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排碳大戶的搜尋結果,共155筆
近來世界多國天災不斷,我國近年來也發生旱災、風災、洪災等氣候危機,數十個公民團體1日發起「為氣候而走」,其中就提到面對日益頻繁的氣候災害,社會需要不只是災後重建,政府應結合防災等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氣候調適」思維,更疾呼2035年減碳應達52%。
森崴能源(6806)轉投資公司元杉森林自然資源公司總經理胡惠雲應邀出席2025國際能源週「碳權與新能源戰略高峰論壇」,分享《碳權藍海:解鎖自然碳匯價值與潛力》,他強調,微軟、蘋果等大廠搶進植樹造林,自然碳匯已是國際趨勢,不僅是環境永續,背後還代表著提早準備的企業策略和遠見。
碳費今年開徵,排碳大戶明年就要開始繳費,環境部長彭啟明23日指出,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產業,雖然屬於高碳洩漏風險事業,適用每公噸20或10元的費率,但受美國對等關稅衝擊較大,正與經濟部研議協助產業度過難關,例如緩繳、分期,都在討論範圍內。對此,工總期盼能緩徵2到3年,減少產業的壓力。
碳費今年開徵,排碳大戶明年就要繳費,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指出,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產業雖屬於高碳洩漏風險事業,適用每公噸20或10元的費率,但受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衝擊較大,正與經濟部研議協助產業度過難關,例如暫時紓困、緩繳、分期,都在討論範圍內,目前尚未定案,不過預估首年收入約為40至45億。
在經濟增長疲軟及「雙碳」目標下,中國工信部22日公布重大政策「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基於戰略與現實層面的考量,將從嚴禁新增產能、淘汰低端產能、發展高端產品等著手,為製造業與基建的核心基礎的鋼鐵業,啟動「設備更新、低碳轉型」發展藍圖。
中國大陸先前因應93閱兵而對鋼廠限產,閱兵過後原本預期對岸鋼廠產能將全面重開,不過市場傳出大陸官方對鋼鐵重鎮唐山再度以環保理由祭出限產令,部分鋼廠已收到通知。業者認為,若大陸持續限產,加上亞洲國家陸續對大陸鋼材提出反傾銷調查,將有利鋼價繼續上攀。
排碳大戶明年就要繳碳費,監察院調查報告顯示,台電、中油須分別繳納15億元、21億元碳費,但兩家已各虧損4229億元、691億元,恐增財務負擔。學者則指出,台電、中油每年營運成本遠超碳費徵收額度,何況中油還適用2折優惠,繳納金額低,營運不受影響,呼籲仍應如期繳碳費,環境部也不應再開後門,降低減碳誘因。
高雄市長陳其邁19日表示,高雄近年碳排減量證明淨零減碳策略方向正確,應由大型產業帶動,帶領中小企業共同轉型,兼顧產業發展均衡,他強調,推動淨零並非要淘汰某一行業,而是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解決社會永續與公正轉型的挑戰,此外,在淨零轉型的長征道路上,產業需要政府的金融支持與政策的支持。
碳盤查可協助產業了解自身排碳情形及來源,是減碳基本功,環境部因此在今年3月正式擴大碳盤查對象至服務業、運輸業、醫院、大專校院及中小型製造業等460家,應在明年4月30日前完成碳盤查及登錄。環境部次長施文真昨指出,期盼業者能藉政府認可、具公信力碳盤查數據,精準掌握排碳源,進一步更新設備,兼顧節能、減碳。
藍白聯手提出公決案,要求完成「2028無煤中火」目標,還健康於民,預計於3日院會闖關三讀,由於能源以及空汙全民關心,繼藍委許宇甄提出「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草案」,80%碳費歸地方後,藍委張嘉郡也提案,碳費50%撥交給地方主管機關,皆響應台中市長盧秀燕、新北市長侯友宜主張。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今(27)日公布最新盤點結果,檢視全台1829家上市櫃公司與排碳大戶的氣候表現,發現僅約10%企業承諾2050淨零,填報2030中期減碳目標者不到9%,高達八成企業未揭露具體減碳行動,呼籲政府強化ESG資訊揭露,並加速產業低碳轉型腳步。
環境部指出,先前公告第一批及第二批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事業,包含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以及全廠化石燃料燃燒直接排放與使用電力間接排放產生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合計值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者,應於4月30日前完成2024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作業,並於10月31日前完成查驗。
環境部長彭啟明上任以來,「頂著鋼盔」推出台灣的碳費制度,也訂出了積極的國家減碳目標,為了實現諾言,他採取「抓大放小」為原則,鎖定碳排高的產業管制;他強調,環境部長任內期許就是「不要帶給社會更多成本」、不希望減碳的路上引發綠色通膨。因此,環境部公告擴大碳排查,但完全沒有收取碳費的考量。
環境部持續研議「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盼以市場機制帶動減碳。環境部長彭啟明12日表示,未來半年至一年將聚焦於法令研議修改,希望2026年下半年先找台積電等企業組成「先行者聯盟」,預期總量上限會較現行自主減量計畫更嚴格。
碳費預計在2026年開始徵收,目前除了302家排碳大戶以及金管會指定的1800家上市櫃公司需要碳盤查外,另新增約500家單一場所碳排超過5000噸的醫院學校、超商等企業都是碳盤查對象,台積電今年則是目標排碳零成長,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今年首季財報將納入碳費,呈現對企業的實質影響。
排碳大戶2026年繳交約60億元的碳費挹注到溫室氣體管理基金,用法將由第5屆溫室氣體基金管理會討論,最快2月或3月開會,環境部長彭啓明昨指出,地方共22縣市,選哪一縣市都不公平,因此本次沒有納入地方政府代表,不過碳費運用將受立法院監督,地方的意見不會消失。
排碳大戶2026年繳交約60億元的碳費挹注到溫室氣體管理基金,用法將由第5屆溫室氣體基金管理會討論,環境部長彭啟明曾表示會考慮委員納入地方政府代表,但彭啟明6日指出,地方共22縣市,選哪一縣市都不公平,因此本次沒有納入地方政府代表,不過碳費運用也受立法院監督,地方的意見不會消失。
「嘿!你想對抗碳排嗎?加入我們,淨化世界上最髒的產業。」進入瑞典新創公司Stegra官網,其徵才頁面開宗明義地寫出公司願景,目標是用近乎零碳排的技術,產製「綠鋼」(Green steel)和「綠鐵」(Green iron),扭轉鋼鐵產業「排碳大戶」的形象。
時序進入2024年尾聲,台灣龍頭鋼廠中鋼公司股價在台股高檔震盪之際,陷入20元保衛戰。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截至12月27日,中鋼仍以小跌0.1元、收盤19.9元在20元大關門外徘徊。看得出對於鋼市前景,投資人仍難免疑慮。
中碳董事長謝文榮屆齡退休,經2024年12月31日董事會推舉,改由中鋼董事長黃建智接任。黃建智希望,中碳在煤化學的專業領域、碳材料的領先技術,能夠充分發揮,並積極尋求海外合作的機會,為中碳創造更好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