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生多所的搜尋結果,共35筆
「盤點」為生態保育工作相當重要的一環,但以鳥類而言,過往常陷入資訊不透明、雜亂等困境,不過在eBird Taiwan問世後,大幅解決資料不透明、紊亂的困境,成為台灣鳥類生態盤點重要資料庫之一,且因「人人皆可上傳資料」特性,台灣至今已累積超過138萬份紀錄清單,貢獻名列全球第七,今年為eBird Taiwan十周年,中華鳥會攜手農業部生多所,邀請創辦人美國康乃爾大學鳥類學研究室博士Ian Owens來台,見證台灣鳥類保育工作的新時代。
為共同響應10月5日「石虎日」(十、五諧音),台北市立動物園在10月4日「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暨「國際保育員日International Zookeeper Day」舉辦「就是i石虎」快閃活動。午後安排「亞洲貓科大復興」特映會及映後座談,邀請民眾透過教育活動與觀影體驗,深入了解台灣原生貓科動物「石虎」所面臨的嚴峻生存挑戰與保育希望。
和泰集團自 2021 年起推動「台灣原生動物守護計畫」,至今邁入第五年。計畫啟動即與專責本土稀有動植物研究與保育推廣的政府單位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以下簡稱生多所)合作;自 2024 年起,更擴大與臺北市立動物園攜手,參與救援保育類野生動物工作,以實際行動守護台灣原生貓科動物──石虎。
台灣位處東亞候鳥遷徙路線的樞紐位置,每年9至10月正值秋季過境高峰,冬候鳥也陸續南遷至台灣度冬,但根據農業部2013至2024年統計,12年間共救治58種、335隻候鳥,主要威脅來自肉毒桿菌毒素中毒與車輛撞擊,前者以濕地水鳥最常見,其中黑面琵鷺受影響最深;後者則反映日常交通已成候鳥存活的隱形殺手,這些數據不僅揭示候鳥面臨的生存挑戰,也意味著候鳥保育醫學已與氣候變遷、棲地安全及人類行為緊密相連。
保育策略與行動的有效推動,有賴清晰且可靠的棲地地圖作為依據,為此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近期即以恆春半島的玉帶鳳蝶(Papilio polytes)為例,首次結合遙測大數據與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開放的物種分布資料,成功繪製出高解析度的棲地地圖,突破傳統製圖限制的同時,也清楚描繪出物種對棲地特徵的偏好,為後續調查與保育規劃奠定基礎。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攜手南投縣政府推動友善石虎農作逾10年,已有47名農友響應,讓農地成為石虎等野生動物安全棲息與覓食空間,更有餐旅業者、店家將石虎農作變成創意料理或產品,讓保育精神融入日常生活,30日舉辦成果分享暨表揚大會。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攜手南投縣政府推動友善石虎農作逾10年,已有47名農友響應,讓農地成為石虎等野生動物安全棲所,更有業者將石虎農作變成創意料理或產品,讓保育精神融入日常生活,30日舉成果分享暨表揚大會。
傳奇石虎「豆棗」失親經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照護2022年野放追蹤,曾燒雜草大火叼寶寶逃生,火災後回巢穴探望葬身火海的寶寶令人動容,28日被發現倒臥雜林身亡,解剖確認牠遭犬殺,且體內殘留2個鉛彈頭,生多所29日公布其死訊,盼各界正視遊蕩犬貓、非法狩獵等問題。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梨山工作站人員昨天在武陵山莊附近樹林發現有黑熊受困陷阱,立即通知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各單位會同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獸醫師與雪霸處人員共27人前往救援,黑熊經麻醉並連夜後送,今天已送抵生多所野生動物急救站醫療,但黑熊左前掌部分組織壞死局部切除。保七總隊則將追查民眾設陷阱的違法行為。
經濟部水利署第4河川分署收回濁水溪集鹿大橋上游違規使用的河灘地,委由林保署南投分署進行生態造林,並避開野生動物繁殖期進行淨溪、清除外來種植物,共計復育4.29公頃濱溪綠帶,石虎、食蟹獴、穿山甲等野生動物紛紛現身,儼然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鋒面過境,南投山區連日大雨,民眾趁13日雨過天晴至日月潭慈恩塔健行,於入口處赫見一窩鳥巢遭風雨打落,3隻鳥寶寶死亡,僅1隻一息尚存,立即將命危的鳥寶寶送往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附設的野生動物急救站,熱心民眾說,獲救鳥寶寶為五色鳥,希望牠平安脫險。
台灣地狹人稠,如何在土地開發與自然共處中取得平衡便是重要課題,對此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發現,地景組成異質度愈高的環境,愈能吸引較多種鳥類進駐棲息,且在空間尺度上的表現不盡相同,換言之,在合適的空間尺度內,具備多樣化的土地利用類型,能吸引更多的鳥類棲息,最典型的環境是新北市田寮洋濕地及周邊森林,每年冬天賞鳥人可在一天內記錄超過100種鳥類。
和泰汽車深耕台灣70餘年,長期關注生物多樣性議題,持續透過和泰集團力量守護環境永續,2021年發起「台灣原生動物守護計畫」,與唯一專職於本土稀有動植物研究、保育及推廣之政府單位「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以下簡稱:生多所)合作,自2024年起計畫更進一步拓展至臺北市立動物園,參與救援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專案以實際行動守護現存不到500隻的本土原生貓科物種-石虎。
鹿谷鄉鳳凰谷一帶路邊有3隻大赤鼯鼠,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獲報派員將大赤鼯鼠帶回,經檢視拾獲資料及觀察大赤鼯鼠糞便,推測牠們被棄養,16日在野生動物急救站臉書po文提醒,市售的大赤鼯鼠都是非法掏巢取得,私養野生動物已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
楊靜茹/南投報導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今(2)日邀集東海大學、台北市野鳥協會、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及畜產試驗所等團隊,召開114年第3次候鳥遷徙北返預警會議,並提醒國內禽場業者注意候鳥過境,加強防疫。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為拯救生存受威脅的野生植物,在野地進行野生植物救援後,將不能立即安置於原生地的個體收容於該所不同海拔的研究中心,以待再「野放」回原生地,透過野生植物救援及收容機制,讓野外受脅物種暫時躲避滅絕的命運,並希望這些收容個體繁殖保存其遺傳多樣性,讓這些物種持續在當地生存繁衍;這也是我國保育單位由被動的種原收集,轉為進行主動救援及復育等積極行動的開端。
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昨天在台中烏石坑救援1隻小黑熊,經後送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治療觀察後,生命狀況維持穩定,但今天接獲生多所獸醫師團隊通知,小熊不明原因死亡,目前將病理解剖釐清死因。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為推動植物研究、生態保育與科學教育的發展,推出全新改版的「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Taiwan Botanic Database, TBD)資料庫以維管束植物為核心,目前已收錄超過 6000個植物分類群的詳細資料,並且內容涵蓋分類演化、形態特徵、生態資訊、地理分布與保育狀態。
彰化縣去年通報有7隻石虎慘遭路殺,16日晚間有民眾發現疑似又有1隻石虎慘死花壇鄉東外環道路旁,縣府農業處獲報後將其送往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處理,專家呼籲應將八卦山北端等石虎出沒地列入保育熱點,農業處表示,持續爭取農業部補助,辦理生態服務給付,積極保護石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