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林華慶的搜尋結果,共62筆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重創光復鄉1個月,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再度視察堤防與疏浚、堰塞湖後續等問題,目前馬太鞍溪鋼便道已建置中,後年底完成新橋樑,水利署正在執行「百年防洪」計畫,卓提到,因堰塞湖壩體仍大,要請水利署等專家能訂出1個方案,設法工把水量引流出,降低衝擊威脅,也要盤點全國堰塞湖狀況,「這一次這麼大的一個教訓,不要讓歷史重演」。
台8線中橫公路立霧溪燕子口河段17日上午發生崩塌,驚見新堰塞湖形成,且水位快速上升,傍晚5時已溢淹到台8線中橫公路的路面,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隨即宣布關園,交通部公路局已封閉天祥至太魯閣路段,秀林鄉公所緊急撤離民有、民樂2部落近千人,花蓮縣政府也宣布2部落18日停班停課。賴清德總統表達高度關切,第一時間立即指示行政院相關部會與花蓮縣政府保持密切聯繫,全面啟動緊急應變機制,採取即時且必要的因應措施,全力確保民眾安全。
馬太鞍溪堰塞湖日前潰堤,大量的水流夾雜泥沙沖入市區,造成下游嚴重災損、多人死傷,雖然據農業部監測目前馬太鞍溪堰塞湖水量僅剩下約151萬噸、僅為溢流前約1.7%,目前水量並無太大變化,農業部林保署則憂心準「風神」颱風帶來的雨勢,恐怕會使溢流口左岸土砂再次阻塞河道形成新堰塞湖或是墊高河道,目前也密切監控中。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今(9)天表示,從10月以後,堰塞湖呈現穩定狀態,蓄水量沒太大差異,但經專業團隊針對現有霸體評估後,若遇較大的暴雨或強震時,兩側邊坡還是有可能崩塌,甚至有可能堵塞,造成新的堰塞湖,但要看實際狀況才能具體評估。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擴大永續行動版圖,27日舉辦首屆「台積電生物多樣性國際論壇暨頒獎典禮」,攜手產官學研頂尖專家,聚焦AI技術與生態保育的跨界融合;同時揭曉首屆「台積電生物多樣性獎學金暨提案獎勵」得主。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後續如何處置?農業部初擬2個方案,一是沿溪床開闢便道前往清運土石,二是在中上游興建梳子壩減緩砂石沖刷,將與專家團隊討論,盡快確定最適合的處置方式。學者認為,該壩體應會長期存在,河道疏濬為必要對策,並將「溪床便道」改為「山路產業道路」,以便長期對應也較為安全。
花蓮光復鄉堰塞湖洪災釀嚴重死傷,對於未來堰塞湖該如何處置,林保署長林華慶今在院會後表示,爆破、虹吸方法均不可行,根據最新的遙測影像,壩體面積已大幅縮減,過去評估過順著溪床開一條便道,透過卡車將土石輸送下來;但若壩體本身若無風險,不需大費周章開路上去,可在中上游的地方做梳子壩,不要讓土沙在同時間很快速降下。
身為自然保育的政府單位,我始終期待能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過去社會常以為這是政府或研究單位的責任,但這個認知必須徹底翻轉。氣候變遷的風險,正是自然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破壞加劇的結果,兩者交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如果不及早因應,後果將更為嚴重。因此,如何以政策工具引導保育落實,如何透過更多人的參與,尤其喚醒企業與消費者的意識,是當務之急。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12日與工商時報攜手舉辦「2025亞太永續博覽會共榮與成長論壇」,台積電資深副總暨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工商時報總編輯賀靜萍及多位產官學界專家齊聚一堂,探討ESG實踐策略與永續發展藍圖。
苗栗南庒的多功能空間「巴卡山的家」正式開放。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賽夏族長老根誌優、在地鄉親,以及來自美國、菲律賓的國際學者專家共同出席。此空間命名「巴卡山」(Pakasan),象徵「爸爸、媽媽、孩子一家人」,由林業署與賽夏族部落共同管理,展示永續林業與部落合作成果。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今、明兩日(5、6日)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2025台灣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以「靈動創新.堅韌前行」為主題。論壇聚焦全球文化遺產保存與活化的挑戰,邀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轄下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主席Teresa Patrício、英國、瑞士與日本等國際專家來台,與政府、學界及民間團體對話,探索文化資產的韌性力量。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管理全台灣約160萬公頃國有林地,面積接近全島的一半。這麼大一片森林,是台灣最重要的生態系。每個台灣人每天喝的水、呼吸的新鮮空氣,實際上都來自這些山林的滋養。若以貨幣計算,這些功能的總價值是驚人的,更重要的是,它們能持續、永續地提供。只要我們善加維護,森林會是能不斷生金蛋的金雞母,經濟收成與生態保護絕不是零和,我們的土地將世世代代繁茂常青。
為強化我國森林資源經營,提升土地利用彈性,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今(18)日舉行記者會,正式公布修正後之《獎勵輔導造林辦法》,並宣布新制即日起正式施行,林保署長林華慶指出,本次變革透過縮短補助年限至6年、提高補助金額至每公頃最高6年60萬元、導入多元經營模式等模式,盼提升國產木材自給率、增加森林覆蓋率,讓造林不再是「做功德」,而是能有實質回饋。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攜手南投縣政府推動友善石虎農作逾10年,已有47名農友響應,讓農地成為石虎等野生動物安全棲息與覓食空間,更有餐旅業者、店家將石虎農作變成創意料理或產品,讓保育精神融入日常生活,30日舉辦成果分享暨表揚大會。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攜手南投縣政府推動友善石虎農作逾10年,已有47名農友響應,讓農地成為石虎等野生動物安全棲所,更有業者將石虎農作變成創意料理或產品,讓保育精神融入日常生活,30日舉成果分享暨表揚大會。
面對非法盜伐對森林資源造成的破壞,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翻轉山林治理思維,以「防」「治」兼顧的核心理念,從傳統查緝追訴,轉向強化事前預防與全民參與,林保署指出,國有林地盜伐案件從2013年的290件,已下降至2024年的58件,展現「防」「治」兼顧的整體策略優異成效。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91年推動「平地造林計畫」,輔導農民及農企業轉作造林,迄今已營造1萬3492公頃平地森林,創造多元環境與社會價值。林業保育署1日舉辦記者會表示,在行政院的支持下將啟動為期10年的「平地造林20年期滿輔導計畫」,針對已成林的平地造林推動更進一步的分流輔導措施,提升平地造林的生態系服務價值。參與平地造林的詩人吳晟與泰和興業董事長辜懷群等人也出席,宣示在氣候變遷挑戰與永續發展目標下,將為台灣建構更完整的農地綠色生態網絡。辜懷群認為,保種是一場漫長的接力賽,而平地造林是植物方舟計畫最重要的支持!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02年推動「平地造林計畫」,輔導農民及農企業轉作造林,迄今已營造1萬3492公頃平地森林,創造多元環境與社會價值,林業保育署今(1)日舉辦記者會表示,在行政院的支持下將啟動為期10年的「平地造林20年期滿輔導計畫」,針對已成林的平地造林推動更進一步的分流輔導措施,提升平地造林的生態系服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