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戰爭狀態的搜尋結果,共148筆
日前「川習會」結束,沒有論及台灣問題,民進黨與賴政府隨即表態,或謂「樂見任何有助於區域安全穩定的交流與溝通」,或謂台美雙方連繫「非常順暢」,甚至認為「台灣已被出賣的說法不攻自破」,一副天下本無事的作態,似乎完全忘了川習會前那種憂心忡忡的樣子。殊不知,未論及台灣議題是因為問題根本還沒開始。
2025年10月26日,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在南海進行例行訓練任務時,短短半小時內先後失去兩架軍用飛機,MH-60R「海鷹」直升機,另外一架為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
(23:59更新--死者增加、州警公布人數、州長說明、民眾收屍情況)巴西里約熱內盧28日槍響、爆炸聲不斷,街頭有如戰場煙霧彌漫。巴西軍警出動2500人發動「圍堵行動」(Operação Contenção),重挫企圖擴張勢力的大型毒梟集團「紅色司令部」(Comando Vermelho,CV),本次行動至少造成64人死亡,其中包含4位員警殉職、2名平民身亡,另有81人被捕,多人受傷。到了當地時間周三(29日),死亡人數暴增近1倍,達到132人。里約熱內盧州州警稱,死者共119人,包括4名員警。
今年是台灣光復80周年紀念日,台灣光復節因為「史觀」的不同,二次大戰結束,到底算「勝利」?還是「失敗」?又因美國AIT拋出「台灣地位未定論」及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的「台灣沒有光復節」而引起關注。
今年是台灣光復80周年紀念日,從取消放假到恢復放假,從平淡渡過轉為熱鬧討論,也正好順利搭上了80周年的紀念,這彷彿是意識型態角力的另一呈現。
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衝突再度升高。短暫平靜數日後,兩國部隊於週三(15日)再度爆發激烈交火。衝突起因於塔利班對巴基斯坦最大邊境通道「查曼-史賓波達克」(Chaman–Spin Boldak)發動攻擊,引發巴軍全面反擊後於稍早宣布停火48小時,獨立軍事媒體彙整兩國交火態勢,一次掌握戰情。
賴總統的雙十演說,示範了他要如何協助川普拿到諾貝爾和平獎。不過,此時的川普恐怕冷汗直流。相較於包括蔡英文在內過往的雙十演講,兩岸關係都會自成一個重要的段落,此次賴清德非但沒有專論兩岸,也不見其重申就職時所宣示的「台海和平、互利互惠、共存共榮」等目標。
賴總統的雙十演說,示範了他要如何協助川普拿到諾貝爾和平獎。不過,此時的川普恐怕冷汗直流。相較於包括蔡英文在內過往的雙十演講,兩岸關係都會自成一個重要的段落,此次賴清德非但沒有專論兩岸,也不見其重申就職時所宣示的「台海和平、互利互惠、共存共榮」等目標。
北京持續推進大規模軍事投資,台海局勢備受矚目。已故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提出「台灣有事、日本有事」,國防安全研究院董事長霍守業8日更進一步提出「台海有事,就是全球有事」論述,呼籲友盟國家推動「整合嚇阻」,共同維護印太和平。
中國大陸在台灣周邊的軍演,已經引發台北與華府緊急行動,試圖解決島內的一大致命弱點。
美方再度高喊我國軍事預算應占GDP10%。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回應,美國準印太官員呼籲台灣軍費應達GDP 10%,根本是脫離現實的戰爭思維,這樣的比例在任何國家都代表進入戰時狀態,美方若真視台灣為盟友,就該先展現承諾,而不是開口就要求台灣砸出天文數字。
南韓總統李在明週五(3日)呼籲北韓,希望能允許因韓戰失散的家庭確認親人安危,並至少能透過書信往來。他強調,這是出於基本人道立場,即便南北韓在軍事與政治上依然對立,李在明上任以來多次釋出善意,但在金正恩明確將南北關係定義為「敵對國家」的情勢下,短期內突破的可能性仍不樂觀。
1950年2月14日,中、蘇共簽訂《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證實中共對蘇聯「一邊倒」。是年6月25日,北韓大舉侵入韓國,美國與中共先後介入戰事,美國對華政策轉向,不再等待中共的「狄托主義」。杜魯門政府採納《麥克阿瑟備忘錄》的意見,重新認識台灣在圍堵中、蘇共於東亞地區的擴張上之戰略價值。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週二在聯合國大會上的演講長達一小時,被普遍批評欠缺重點、了無新意。而且許多內容更是與事實不符,包括美國的通貨膨脹、國內外的氣候政策、移民問題;他宣稱解決國際衝突中有巨大的作用,但是實際情況卻差之甚遠。CNN為他的部分言論進行相當仔細的查核與糾錯。
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週二(23日)於聯合國大會發言,依照傳統,巴西總統是第一位發言的國家元首,但由於近期他與美國總統川普關係緊張,他的談話格外受到關注。魯拉先後談到前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美軍加勒比海軍事行動持續增強以,最後談到以哈衝突時,痛批西方的道德例外論(雙標)。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近日指稱二戰時期文件並未決定台灣「最終政治地位」,引發爭議。民進黨一直有人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外交部長林佳龍日前更以《舊金山和約》取代《開羅宣言》及《波茲坦公告》。但林佳龍沒說的是,在《舊金山和約》生效前7小時簽訂的《中日和約》,就已確立了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的主權。
曾任烏克蘭國會議長、在2014年「廣場革命」發揮重要作用的54歲國會議員帕魯比,周六(30日)在烏克蘭西部最大城立維夫(Lviv)光天化日之下遭人槍擊喪命。總統澤倫斯基證實其死訊並向家屬致哀,強烈譴責這起「可怕的謀殺」,檢警正全力緝凶,幕後黑手暫且未知。前總統波洛申科哀悼稱,帕魯比遇刺身亡有如對烏克蘭心臟開了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