灣沒有影響。氣象粉專提醒,下一波颱風窩訊號越來越強,要觀察這次會孵出幾個颱風、會不會侵襲台灣;另外這波西南季風更強、水氣更多,呼籲民眾要小心面對。
丹娜絲颱風遠離後,受到低壓帶及西南風影響,西半部地區尤其是中南部連日豪、大雨,多處災情嚴重;周六(12日)太平洋高壓增強,天氣逐漸好轉,不過午後仍要留意局部短暫雷陣雨。颱風方面,氣象專家賈新興指出,未來10天有利颱風生成環境顯示,今天至下周一(14日)琉球群島以東,以及下周四(17日)起在菲律賓東方外海,都有熱帶系統發展的趨勢;歐洲AI模式資料顯示,屆時菲律賓東方到南海一帶有明顯的颱風窩。
由於低壓帶及西南風影響,明(9)日各地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中南部地區有陣雨或雷雨,下雨時間長且有大雨或局部豪雨,其他地區也有短暫陣雨或雷雨,午後北部地區及東半部山區有局部大雨。氣象署警告,適逢大潮,沿海低窪區留意排水不易造成的局部積淹水。周六至下周二(12日至15日)太平洋高壓增強,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南部地區白天也有局部短暫陣雨。
今年第一個侵台的颱風丹娜絲已遠離,氣象粉專表示,10天後又將進入颱風好發期,目前大多模式皆預測,屆時颱風窩又將再度建立,而且尺度更大。氣象專家賈新興也表示,17日起菲律賓東方外海熱帶系統發展,值得觀察;短期在今天至12日、16日至22日,以及8月11日至9月21日,環境均有利颱風生成,應持續關注。
北太平洋上目前有2個熱帶擾動,分別為98W與99W,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指出,未來幾天有增強趨勢。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指出海洋環境變化,直言接下來要準備觀察颱風了。
有颱風要來了?氣象專家吳聖宇表示,菲律賓以東到關島附近的季風低壓槽、也就是「颱風窩」正逐漸成形。最新預報顯示,季風槽中的擾動發展有很大幅度調整,可能會在關島附近發展出擾動,未來可能增強成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但是往北發展的可能性提高許多,接近台灣的機會相對降低。
未來一周天氣以高溫悶熱、午後降雨為主,今年第2號颱風聖帕,一如預期往日本關東移動,接近日本時可能減弱為熱低壓。氣象專家吳聖宇提醒,本月25、26日前往日本關東的民眾,應多加留意颱風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