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磁振造影的搜尋結果,共139

  • 恍神不代表懶惰!研究揭示大腦「自我清潔」的神奇機制

    恍神不代表懶惰!研究揭示大腦「自我清潔」的神奇機制

    你是否也有在工作、開會或閱讀時突然「恍神」的經驗?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研究,這種看似注意力不集中或分心的現象,可能是大腦在睡眠不足時,於清醒狀態下強制啟動的「清潔」機制。

  • 中醫大附醫完成首例阿茲海默症新藥施打 病程延緩治療正式啟動

    隨著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逐年攀升。衛福部統計顯示,2024年全台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35萬人,其中阿茲海默症占七成以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22日宣布完成首例阿茲海默症新藥「欣智樂」(Donanemab)施打,象徵國內臨床治療正式導入可延緩病程的新型藥物。

  • 國軍左營總醫院「潛水生理訓練中心大樓」今啟用

    國軍左營總醫院「潛水生理訓練中心大樓」今啟用

     國軍左營總醫院「潛水生理訓練中心大樓」今(21)日啟用,邀請中華民國高壓暨海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牛柯琪等歷任潛水醫學中心主任貴賓參加,見證醫院自民國64年開設潛水醫學中心以來,歷經半個世紀專業深耕,成為國內少數同時設有燒傷中心與潛水醫學中心的醫療機構,展現推動潛水醫學、軍陣醫學與高壓氧醫學的豐富成果。

  • 睡醒視力模糊誤認中暑 竟是中風

    睡醒視力模糊誤認中暑 竟是中風

     50多歲黃姓男子午休醒來,突然視力模糊、頭暈,以為是中暑,就醫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醫師提醒眼球活動無力、單側眼皮下垂、看東西模糊或複視,可能是腦中風警訊,千萬不要輕忽,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 單眼模糊頭暈「以為中暑」!50多歲男竟是腦中風

    單眼模糊頭暈「以為中暑」!50多歲男竟是腦中風

    彰化1名50多歲黃姓男子上月中旬午休醒來,發現視力模糊、頭暈,因沒有手腳無力、嘴角歪斜等症狀,就以為僅是中暑而不為意,但太太覺得他右眼「怪怪的」,懷疑情況不對勁,黃男經醫院檢查,確診缺血性腦中風,醫師提醒,眼球活動無力、單側眼皮下垂、看東西模糊或複視,都可能是腦中風警訊,應盡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 稀土讓美中角力升級  手機、戰機、衛星都少不了它

    稀土讓美中角力升級 手機、戰機、衛星都少不了它

    美中貿易戰有一個主要的癥結—稀土礦物。中國於9日宣布進一步限制稀土出口,促使美國總統川普採取祭出100%關稅的經濟報復措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稀土角力早在川普政府之前就已存在。中國多年來透過產業政策,逐步建立了對這些關鍵礦物近乎完全的控制權。

  • 12年服務逾萬人次 台東乳癌篩檢車 年底退役

    12年服務逾萬人次 台東乳癌篩檢車 年底退役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台東天主教聖母醫院2013年獲美商公司捐贈磁振造影(Breast MRI)行動乳房攝影篩檢車,12年來累計服務逾萬人次,造福無數台東婦女,不過,由於設備老舊與維護成本過高,院方近日宣布篩檢車將於今年底結束服務。對此,台東縣衛生局強調,縣內另有1輛攝影巡迴車,篩檢資源不會中斷。

  • 導入AI智慧醫療 長庚打造雙核心研究平台

    導入AI智慧醫療 長庚打造雙核心研究平台

    長庚紀念醫院宣布整合「臨床代謝體學核心實驗室」與「臨床蛋白質體核心實驗室」,打造雙核心研究平台,新平台將導入人工智慧(AI)技術,結合高維度生物資料與臨床資訊,進行疾病分類、風險預測與個人化治療模型建構,為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提供強力後盾。

  • 中心綜合醫院整合尖端AI科技 開展健檢醫療新里程碑

    中心綜合醫院整合尖端AI科技 開展健檢醫療新里程碑

    AI(人工智慧)科技浪潮,近年開始全面領航百工百業,中心綜合醫院「高階醫學影像中心」整合西門子(Siemens )、Olympus 、GE等世界知名高階健檢儀器巨擘,為國內健檢醫療業開啟新的里程碑。

  • 聯準會降息利多!美股四大指數再創歷史新高 00983A成焦點

    台股加權指數12日再度改寫收盤新高紀錄,但近期交投熱絡的台股主動式ETF,12日呈現震盪休息,反而是表現相對低調的海外主動式ETF異軍突起。中信ARK創新主動式ETF(00983A)受惠主要持股Tesla當日大漲逾6%、Tampus AI大漲13.6%,以及Circle大漲逾17%的利多激勵,今日帶量上漲逾2%,創掛牌以來新高價,成為今日主動式ETF焦點。

