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搜尋結果,共125筆
根據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分析,美國最高法院就川普關稅是否違法所做出的裁決可能出現四種情境,即是川普全面勝訴、部分勝訴、敗訴但免退稅、以及敗訴且須退稅。若出現敗訴且須退稅的最壞結果,恐對美國財政與經濟造成一定衝擊。
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課徵對等關稅,美國最高法院於美東時間5日上午10時(台灣時間5日晚間11時)舉行聽證會,讓原告及被告律師就關稅合法性進行辯論,9名大法官快則1周、慢則數月做出裁決。若川普敗訴,將必須退還關稅?以下解析此案的可能攻防、結果及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展開亞洲之旅,預計30日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峰會。對於「川習會」,美國學者都不預期有重大突破,達成「大交易」(grand bargain)的機率也微乎其微,而是雙方得以管控分歧並獲致小幅進展。
美國總統川普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30日在韓國慶州APEC峰會場邊會晤,而川普日前已預告兩人會討論到台灣議題。因此,「川習會」不但台灣關注,華府一些對中鷹派也擔心,偏愛交易的川普為了追求貿易談判上的勝利,可能偏離美國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在台灣議題上作出妥協。
德國央行總裁納格爾(Joachim Nagel)近日表示,歐洲在面對中國貿易關係上必須「停止過於膽怯的作法」,改以用「更強硬態度」捍衛自身經濟利益。
川習會預計在APEC峰會場邊舉行,各界推測將談及台灣議題。美國智庫學者示警,雖然美國國會挺台力度大,但目前國會似乎異常願意放行美國總統川普政策,若屆時國會未能約束川普達成對中有利協議,將對台灣造成傷害;也有學者認為,若能讓川普表態反對台灣獨立,將被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視為一大勝利。
農業部長陳駿季14~27日率領公協會赴美,鎖定黃小玉、牛肉等農產品擴大採購,傳有意四年採購規模100億美元,以求降低美對台的對等關稅。
就在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大規模閱兵,向世人展現中方強大的軍力前幾天,美、台國防官員上周在阿拉斯加舉行秘密會談。
大陸對台灰色地帶行動有新態樣!美國智庫詹姆士敦基金會報告指,中國鑽油平台5年前就多次進出台灣專屬經濟區,目前有一座設施距離東沙群島限制水域不到50公里。報告示警,這些設施恐被用於封鎖甚至侵略台灣,然而台灣政府毫無回應,恐進一步鼓勵中國侵犯我國主權侵犯風險。
美國智庫詹姆士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2日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在台灣專屬經濟區(EEZ)海域內鑽探石油、天然氣,這類設備已在海域內出現5年,外媒指出我政府對此似乎沒有反應,讓不少專家大感意外,有專家認為北京此舉是獲取領土的手段之一,有助於未來入侵台灣。
美國軍方媒體《星條旗報》日前首度公開披露台灣派出逾500名士兵參加美國主導的「北方打擊」(Northern Strike)演習,《南華早報》分析,華府顛覆慣例高調宣傳,不僅意在戰略威懾中國大陸,也希望在台灣民間動搖對美信任之際,釋放安撫訊號。
美國總統川普第一任期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4日撰文,分析「台灣如何失去川普」,盤點台灣一系列「糟糕策略」。對此,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台灣問題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回應了。
路透報導《金融時報》週三引述3位知情人士指出,美國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共和黨參議員韋克爾(Roger Wicker),預計於8月率領國會代表團訪問台灣。路透暫無法立即確認此消息。
外媒報導,美國川普政府阻止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市。對此,亞洲政策專家莫里斯認為,川普2.0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採取的「首個具體舉措」令人憂心。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也說,川普應頂住中國壓力,而不是選擇屈服,「川普若釋出美台關係某些方面可拿來談判的訊號,將削弱對中共的嚇阻,讓習近平更有膽量在台灣問題上施壓,要求做出更多讓步」。
3位知情人士透露,賴清德原本打算, 8月要過境美國紐約停留,再轉往巴拉圭、瓜地馬拉和貝里斯等中美友邦訪問。然而,美方告知賴清德,他不能在前往途中過境紐約停留。
中美於28日起在瑞典展開第三次經貿會談。會談可能涉及芬太尼關稅以及中國採購俄羅斯和伊朗石油等問題。專家指出,中國可能要求美國做出一些安全讓步,包括降低對台灣與菲律賓的外交支持。與此同時,美國已暫停對中國技術出口的限制,以避免干擾與北京的貿易談判。
因規模和開支飆漲,美國國務院日前正進行裁員和重組。據觀察者網報導,知情官員25日透露,美國國務院負責對華戰略的「中國事務協調辦公室」(也稱「中國屋」或「中國組」)將由新一任負責人喬舒亞·揚(Joshua Young)接手,且直接向美國務院「三號人物」、副國務卿胡克爾(Allison Hooker)彙報工作。
據觀察者網報導,因規模和開支飆漲,美國國務院日前正進行裁員和重組。7月25日,知情官員透露,美國國務院負責對華戰略的「中國事務協調辦公室」(也稱「中國屋」或「中國組」)將由新一任負責人喬舒亞·揚(Joshua Young)接手,且直接向美國務院「三號人物」、副國務卿艾莉森·胡克(Allison Hooker)彙報工作。
美國總統川普決定攻擊伊朗後,讓各國對其對外政策有全新認知,其中也包含主張不排除武力侵台的大陸。《紐約時報》分析,北京正嘗試弄清川普對台政策,過往外界認為川普反戰,傾向透過勸誘或警告等手段迫使對手大陸讓步,但白宮這次果斷轟炸伊朗,顯示在必要時,川普仍會以動武解決問題,這或許會讓北京當局重新思考川普捍衛台灣的決心,重新評估對台戰略。
以色列13日空襲伊朗引發德黑蘭反擊,兩國彼此轟炸不休,美國總統川普21日下令美軍空襲伊朗核設施,以伊停火協議24日生效。川普一向標榜「不打外國人的仗」,此番打擊伊朗顯示他仍願意參與距離美國本土遙遠的戰爭。美國《紐約時報》26日刊登主跑台海兩岸議題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深入分析,此事引起北京質疑華府可能給台灣問題帶來風險,川普如何處理這個敏感議題又添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