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秦始皇陵的搜尋結果,共52筆
中新社30日報導,如果在搜尋引擎裡輸入「秦始皇陵」,會發現一個繞不開的關鍵字——「水銀」。這座被冠以「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帝王陵墓,仿佛被一層銀灰色的迷霧籠罩,連司馬遷在《史記》中都留下線索:「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難道地宮真有一條流淌著水銀的恢弘地圖?古人又是否用它蒸發成「毒氣防線」?
據中新網記者21日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獲悉,該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合作,對秦始皇帝陵木質建築結構遺存進行了首次系統性研究。這些遺存是瞭解秦帝國時期木材資源利用的關鍵證據,也能夠為資源動員、勞動力組織等問題提供重要信息。
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家文物局消息,在青海省發現目前已知唯一存於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近日有大陸遊客在參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時,發現兵馬俑一號坑內竟出現一個直徑約1公尺的「大洞」,引發網路熱議,有人猜測是盜洞,也有人認為是古墓葬,甚至有網友腦洞大開,懷疑是古代的「員工通道」。對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回應,該洞實際上是一處近代墓葬,而非盜洞,並指出兵馬俑坑周邊過去留下多處墓穴,這個「天坑」只是其中之一。
古代講究厚葬,從秦始皇陵、漢武帝茂陵,到清東陵、清西陵,無不氣勢磅礴、規模宏偉。然而,元朝作為蒙古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政權,歷經近百年統治,卻幾乎未留下任何皇帝陵墓的痕跡,至今仍是難解的歷史懸案。對此,學界普遍認為這與蒙古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喪葬觀念息息相關。
HTC今(31)日宣布,旗下專注於結合文化藝術與創新科技的 VIVE Arts,於 7 月 29 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國際旅遊廣場隆重推出《秦始皇陵 XR 沉浸式展》,並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專家指導。此次內容結合先進 XR 技術與高擬真互動設計,首度完整重現秦陵皇陵的神秘風貌,讓觀眾得以穿越時空,親歷兩千年前帝國的壯麗榮光。
在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時代潮流中,虛擬實境技術正為歷史遺產的保存與詮釋開啟全新路徑。宏達電(2498)旗下專注推動文化與科技整合的VIVE Arts,日前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國際旅遊廣場推出《秦始皇陵XR沉浸式展》,由秦陵博物院考古專家參與指導,以先進 XR 技術與高擬真互動設計,首度完整重現秦始皇陵的神秘面貌,讓觀眾得以穿越時空,親身體驗兩千多年前大秦帝國的歷史風華。
近日,一塊出土於青海扎陵湖附近、刻有小篆文字的石碑引發大量關注。碑文內容記載,秦始皇在位第26年(公元前221年)曾命五位大夫率領方士西行崑崙山,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此發現被部分學者認為可能揭示了中國歷史上未曾記載的一段重大行動,但也引起不少學者反對,認為極有可能是偽造。
西元1980年,大陸考古團隊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約20公尺處、地底7.8公尺深的地方,出土兩輛由四匹馬拉動的大型彩繪銅車馬。這些車馬為實物比例的一半,製作精細,融合藝術與工藝之美。其中一匹馬頭上立有高達22公分的「纛」(ㄉㄠˋ,以雉尾為裝飾的大旗),象徵帝王的尊貴身分。整輛車體以青銅打造,工藝非凡,但最吸引目光的,是車上的那把看似遮陽的銅傘。這把傘並非尋常用具,而是一套兼具攻防功能的精密武器。
秦始皇贏政(西元前259年至西元前21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陵墓是歷朝帝王陵中規模最大的其中一座,為了保護地宮不被地下水破壞,還建有一座規模巨大的地下防水系統。
秦始皇贏政(西元前259年至西元前21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史書記載,他的陵墓中有山川大海與各式奇珍異寶,引起人們高度的好奇心。而根據大陸考古隊探測發現,秦始皇陵的地宮為石質結構,墓室長約80公尺、寬約50公尺,高約15公尺,範圍相當大。
西元前247年,剛即位的秦始皇,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墓,陵墓內有許多宮殿,還有不少陪葬坑,規模令人瞠目結舌。其地宮布滿了陷阱,除了自動弩機和翻板、流沙陷阱,最獨特的要屬水銀,空氣中瀰漫著致命的水銀蒸氣,且沒有任何明顯的出口,進入者都會迷失其中,最終死於機關、陷阱或水銀的毒害。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最終由秦始皇統一中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秦始皇坐上皇位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手段來鞏固政權,其中一項就是收繳全天下的兵器,統一熔化、銷毀,再鑄造成12金人,不過在目前出土的文物中,不見12金人的蹤影,關於它們的下落主要有3種猜測,第一是被楚霸王項羽燒毀了,第二是被董卓、苻堅毀壞,第三則是成為秦始皇的陪葬品。
秦始皇陵墓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驪山北麓,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帝陵,陪葬坑中大量的兵馬俑更是聞名於世,當初建造工人達70萬名以上,不過大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指出,這群「驪山徒」的身分不簡單,受到特殊政策規範。
秦始皇嬴政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統一六國、度量衡、貨幣,並且興建了萬里長城,而他的陵墓更是充滿神秘與傳奇色彩,歷經千年始終無人敢盜,專家更直言「去了就回不來」。
秦始皇陵位於大陸陝西省西安市,自從發掘後出土許多珍貴文物,還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而兵馬俑素來有「千人千面」之說,專家表示每張臉雖然看起來相似,但確實有細微不同,比如鬍子類型總共就有24種,還可以從不同的鬍子類子,看出每一尊兵馬俑的個性和特質。
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度量衡、貨幣,並且興建了萬里長城,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對後世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不過隨著秦朝迅速消亡,後人發現他的陵墓時,出土了大量的兵馬俑,但也有不少人困惑,為何秦俑之間的土堆至今沒人挖掘?其實背後大有用處。
大陸春節長假,各地旅遊景點人滿為患,近日一名男子前往陝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陵參觀兵馬俑時,因為看不清楚,突然跳進俑坑,被工作人員現場控制,最後難逃被警方帶走的命運,讓網友不禁嘲諷「大哥人才啊!」事實上過去就曾有外國男子跳俑坑,扮演兵馬俑,一度因為太像,讓警方找不到人。
唐乾陵為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和女皇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的合葬陵墓,至今尚未被盜,然而,在上世紀50年代,因周邊地區要進行水庫修建,大陸考古對曾對乾陵進行過勘探,發現墓道入口位置,以及測量出墓道的長寬等數據。
武王墩墓位於大陸安徽省淮南市,是戰國晚期楚國的王級墓葬,其中一號墓是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且結構最複雜的楚國墓葬,日前考古團隊宣布對一號墓考古工作全部結束,大多數學者認為,一號墓的墓主是戰國晚期的楚國君主楚考烈王;除此之外,考古學家還在這裡發現了楚式「兵馬俑」,且這種人俑直到漢代墓葬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