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組織器官的搜尋結果,共31筆
再生醫療是未來趨勢,我國繼特管辦法後,去年也正式通過再生雙法。專家指出,人是由一顆細胞所變成,再生醫學是讓自己的細胞幫助自己。剛出生的嬰兒,擁有的幹細胞有60億顆,但到了50歲,就只剩下3億顆。全身的幹細胞隨年紀增長而減少,不夠用時,就靠「補」回來,可透過抽脂分離幹細胞,再回輸體內,幫助組織、器官修復。
據觀察者網報導,北京時間11月1日4時58分,中國太空完成史上第7次「太空會師」——神舟二十一號太空員乘組順利入駐「天宮」,又雙叒叕一張太空全家福新鮮出爐。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此次對接僅耗時3.5小時。這一速度讓美聯社直言驚嘆,「比以往任務縮短3小時,這創下了中國自主太空史上最快對接紀錄。」
大陸《環球時報》1日報導,神舟21號載人太空船10月31日23時44分發射成功,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張靜波稱,神舟21號太空人乘組在軌期間將新開展27項科學與應用項目,其中,將首次在軌實施大陸齧齒類哺乳動物太空科學實驗,選用兩雌兩雄4隻小鼠,隨太空船上行在軌飼養,重點研究失重、密閉等太空條件,對小鼠行為模式影響。之後,隨太空船返回地面,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探索小鼠多組織器官在太空環境的應激回應和適應性變化規律。
近年來,台灣的再生醫學為發展最為迅速且具經濟效益的關鍵醫學,其中以剛和越南國家級企業簽訂「亞比斯‧可拉膠原蛋白眼角膜基質」醫材十年東南亞銷售國際授權的亞果生醫最引人注目,該公司董事長謝達仁博士近日更獲得北美台灣人醫師協會(NATMA)頒發「台灣醫療科技貢獻獎」,表彰其再生醫學技術將對人類未來產生巨大貢獻。
再生醫療是未來趨勢,我國繼特管辦法後,去年正式通過再生醫療雙法。專家指出,人是由1顆細胞變成,再生醫學是讓自己的細胞幫助自己。剛出生的嬰兒擁有60億顆幹細胞,但到了50歲只剩下3億顆,不夠用時就靠「補」回來,可透過抽脂分離幹細胞再回輸體內,幫助組織、器官修復。
2025年諾貝爾生醫獎由美國學者布朗柯(Mary E Brunkow)、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與日本學者坂口志文等3名學者共享,以研究周邊免疫耐受性獲殊榮。諾貝爾獎委員會說明,三人研究成果揭開人體的「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如何在體內控制免疫反應,防止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組織,對自體免疫病、癌症免疫療法等領域具有深遠影響。獎金瑞典克朗1100萬元由3人均分。
亞果生醫(6748)繼與越南國家級企業CT Group簽署「亞比斯‧可拉膠原蛋白眼角膜基質」醫材國際授權合約後,近日收到於日本以「膠原蛋白顆粒於促進毛囊生成或血管生成之用途」申請的發明專利核准函,由於毛囊再生是極其複雜的再生醫學技術,今該公司取得日本發明專利正式宣告,未來有禿頭困擾的民眾,將有機會重建烏黑秀髮,重拾自信再現光彩人生。
一名57歲患者2024年5月確診罹患口腔癌第一期,經手術清除癌細胞並恢復良好,定期回診檢查,12月又發現嘴唇再出現0.5公分腫瘤,手術切除後持續追蹤。沒想到今年5月突然從左臉頰到肩頸處長出約350立方公分的腫瘤,因腫瘤面積太大,手術風險高,在童綜合醫院進行銳視刀適應性放射治療,1個半月進行了35次治療,期間每天都會利用新世代影像導航技術HyperSight進行掃描確認治療位置和腫瘤大小,最後腫瘤體積也縮減到200立方公分左右,後續再安排進行化療與手術,提高完整清除腫瘤的成功率。
年僅36歲台電員工李元瀚15日下午在嘉義縣搶修復電,不幸遭6000伏特電擊重傷心肺,1周來透過葉克膜維持生命,家屬不忍心再用高端系統,勉強維持他的生命,21日晚間決定器捐,李元瀚22日一早宣告死亡。柳營奇美醫院上午說明,他到院呈現OHCA狀態,雖在院方極力救治下,有恢復微弱自發性心跳,但全身器官仍呈現重度衰竭,臨床判斷不可逆轉,家屬展現極大勇氣與愛,替他完成器捐。