  • 心臟亂跳+胸悶 當心心律不整來敲門

    心臟亂跳+胸悶 當心心律不整來敲門

     撲通撲通心臟亂跳、有時是緊張、期待出現加速狀況,屬正常反應,但若是無預期下心悸,並伴隨呼吸困難、胸悶胸痛等症狀,就需要深究,很可能是心律不整。

  • 每吃一口飯都在動腦!研究揭咀嚼吞嚥與認知力密切相關

    每吃一口飯都在動腦!研究揭咀嚼吞嚥與認知力密切相關

    每吃一口飯、每吞一口水,不只是嘴巴的簡單動作?其實,這些再日常不過的行為,背後竟牽動著複雜的人腦神經網絡。陽明交大牙醫學系與陽明交大磁振造影核心實驗室,歷經兩年合作,最近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的兩篇研究論文,揭示咀嚼與吞嚥這兩項每天重複的動作與腦部活動有關,再次印證咀嚼吞嚥與人腦心智功能存在密切關聯。

  • 七月半卡陰?重症醫揭「見到鬼」真相:白內障也中

    七月半卡陰?重症醫揭「見到鬼」真相:白內障也中

    很多人聽過陰陽眼,甚至深信自己看到鬼,不過,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這些「天選鬼眼」的人,可能是眼部或腦部出現病變,例如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甚至是腦內有腫瘤,曾有患者因腦腫瘤,造成視神經發炎,老是抱怨撞鬼,在轉介神經外科手術後,高興到不行,因為自此再也沒有看見鬼了。

  • 中年男走路不穩竟是腦瘤 醫曝早期症狀:及時治療是關鍵

    中年男走路不穩竟是腦瘤 醫曝早期症狀:及時治療是關鍵

    基隆市有一名40餘歲的男性,近期出現走路不穩與右腳乏力的情況,便赴部立基隆醫院就診,經過基隆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醫師蔡翊新為其檢查,發現男子大腦左頂葉有1顆約4公分的顱內腫瘤,經手術切除後,康復情況良好。蔡翊新表示,腦瘤並非無法治療,最重要的是早期發現與及時治療。

  • 失智潛伏無症狀 早期篩檢阻斷

    失智潛伏無症狀 早期篩檢阻斷

     自己或家人變得健忘、專注力下降、判斷力變差,甚至性情改變?專家提醒,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疾病,不單純只是因為老化,發生原因複雜且多樣,臨床上不少家屬等到患者明顯退化時才驚覺異狀,錯失了早期醫療介入控制的黃金時機。

  • 沈玉琳罹血癌找無病因 醫師揭殘酷真相「叮囑1點最重要」

    沈玉琳罹血癌找無病因 醫師揭殘酷真相「叮囑1點最重要」

    57歲資深藝人沈玉琳,上個月29日因身體不適緊急住院,經診斷證實罹患白血病(俗稱血癌),隨即暫停演藝工作專心治療。沈玉琳昨(22日)上午親自在社群平台發文,公開病程細節,「白血病根本無法預防,它會有徵兆,但一旦徵兆出現,你就是得病了,就是要住院治療。」對此,ICU醫師陳志金也強調,罹患白血病者做健檢也不一定能夠提早發現。

  • 看電視害失智?40萬人研究曝日看1時數:風險飆44%

    看電視害失智?40萬人研究曝日看1時數:風險飆44%

    很多人退休後,最常做的事,就是窩在沙發看電視,不過,一項追蹤逾12年的大型研究發現,相較於每天看電視少於1個小時者,每天看電視5小時以上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出44%、中風風險提高12%、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也上升28%,顯示看電視時間越長,與大腦結構受損可能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 影》台東馬偕磁振造影儀退役「淬息」 1千公升液態氦噴發如雲海

    影》台東馬偕磁振造影儀退役「淬息」 1千公升液態氦噴發如雲海

    台東馬偕醫院磁振造影儀(MRI)服役長達16年,院方汰舊換新,今(9)日下午進行舊機「淬息」作業,過程中釋放1000公升液態氦氣冷卻主機系統,水氣瞬間凝結成白煙滾湧而出,景象罕見又壯觀,全程約5分鐘。

  • 每年近萬名男性罹攝護腺癌 醫點名5類人高風險

    每年近萬名男性罹攝護腺癌 醫點名5類人高風險

    台灣每年新增9000多位攝護腺癌患者,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名。早期攝護腺癌沒有明顯症狀,有些患者甚至因為骨頭痛,就醫才驚覺罹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有如「男性最害怕的癌症」,而年紀大、有家族史、愛吃油膩食物、長期抽菸,或有BRCA2基因突變者是5大好發族群。

  • 李遠哲夫人胰臟癌逝 醫示警4大警訊:血糖惡化要注意

    李遠哲夫人胰臟癌逝 醫示警4大警訊:血糖惡化要注意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的夫人吳錦麗女士,因罹患胰臟癌,於7月12日辭世,享耆壽90歲。胃腸肝膽科醫師王文倫表示,腹痛、腹瀉、黃疸、體重減輕,是胰臟癌最可能出現的症狀,若有上述不適,做腸鏡、胃鏡未發現異樣,要留心可能是胰臟長腫瘤,此外,中年後才確診或突然惡化的糖尿病,也可能是胰臟癌的警訊。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