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撤回上市申請的搜尋結果,共11筆
車燈龍頭廠「大億集團」負責人吳俊億之子吳育賢,因擔任興櫃公司「仁新醫藥」法人董事機會,2於020年事先獲悉仁新公司決議撤回上市申請案的重大利空訊息,在股票禁止交易期間賣出仁新股票50張,避損160萬多元,台北地檢署26日依《證券交易法》內線交易罪起訴吳育賢,檢察官審酌吳認罪且繳回犯罪所得,請求法院減輕其刑。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中國大陸經濟下行,地方財政捉襟見肘,「遠洋捕撈」成風。珠三角地區成為異地執法高發地,廣州去年以來近萬間企業遭遇異地執法,其中大部分是民企。曾經年收入數十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壹健康集團,就被河南公安以涉詐騙為由「遠洋捕撈」,瀕臨破產,無法在香港上市。
台灣證券交易所表示,接獲帝圖(6650)撤回其股票上市申請案。
受到中國大陸IPO融資額下降影響,全球IPO的資金流入正在減速。日媒報導,第二季,中國大陸IPO融資額年減94%至11億美元,連四季較上年同期負成長,與過去10年巔峰的2021年同期(216億美元)相比銳減,IPO數量則是年減85%至14家。期間內,全球IPO融資額年減29%至292億美元,創下10年來同期新低。
受到中國IPO融資額下降影響,全球IPO的資金流入正在減速。日媒報導,第二季,中國IPO融資額年減94%至11億美元,連四季按年下降,與過去10年巔峰的2021年同期(216億美元)相比銳減,IPO數量則年減85%至14家。期間內,全球IPO融資額年減29%至292億美元,創10年來同期新低。
證交所表示,安特羅生物科技(6564)於113年7月10日申請股票上市,惟基於獨立董事因業務繁忙請辭,致獨立董事人數未符合上市規定條件,爰配合相關法令規定撤回股票上市申請案,俟補選一席獨立董事後,即提出股票上市案之申請。
大陸加強IPO審核下,企業主動撤回上市申請數量遽增,對證券業界產生衝擊。這一波的擬上市企業撤單潮,使得大陸52家保薦機構,合計636位保薦代表人形同「做白工」。另一方面,Choice數據顯示,年內已經有8,000多位從業人員離開證券業。截至7月8日,大陸證券業從業人員總數為34.38萬人。
大陸IPO審核趨嚴,部分企業認為短期內上市無望,主動撤回上市申請,讓陸股掀起一波IPO終止潮。截至6月4日止,今年共有177家公司決定終止IPO,2024年以來的IPO終止數超過2023年全年的7成。同時,券商IPO保薦業務承壓,有10家券商的撤否率高達100%。
上交所、深交所4月底實施發行上市新規,針對財務指標、現場檢查等多方面提高上市標準,受此影響,5月以來,已有35家企業主動撤回上市申請。市場分析,除了合規性等傳統因素外,這些企業主動撤回上市申請,可能涉及財務指標未達標、存在「清倉式」分紅等問題。
稍早公布的「2024胡潤全球富豪榜」中,北交所上市的生物醫藥商錦波生物董事長楊霞,以人民幣(下同)85億元身家首次入榜,並一舉登上居住地山西富豪榜首,成為近年來首位「山西女首富」。而錦波生物的重組膠原蛋白業務,引發市場關注。
2024年第一季,亞太地區的新股發行規模年減46%至110億美元,創下2019年初以來的單季新低。市場分析指出,預期韓國、印度、日本的IPO(首次公開招股)活動將回暖,但大陸市場的上市案可能持續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