擁抱五月溫馨時刻,宏國關係事業攜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3日於圓山舉辦「讓生命發光愛心園遊會」。今年邁入第22屆,活動集結近百個愛心攤商共襄盛舉,熱鬧非凡。此外,現場冠蓋雲集,包含立委吳宗憲、王世堅等人出席,以及藝人王中平及女兒韓菲也驚喜獻唱,共同傳遞愛的力量。
2025健康台灣全國論壇中,賴清德總統再次重申推動健康台灣政策的決心。衛福部近期指出,正在研擬設置「細胞保存庫」,保存國人細胞資源,加速推動再生醫學產業,為細胞儲存服務業者注入強心針。
賴清德總統日前於「2025健康台灣全國論壇」強調,政府將積極推動智慧醫療、智慧醫院與生技產業,凝聚醫界力量,為台灣民眾健康打造更完整的守護網。配合政府對再生醫療與生技產業的高度重視,衛福部近期也透露,正研擬設置「細胞保存庫」。三顧(3224)今(29日)表示,政策落地後可立即提供最頂級的iPSC細胞儲存服務。日本在細胞資料庫的維持上,曾受限於經費問題而無以為繼,民間機構的商業模式輔助有望成為解方,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
不舉的男人有救了!大陸華南理工大學研究團隊近期締造醫學新突破,成功研製出舉世首款「3D列印陰莖植入物」。此創新成果經動物實驗驗證,已取得卓著成效。
我國青少年感染性病比例逐年攀升,性病年輕化問題加劇,尤以青少女增幅最大。疾管署統計,15~19歲青少女感染淋病人數,10多年間增長6倍,梅毒更暴增53倍,醫師指出,雖然仍以男性感染人數最高,但女性增加趨勢較快,呼籲民眾落實安全性行為及雙重避孕,減少性傳染病傳播。
在國內以推動人體器官組織再生醫學及研製生物性醫材受到國際生醫界重視的亞果生醫(6748),2017年首度以「人工眼角膜基質」取得第14屆國家新創獎,2021年再以「組織器官再生新創技術」獲頒第18屆國家新創獎,現今再以「去細胞真皮微粒於醫療器材之創新應用」勇奪第21屆國家新創獎殊榮。亞果生醫第三度獲得此桂冠殊榮,向國人宣告再生療法將不再是口號。
全力搶進再生醫學領域並逐漸開啟藍海市場的「亞果生醫(興櫃股票代號:6748)」,研發成果雙喜臨門;其一,高階醫材「Collagen ADM Scaffold」取得美國FDA510(k)認證,將可應用在傷口照護以及可能的毛髮增生應用;其二,以膠原蛋白生物膜結合半導體技術所開發的「超臨界生物腦機介面晶片」的仿生應用,榮登國際知名期刊封面。
2024年泰國臺灣形象展於23日在泰國曼谷圓滿落幕,為期3天的展覽共吸引超過1萬5,000人次參觀,促成6,357萬美元商機;此次聚焦「智慧製造」、「智慧醫療」及「循環經濟」等三大領域,吸引包括正大(卜蜂)集團、皇象水泥集團旗下SCG化學公司、BJC集團、大型汽車零配件製造商ASI、曼谷基督教醫院、JSP製藥公司等財團買主觀展洽談。
2024年泰國台灣形象展於11月23日在泰國曼谷落幕,為期3天的展覽共吸引超過1萬5000人次參觀,促成6357萬美元的商機。本次展覽聚焦在智慧製造、智慧醫療及循環經濟三大領域,不僅展現台灣的科技實力,也帶來台灣文化體驗活動和旅遊資源,促成台泰雙方在多元領域的長期合作與共同發展。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懶惰習慣恐比想像還傷身。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根據WHO指出,每年約有200萬人死於「懶惰病」,例如懶得上廁所、懶得喝水、懶得下廚、懶得活動、懶得動腦,以及懶得體檢,都會使患病風險增加,務必要盡快調整。
減重不只為了外表,更是為了健康。營養師李婉萍表示,肥胖會讓身體長期處於低度慢性發炎的狀態,繼而各組織器官受到傷害,建議除適時減重外,也可多吃蘆筍、綠茶、皇帝豆、酪梨、莓果類與地瓜葉,來減少身體慢性發炎的狀態,幫助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