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科定的搜尋結果,共51筆
被動元件大廠持續尋求國際合作,電感廠臺慶科(3357)公告,以每股114.1元私募引進知名美商Bourns,估持股將達6%,Bourns一舉躍居臺慶科大股東之一,臺慶科可望獲得近8億元的銀彈之外,雙方將聯手合攻AI,展開深度合作。
輝達選定北士科終於塵埃落定,台北市新核心北移態勢再度明確,地段價值向上力道無庸置疑,甚至預期更為強勢。放眼全台經濟結構,科技產業早已成為帶動時代的核心引擎,房市亦隨之產生連動效應。就在市場受到政策調整、氛圍趨緩的此刻,輝達的落腳象徵強勢信號,為北士科注入全新動能,也讓此區成為引領北台灣價值重構的焦點。
*除權息:科定
面對國際關稅政策變動帶來的挑戰,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將於 10月18日(六)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4時,在台北車站1樓大廳舉辦「智慧科技就業博覽會」,攜手基隆、新北與桃園三市,共同推動「四城同行.韌性升級」系列行動,展現地方政府守護產業、護航勞工的決心。
輝達海外總部落腳北士科定案已數月,輝達與新光人壽合作MOU也已於9月30日到期,雙方卡關,陷入困境。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游淑慧質疑,與輝達簽訂MOU之前,新壽有沒有誠實告知BOT契約的相關規範?游也喊話北市府應有魄力直接與輝達對口,協助輝達所需要的用地取得,莫再由新壽從中操作。
輝達海外總部落腳北士科定案已數月,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攸關台灣AI新十大建設的重要議題,政府居然無法從中積極協助促成,而輝達與新光人壽合作MOU也已於9月30日到期,雙方卡關,陷入困境。
輝達海外總部落腳北士科定案已數月,輝達與新光人壽合作MOU也已於9月30日到期,雙方卡關,陷入困境。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提出警告,若是輝達落腳北士科生變,恐將淪為政府威信掃地、新光企業形象受傷、輝達計劃時程延宕、跟進的產業與投資受損等四輸的局面。
*股東臨時會:禾聯碩、久威
大和資本證券指出,匯率因素雖影響聯發科今、明年獲利表現,但結構性獲利能力無虞,更重要的是,聯發科預計將新增1位AI ASIC客戶,該業務規模2027年將擴大為3倍,屆時可望占整體營收約10%,升評為「買進」、推測合理股價調高至1,666元。
*股東臨時會:中菲行
高市府觀光局與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昨(21)日簽署合作備忘錄,開創觀光單位與醫護學校跨域合作模式,不僅將推動動物口腔照護技術發展,更可能實現「為台灣黑熊製作假牙」的突破性構想。
川普對台關稅會超過20%嗎?大家都在猜,分析師認為,我們對美國讓步不會像越南那麼多,可能很難像越南一樣能減半,如果台超過20%,一定先跌再說;只要低於20%,就有可能先大漲逾300點慶祝,現在主流仍是AI,看好半導體設備和矽光子,像均華、弘塑強勢漲不停,閎康、晶彩科從底部起漲,在轉強點卡位,才能享受低點獲利,而關稅公布前,就是絕佳買點。
刑事局日前偵破一起專門針對臺灣龍頭醫院、大學與上市公司發動的大規模網路攻擊案,該組織自稱「CrazyHunter」,這次攻擊的對象集中在臺灣關鍵基礎設施,包括馬偕紀念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亞洲大學及其附設醫院、喬山健康科技、華城電機、科定企業等至少七家機構。單一勒索金額從80萬至250萬美元不等,總額上看3億臺幣。此案不僅是臺灣歷來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勒索攻擊之一,更首度顯示駭客攻擊源頭與手法雙雙翻新,引發國內資安圈震撼。
位於北投與士林交界的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簡稱「北士科」),以其90.18公頃的龐大規模與多元定位,一躍成為台北三大科技產業聚落的核心新星。信義全球資產總經理林三智表示,北士科規畫中包含約7.6萬坪商辦及6萬坪住宅用地,未來將串聯內科、南軟成為台北科技廊帶。
受到川普對等關稅暫緩可望延長等利好消息,以及權王台積電及股王信驊等均完成填息,市場對填息行情有所期待。據統計,下周一將有24檔上市櫃股除息,惟重量級指標股廣達(2382)、國泰金(2882)、凱基金(2883)等,受到新台幣狂升衝擊,股價不振,棄息賣壓不輕。
*股東會:川湖、來穎、浩鼎、久元等
*股東臨時會:越南控-DR、立軒
臺北市就業服務處與青年局聯合主辦的「青年職涯 X 就業博覽會」,將於 3 月 22 日(六)10:30~16:00 在圓山花博爭艷館登場。本次活動集結 250 家企業,釋出破萬個工作機會,平均月薪達 4 萬 1,000 元,並提供多元實習與就業機會,邀請在學生、青年求職者及有意轉職者把握機會,開啟職涯新篇章。
45歲曾姓男子為科技業從業人員,平時注重健康飲食並規律運動,且無慢性病史,但在18歲時曾確診鼻咽癌,接受完整的放射線治療後恢復健康,並持續追蹤,無復發跡象。近期卻出現2次右眼短暫黑朦的情況。眼科檢查未發現異常後,患者被轉診至神經內科進一步檢查,最終確診為嚴重頸動脈狹窄,需立即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手術。
健保個別總額新制上路,各醫學中心謹慎面對,病患卻是霧煞煞。有民眾認為,民眾習慣往大醫院跑,就是因為小醫院或診所有時候檢查不出細部問題,一些疑難雜症就算到診所求診,不少醫師為求慎重,還是會建議去大醫院檢查,新政策上路讓人擔憂「大醫院還有看診額度嗎?」直指政策不太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