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空腹血糖的搜尋結果,共133筆
一名40歲患者因開車困難,就醫後發現右眼視力只剩下0.1到0.2,且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均為一般人的3到5倍,還著急地詢問醫師能否開刀讓視力恢復,但被建議應先「控制血糖」,所幸他血糖下降後再度回診,視力從0.2回升到0.6,也讓醫師藉此呼籲民眾,千萬別因血糖遁入地獄。
韓式泡菜(Kimchi)是韓國餐桌上的常見小菜,如今更被國際學界譽為「新一代超級食物」。美國康乃狄克大學農業、健康與自然資源學院(CAHNR)研究團隊發現,民眾若經常食用泡菜可改善血糖、血脂與血壓值,進而降低心臟病、中風與癌症風險。
減肥一直是現代人的重要話題,其中綠茶減肥也一直被提及,只是科學證據還不夠完整。現在新的發現表明,綠茶中的化合物,可以重新協助肌肉處理糖份,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葡萄糖耐受性,這進一步解釋這種古老的飲料的實際功用。
連假一波接一波,免不了大魚大肉,不少民眾假期結束後,靠「斷食」急救。醫師表示,大餐過後斷食,確實能幫助身體恢復代謝平衡,但絕不能在進食時大吃大喝,否則血糖會像雲霄飛車般急速升降,造成血糖震盪,小心越減越胖。
不吃甜、體型偏瘦一樣可能得糖尿病。家醫科醫師劉彥伶分享有一名48歲的女子,體型纖細、不吃甜點,自認與糖尿病無緣,但日前健檢卻發現血糖高,糖化血色素也位居糖尿病前期,讓女子十分意外,詢問後她發現女子早餐只吃水果,常久坐不運動,些習慣都讓女子在不自覺中陷入糖尿病危機。
有些人不敢吃芒果,擔心太甜會讓血糖飆。食安專家韋恩表示,美國研究發現,即使是每天吃很甜的芒果,不僅有助控制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還能降低體脂肪,效果比吃低糖穀物棒還要好。營養師薛曉晶表示,芒果確實營養豐富,但也不能卯起來吃,最佳攝取量為一次半顆中型芒果。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控制血糖成了重要課題。營養師薛曉晶分享有一位55歲男糖尿病患,因聽到糖尿病會短命,到門診尋求協助,在指導下,男子落實1212間歇性斷食與天天運動,3個月後成功甩肉23公斤,空腹血糖值從220降到100以下,一掃初次諮詢時,憂心只能再活10年的恐懼。
代謝變差、體重下不來、經常感到疲累?可能是體內男性荷爾蒙亮紅燈!美兆健康管理機構最新統計,發現許多年輕男性30歲就出現肥胖、血糖異常與代謝症候群問題,進一步引發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下降,陷入更大的健康惡性循環。
全台糖尿病患已破250萬人,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營養師楊斯涵分享研究指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在小鼠實驗與人體實驗均發現能降低血糖,富含果膠的黏液能減緩糖分吸收,幫助血糖穩定,料理時不要去掉。
想控制好血糖,除了靠正確飲食,正確的運動時間與進食時間也很重要。腎臟科醫師廖述寬指出,想要讓血糖在3個月內有明顯改善,有3個習慣可以執行,首先就是15分鐘中等強度的快走,且要在飯後執行,再來是拉長夜間空腹時間,一位早上空腹血糖都偏高的病患把晚餐提前2小時吃,一個月後早上的血糖就下降一大截;最後是勇敢地定期量測血糖,才能及時調整方向。
天后蔡依林日前分享自己的美麗祕訣,就是每天晚上9點半睡覺,掀起一波「早睡風潮」。不少網友卻說「躺了半小時還在滑手機」、「越想早睡越睡不著」醫師指出,不必硬逼自己達到蔡依林的標準時間,只要能在晚上10點到11點間入睡,就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黃金時段。
近年大眾風靡「超慢跑」,是一種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對身體負擔極低、人人都能進行,特別適合沒有運動習慣、中高齡長輩、膝蓋或關節敏感者。醫師指出,超慢跑有助保護肌肉關節、促進心血管健康、改善認知功能,但要循序漸進,可以先從每天5分鐘開始,漸漸增加時數到15分鐘、甚至一小時,步伐速度也可從每分鐘120步,慢慢增加至180步,切記超慢跑前要先暖身,避免運動傷害。
想學蔡依林9 點半就睡覺,但躺了半小時還在滑手機?醫師分析,其實不必硬逼自己達到「蔡依林的標準時間」;研究顯示,在晚上 10 點到 11 點間入睡,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就寢的黃金時段。
減重路上最痛苦的是試過很多方法,還是瘦不下來。減重醫師李唐越表示,他也曾胖到94公斤,試過連續3天只喝咖啡、瘋狂運動等極端減重法,隔沒多久還是復胖,身心俱疲的他,直到體悟出「多吃營養食物,減少過度激烈運動」的真理,成功在2年內甩肉25公斤,至今超過10年未復胖。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控制血糖成為重要課題。減重醫師陳威龍表示,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每天喝30毫升的蘋果醋,8周後不僅體重下降,也能改善血糖、血脂,想瘦身、改善高血糖與高血脂者可試試看。他並透露,自己靠著餐前喝蘋果醋等飲食控制方法甩肉20公斤,且15年來未復胖。
健檢報告空腹血糖數值沒變紅,就和糖尿病無關?營養師劉雅惠指出,即使檢驗數值沒異常,但若經常出現吃飽就想睡、很快又餓、怎麼睡都累等5徵兆,就要留意可能離糖尿病不遠了,外食多、動得又少的生活型態,讓年輕人陷入血糖危機,糖尿病早已非長輩專利。
芝麻油不只是很香,還有很多功效,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表示,研究發現,脂肪肝患者每天食用30克芝麻油,能減重、降低血糖、增強胰島β細胞功能,可望延緩或預防糖尿病,雖然橄欖油也很好,但芝麻油在血糖控制表現特別突出,且芝麻油還能保護肝臟,要注意的是冷用,煎炒等高溫烹調,會使健康效益大打折扣。
即使年紀輕,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會造成糖尿病。醫師錢政弘指出,一名準備考研究所的男學生,大學四年因學校旁美食太多,導致胖了20公斤,又因準備考試熬夜、吃消夜,導致23歲就罹患糖尿病、中度脂肪肝。
肥胖是造成代謝疾病的最重要因素,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民眾近5成腰圍過粗,腹部肥胖情形普遍。當腰圍過粗,又有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三酸甘油脂偏高、好膽固醇不足,5項危險因子中符合3項就屬於代謝症候群,腦中風、心臟病風險比一般人高2倍,高血脂風險高3倍、高血壓風險高4倍、糖尿病風險則高6倍。
代謝症候群患者是三高的高危險族群,發生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更是一般人的兩倍。減重醫師蔡明劼表示,研究發現,連續半年接受吃新鮮蔬果、適量海鮮與少量紅肉的「大西洋飲食」者,可以降低6成新發生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不僅有助於長壽,且沒有增加環境碳排放,還兼具環保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