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尿毒素的搜尋結果,共30筆
79歲李先生老當益壯,負責搬運瓦斯空瓶,近日因嚴重下背痛,至神經外科門診就醫,發現多節脊椎壓迫性骨折,建議手術。然而,手術前抽血時,意外發現腎功能差、貧血、高血鈣等問題,經骨髓檢查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
慢性腎臟病初期沒症狀,一旦發現,常常已經錯過最佳逆轉時機。醫師張家銘指出,台灣有許多人腎功能異常,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認為是鹽吃太多、糖吃太多,但其實食材的選擇也會默默影響腎臟,研究顯示當紅肉吃多,會增加慢性腎臟病風險,而魚肉、豆類、全穀類、少許堅果則能讓風險下降。
初期腎臟病大多無聲無息,等到出現尿少、疲累等症狀時,往往已是腎衰竭地步。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有一名50歲男子來就診,一走診進間,他就聞到濃濃尿騷味,一檢查果不其然,男子尿毒素超高,第一次看腎臟科,就直接去洗腎了。
一名70多歲男子,因下背痛至神經外科就醫,被診斷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建議手術,不料,手術前抽血檢查意外發現腎功能差、高血鈣,照會血液腫瘤科後,意外發現多發性骨髓瘤,醫師提醒,骨折、貧血、腎功能障礙、高血鈣是多發性骨髓瘤最常見症狀,必要時應進行骨髓穿刺等檢查。
近日,「慢病好日子」進行「腎友調查」,逾兩百名血液透析腎友、照顧者作答,結果顯示,超過七成比例希望透析治療模式更有彈性,並就個人共病與症狀嚴重度有個人化治療機會,若有不同透析模式可選擇、可同時改善併發症且提升生活品質,也願以「部分自費負擔、部分健保給付」方式嘗試,而現在基於健保給付框架等因素,縱有新的治療可能,卻是「看得到卻很難用到」。
79歲李先生因下背劇痛就醫,原以為是單純骨折,沒想到術前抽血竟發現腎功能異常、嚴重貧血與高血鈣,最終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即俗稱的骨髓癌。國泰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楊庭瑋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漸進性的血液癌,雖無法根治,但透過早期發現與多重治療,能顯著延長壽命與改善生活品質。
蛋白質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長者吃太少還可能導致肌少症,但部分腎臟病人又有限蛋白質的飲食限制。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便當中常見的配菜豆芽菜,含有豐富的活性植物蛋白、鈣質與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排除尿毒素、降低血脂,是對腎臟非常友善的高纖蛋白質來源。
75歲陳先生罹患膀胱癌與慢性腎臟病第3B期,左邊腎臟萎縮到剩7.78公分,腎功能下降出現手腳冰冷、疲倦、容易喘症狀,檢查診斷為腎性貧血。每月以西醫紅血球生成素注射治療,搭配清熱消炎與補血涼血的中藥7個月,血紅素提升、貧血情況改善,腎臟功能也提升至3A期。
國內有200多萬人有慢性腎衰竭,有近10萬人洗腎。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有一位55歲慢性腎衰竭第3期的婦人,按時回診,卻不按時吃藥、不規律運動、不戒高糖飲食與計算吃進的蛋白質,且經常熬夜,「隨意」的生活方式,讓她的腎功能一直不佳,提醒要護腎,一定要刻意,包括刻意喝水、刻意飲食與運動等。
