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李旦的搜尋結果,共16筆
權力遊戲從不講血緣與親情,705年武則天晚年病重,太子李顯名義上是儲君,卻始終無法真正掌握皇權,一場由張柬之等五臣發動的「神龍政變」,在玄武門一夜定局,迫使武則天退位。既然太子早已確立,為何仍需政變逼宮?《搜狐網》歷史專欄解祕,因為在權力場上「太子之名」並不等於「繼位之實」,唯有刀光劍影方能換回帝位真權。
在中國歷史上,皇子身後被追封為「皇帝」極為罕見,因這樣的榮譽通常只屬於真正登基者。根據《搜狐網》報導,唐朝卻打破慣例,有4位皇子死後獲封帝號,他們不是篡位者,而是以孝行、忠義或功德感動天下,成為一段特殊的皇室傳奇。
盛唐宮廷權力爭鬥激烈,太平公主曾掌控朝政大權,對皇位繼承擁有巨大影響力,甚至一度凌駕皇帝之上。她支持廢太子,公然挑戰侄子李隆基地位,引發激烈權力對抗。西元713年,李隆基果斷出手,迅速掌握宮廷局勢,清除姑母勢力,迫使太平公主自盡,從而穩固自身皇權,這場政變不僅徹底改寫唐朝權力格局,也為後來開元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堅實基礎。
唐中宗李顯曾二度當皇帝,但在位期間始終缺乏實權。首度登基時,被母親武則天掌控,在位55天就被廢,二度復位後,又受妻子韋后控制,最終被毒害身亡,以悲劇收場。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權力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早年入宮侍奉唐太宗李世民,因美貌與才智受到寵愛,也因此引來疑忌。《搜狐網》歷史專欄指出,史料記載李世民臨終前曾試探武則天未來打算,她僅以8字作答而保住性命。這位女子如何從一介才人,步步為營登上至尊寶座,至今仍為歷史上最耐人尋味的傳奇。
唐朝名臣裴炎一生忠心輔國,卻在武則天掌權後,因寫下「青鵝」二字慘遭滿門抄斬,震驚朝野。群臣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武則天冷冷道出:「把字拆開來看」,眾人才恍然發現這看似無害的兩字,竟隱藏著叛變密碼。
「唐十八陵」為關中地區18座唐朝皇帝的陵墓,根據史書紀載,除了唐高宗、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外,其他17座帝陵盡數遭盜掘。然而,根據考古調查結果,唐玄宗李隆基父親唐睿宗李旦(662~716年)的陵墓「橋陵」,很可能也和乾陵一樣未遭盜掘,這座帝陵面積巨大,光是「內城」的面積,就比乾陵大將近4倍。
作者/曾昭榕出版社/九歌文化
程務挺是大唐名將,曾帶兵進宮,協助武則天廢帝,立下功勞,武則天臨朝聽政後待他不薄,不但給予諸多賞賜,還封他的兒子、弟弟為官,然而過沒多久,程務挺就因為替朋友求情而惹怒武則天,最後在軍營中慘遭處決。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為唐朝第5任皇帝,他的父親高宗李治、母親武則天、兒子玄宗李隆基都先後擔任唐朝皇帝。2005年時,大陸考古隊發現李旦兩位孺人(妾室)唐氏和崔氏的墓葬,經研究,其中一人竟在死後13年才下葬,原因可能與武則天擔任皇帝時發生的宮廷慘案有關。
古代皇室看似過著榮華富貴、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其實他們過著充斥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生活。大陸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指出,唐玄宗李隆基獲封皇太子後,和姑姑太平公主的矛盾日漸加深,某次正值國喪禁女色期間,李隆基的妃子卻懷孕了,他擔心太平公主借題發揮,竟偷偷熬煮墮胎藥,想要殺死親生孩子。
今年是台灣有文字記載歷史的四百年,當我們紀念台南建城四百年,不能只談荷蘭人和鄭成功,更要了解促成荷蘭人決定來台灣的關鍵人物鄭芝龍。這是我寫《閩海王鄭芝龍》的動機。
文化部花費8千多萬製作一部大型歷史歌仔戲《1624》,找來歌仔戲偶像級明星群演員,也找來擅長現代歌劇的舞台劇導演,但所得到的評價卻超出預期的低。尤有甚者,被立委高金素梅批判為到底是用原住民史觀、台灣史觀還是殖民帝國史觀?一個沒有主體性史觀的歷史劇,要如何說服人呢?更核心的問題是,文化部的台灣史觀是一個扭曲歷史事實的政治論述,這樣讓台灣人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
武則天是歷史上唯一被承認的女皇帝,擁有高超的政治手腕,為奪權不擇手段,讓不少人對她心生恐懼和不滿,尤其是那些老臣,一直尋找機會推翻武則天,恢復李唐江山。有大臣詢問唐朝國師袁天罡,誰能終結武則天的統治,袁天罡僅意味深長地說「5隻猴子」,讓眾人們相當困惑,沒想到15年後竟字字應驗。
399年前,也就是公元1624年,荷蘭人被明朝軍隊圍城,不得已毀棄澎湖的城堡,搬到大員,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剛開始要建熱蘭遮城,從澎湖搬來的石頭不夠用,於是開船去漢人的居住地魍港一帶買磚塊。
399年前,也就是公元1624年,荷蘭人被明朝軍隊圍城,不得已毀棄澎湖的城堡,搬到大員,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剛開始要建熱蘭遮城,從澎湖搬來的石頭不夠用,於是開船去漢人的居住地魍港一帶買磚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