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科學領域的搜尋結果,共259筆
竹林中學學子在全國性競賽中表現亮眼。連續三年在全國高中英文作文比賽獲得優勝、佳作;今年更有7名同學在「數理及資訊學科能力競賽」新北區複賽中獲得佳作,高三曹群峰更在地球科學領域進入全國賽。竹林中學近年於全國各類競賽屢創佳績,無論在語文培植或科學養成領域上,皆展現深厚實力與追求卓越的學習精神,充分體現學校全人教育的成果與辦學願景。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報導,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5年11月4日,神舟20號和神舟21號太空人乘組進行交接儀式,兩個乘組移交了中國太空站的鑰匙。神舟20號太空人完成任務,將於5日乘坐神舟20號載人太空船返回東風著陸場。
大陸《科技日報》4日報導,大陸「大陸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透露,截至2025年10月,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累計發布光譜數達到2807萬條、恒星參數1159萬組,數據量穩居世界第一。LAMOST發布的光譜數據,助力全球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形成與演化,緻密天體及系外行星等前瞻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旺宏(2337)旺宏科學獎今年參賽件數再創高峰,共有764件作品、149所學校及425位指導老師參與競賽,持續彰顯旺宏科學獎獲得全國高中職校的高度認同與影響力,旺宏科學獎被喻為「高中諾貝爾獎」。旺宏科學獎舉辦第二十四屆頒獎典禮,今年參賽作品中,同學們仍持續關心永續議題的新應用,而隨著AI浪潮的爆發性成長,本屆也有多件作品結合AI議題進行探討。旺宏電子暨旺宏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吳敏求表示,相信學生在參賽過程所學習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未來將可應用到各領域,成為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外媒報導指出,從一項指標來看,中國有望在科學領域引領世界。一項對近600萬篇研究論文的分析顯示,中國科學家與美國同行的幾乎一半合作是由前者主導,這一轉變凸顯中國在制定全球研究議程方面日益增強的影響力。
谷歌去年底發表的量子運算晶片「Willow」出現重大突破,成功執行一個新的量子演算法,運行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電腦高出約1.3萬倍,首次實現「可驗證量子優勢」。
鴻海(2317)旗下鴻海研究院(HHRI)量子計算研究所的最新量子容錯計算研究成果再傳捷報,近日發表的論文「Constant-Overhead Magic State Distillation」獲國際頂尖科學期刊Nature Physics接受,於9月16號正式刊登。
國邑*(6875)新藥L606臨床三期試驗的完整報告即將在月底公布、生華科(6492)獲Google AI點名新藥將開啟冷腫瘤免疫治療新契機,今(17)日股價雙雙飆上漲停板53.9、43.9元鎖住,成為生技族群的領頭羊,也維繫住多頭人氣。
數位時代,人們想拓展社交圈,往往已經沒辦法靠出門邂逅心儀的對象,只能透過交友軟體讓算法為你配對牽線。然而,每個人的社交能力都有高低之分,許多人在一次又一次被拒絕後,只好將最後一絲希望投注在AI人工智慧上。英國《衛報》指出,近年來一種被稱為「聊天詐騙」(Chatfishing)的現象正席捲交友軟體圈,許多使用者透過AI的幫忙在網路另一端妙語如珠,讓對方以為找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靈魂伴侶,然而實際開始約會後,才發現彼此都不是對方印象中的那個人,這種爾虞我詐的不坦率交流,讓人們追尋愛情的路變得更加詭譎而坎坷。
人工智慧(AI)時代的到來,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然而,這股科技浪潮的奔騰之勢,卻也讓眾多專家學者感到憂心忡忡,甚至有聲音指出,AI可能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黃仁勳傳》(The Thinking Machine)的作者近日發表文章,援引多位專家的觀點,深入剖析了AI發展所帶來的隱憂,最終得出結論:AI已然成為如同核彈般真實且具體的威脅!
克拉克(John Clarke)、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及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為今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3名學者的貢獻為,在電路發現宏觀量子力學穿隧效應及能量量子化。而其中克拉克曾獲邀擔任台師大講座教授,台師大團隊以克拉克開發的量子感測與電子技術,領先全球開發出抽血檢測失智症技術,並成功導入臨床市場。
總統科學獎委員會今(8)日公布「2024-2025年總統科學獎」得獎名單,共2位得獎人獲得此殊榮,分別為中研院生命科學組梁賡義院士及工程科學組葉均蔚院士。
2025諾貝爾化學獎得主8日揭曉,由日本學者北川進、英裔澳洲學者羅伯森、約旦裔美國學者亞基獲得表彰,3人先後研究化學材料架構MOF(金屬有機骨架),為能源、環保、材料等廣泛應用開啟革新篇章。3人之中最年輕的亞基(Omar Yaghi)是出身難民營的巴勒斯坦人,高中畢業前自隻身赴美,英文欠佳,邊打工邊念大學,念到博士畢業,在美國任教從事研究,人稱「網格化學之父」,諾貝爾學術桂冠加身,阿拉伯世界歡欣鼓舞。
(20:30更新--委員會以《哈利波特》比喻)2025諾貝爾化學獎於中歐時間8日上午11時45分(台灣時間下午5時45分)揭曉,由日本學者北川進、英國裔澳洲學者羅伯森(Richard Robson)、約旦裔美國學者亞基(Omar M. Yaghi)共享殊榮。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三人在金屬有機骨架研究成果應獲表彰,他們創造了大量微小空間分子結構,並發現氣體和其他化學物質可在其中流動,為能源、環境與材料科學帶來全新應用前景。獎金瑞典克朗1100萬元由3人均分。
總統科學獎將於11月11日頒獎,總統府今天公布得獎名單,由中研院生命科學組院士梁賡義及工程科學組院士葉均蔚分別獲獎。總統府表示,得獎人的科學成就及重要貢獻,不僅提升臺灣學術聲譽及國際競爭力,對於增進人類生活福祉更有深遠的影響,實為臺灣學術界的最高典範。
據觀察者網報導,近期,多項全球大學排名紛紛出爐。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清華大學在這些排名中脫穎而出,已經成為電腦科學領域的世界頂級機構。港媒《南華早報》10月3日刊文指出,一直以來,美國大學在全球電腦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改變。
AI來搶飯碗了?在AI快速發展、入門級職位遭受衝擊的時代,Z世代的就業前景似乎蒙上陰影。然而,實際狀況可能與這種猜測大相逕庭。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近日指出,AI的崛起反而為技術藍領開啟了前所未有的機會。隨著資料中心的快速發展,年輕人其實擁有成千上萬的工作機會,只要他們願意去上職業學校就行了!
114學年度「自然科學領域輔導團全國研討會暨策略聯盟」今(30)日於新北市三峽國中及鶯歌陶瓷博物館登場,邀集全國近80位自然科學領域輔導團成員齊聚,透過研討及跨域課程體驗,分享素養導向教學結合在地文化的實踐成果,開啟自然科學教學跨領域融合的創新視野。
據觀察者網報導,當地時間9月12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佈公告,將23家中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包括國產晶片上市公司上海復旦微電子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華嶺股份等。其中13個實體為半導體與機體電路相關機構,3家來自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領域,其他還包括太空遙感、量子、授時系統、工業軟體/工程軟體、供應鏈與物流服務等領域。
中美第四輪經貿會談14日起於西班牙登場,雙邊針對半導體的新一輪交鋒卻在前夕升級。美國商務部12日突襲將23家中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劍指中芯供應商,包括大陸國產晶片公司上海復旦微電子(含新加坡分公司和台灣辦事處)。中國隨即表示反對,並公布一系列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