衛福部桃園醫院泌尿外科醫師蔣智宏與陽明交大藥理所副教授張婷婷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慢性腎臟疾病血管併發症的治療上取得重大進展,團隊發現臨床上用於治療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藥物Febuxostat,在動物實驗上可以透過減少氧化壓力和發炎改善腎功能,也能透過提升血管生成機制和降低發炎來促進血管新生,增強了其作為慢性腎臟疾病患有血管併發症的臨床治療新契機。此項研究已於今年4月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近期出現血尿症狀,痛到無法入睡,疑為急性腎損傷。專家指出,急性腎損傷通常是體液不足、藥物傷害所致,要把握黃金3小時就醫補充水分。若狀況嚴重,恐需透析。高危險族群包括水喝不夠、臥床者、太陽底下運動者,常見症狀是血尿、嘴唇乾燥、心跳快、血壓偏低,提醒60公斤成人每天喝1200~1500C.C.,若有運動則要多喝500~1000C.C.。
慢性腎臟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有「沉默殺手」之稱。一名30多歲男性平時愛好健身,有高血壓病史並服用心臟科藥物,健檢疑似腎功能異常就診,因平時攝取高蛋白,導致血清肌酸酐、腎絲球過濾率起伏不定,醫師難評估腎功能狀況,增加檢測親蛋白尿毒素「硫酸吲哚酚」濃度,數值超過正常值5倍多,立刻切片檢查,確診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病已成為台灣的新國病,約每8人就有1人可能有慢性腎病纏身。坊間流傳中藥可能傷腎,甚至導致洗腎,中醫師指出,經過診斷開立的合格中藥不會傷腎,且使用科學中藥可減低慢性腎病患者腎衰竭風險,透析風險下降5成。
「吃中藥不會洗腎,吃草藥才會!」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16日舉辦一年一度國醫節,今年活動主題為「慢性腎病中醫加強」。中醫師表示,臨床實驗發現透析病人搭配中藥與針灸、穴位按摩治療,可有效改善病況,吃中藥並不會導致要洗腎。並提醒,許多高齡腎臟病患以為堅果是營養食品,一天吃好幾把,小心越吃越嚴重,提醒有腎臟病病患,堅果、花生、五穀、糙米等都應減少攝取,避免磷過量。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父親柯承發10日上午舉辦告別式,柯文哲於8點53分到場參加家祭。家祭未對外開放,但從直播中可清楚聽見柯文哲念追思文的內容,他哽咽地說道,「父親在94歲高齡,我卻再度讓父親失望,沒有辦法在最後一刻隨侍在旁、「請不要為我擔心,在天之靈保佑媽媽身體健康,我也會好好照顧媽媽,我相信苦難都會過去,總會有重見光明的一天」。
台灣洗腎人口多,傳統的血液透析須每周到醫院、診所好幾次,每次待上幾小時,患者難以擁有好的生活品質,如今愈來愈多人選擇在家就能做的腹膜透析。過去腹腔鏡腹膜透析植管手術後的傷口癒合期長達14天,患者久等難受,北榮腎臟科團隊如今研發出創新的腹膜透析植管手術,手術隔天就能做透析。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有位70多歲慢性腎衰竭第3期婦人,天冷後總覺得疲累,小便都是泡泡,就醫發現腎功能大幅衰退,他研判有可能是與腎臟怕冷有關,在低溫中,人的腎臟腎絲球容易收縮,影響過濾功能,經指導婦人多用熱水泡腳,婦人腎功能就慢慢變好了,日本研究還顯示熱水泡腳有助穩血壓。
台灣有洗腎王國之稱,全國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然而每次洗腎衍生的醫療廢棄物相當驚人。為環境永續,新光醫院推廣綠色醫材ESG,新一代的洗腎技術展延性血液透析(HDx),不僅能洗掉中、大分子尿毒素,避免發生動脈粥狀硬化等併發症,洗腎產生的廢棄物,更從原本每月1556公斤降至842公斤,年碳排可大幅減少2噸。
一名男性腎臟病患者抗拒洗腎,某天他和友人相約爬山,途中卻出神發呆,回家後被家人帶去收驚,情況卻沒有好轉,送醫檢查才發現是尿毒素過高引發的「失神型癲癇」。
想要保護腦神經及心臟健康,飲食扮演重要角色,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就推薦4款食物,包括藍莓、綠茶、小黃瓜及火龍果,尤其適合在夏天食用。其中他提到,藍莓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對於保護心血管、活化大腦與改善記憶力,都能發揮正面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