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職災死亡的搜尋結果,共46

  • 勞動部明年多砸7700萬 助職災勞工告雇主討公道

    勞動部明年多砸7700萬 助職災勞工告雇主討公道

    據統計,2024年職災死亡人數達287人、重傷人數有20人,考量職災發生後,勞工可能面臨經濟困難等壓力,勞動部再擴大職災勞工法律扶助範圍,除了既有的律師陪同調解、法律扶助外,擬從2026年起於職災發生2周內提供職災檢查初步分析表,並提供勞動場所職災勞工律師諮詢、陪同和解、免除死亡及重傷職災勞工資力審查,並助協助代墊死亡職勞工家屬假扣押擔保提存金,預計明年會增加7700萬預算。

  • 山隆通運司機過勞死 勞團控勞動部雙標:拒發職災給付

    山隆通運司機過勞死 勞團控勞動部雙標:拒發職災給付

    山隆通運司機呂智偉執勤途中突發過勞症狀,於2017年過世,高等法院今年二審認定為職業災害判家屬勝訴,家屬與勞團今天到勞動部門口前控訴,過去RCA工傷案一審勝訴,勞動部主動補發職災失能、死亡給付差額及慰問金,勞保局針對該案卻以需三審定讞為由,拒絕給付10個月的職災死亡給付差額,呼籲勞動部不要雙標,速發職災保險及慰問金。

  • 為公司賣命11年!司機站堆高機貨叉卸貨摔死 老闆娘猛推責遭判刑

    為公司賣命11年!司機站堆高機貨叉卸貨摔死 老闆娘猛推責遭判刑

    台中一間托運行去(2024)年3月發生職災死亡意外,任職11年的資深司機阿國(化名)送貨過程中,站上堆高機貨叉協助卸貨,不慎墜落地面重傷不治。檢方指出,老闆娘阿芬(化名)未落實職安教育與防護措施,漠視勞工安全,但她辯稱已口頭提醒「不能站在貨叉上、不用幫忙卸貨」,強調車上備有安全帽,檢方認為其說詞前後矛盾,缺乏佐證,依《職業安全衛生法》起訴。法院近日審結,判處阿芬有期徒刑6月,得易科罰金,緩刑2年。

  • 議員批勞檢淪為「表面功夫」 台中勞工局:年減勞災10%

    議員批勞檢淪為「表面功夫」 台中勞工局:年減勞災10%

    台中市市議員周永鴻9日引述最新的《113年度總決算審計報告》指出,市府勞動安全監督機制存在四大缺失,導致勞檢淪為「表面功夫」,讓台中勞工的生命安全持續暴露在危險之中;勞工局回應,已推「金安心工程計畫2.0」,每年減災目標10%,並加強處分、停工與跨局處合作。

  • 4月28日工殤日 更名職業安全衛生日

    4月28日工殤日 更名職業安全衛生日

     依《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規定,政府應建立工殤紀念碑,每年4月28日訂為工殤日,但至今僅設置個別事件紀念碑,勞動部依《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把4月28日更名「職業安全衛生日」。中華民國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批評,與其更名不如投入更多資源減少職業災害。

  • 職災攀升 勞團控台積不聞不問

    職災攀升 勞團控台積不聞不問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等勞團,3日前往台積電股東會場外抗議,質疑從2019年至今,台積電因擴廠職災的死亡數攀升,希望重視職安,在股東會上遞交陳情書,由董事長魏哲家親手接收。

  • 台積擴廠職災死亡數攀升 魏哲家公開道歉:不會賠錢了事

    台積擴廠職災死亡數攀升 魏哲家公開道歉:不會賠錢了事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3日上午舉行股東會,會前勞團在會場飯店抗議,認為台積電在台擴廠速度迅速,但忽略勞工安全,提出3大訴求,希望台積電正視職安,並設立獨立第3方監察機制,魏哲家表示,有處置不妥的地方,代表台積電致歉,未來將加強雙向溝通。

  • 職災死亡多菜鳥 桃市籲修法防範

    職災死亡多菜鳥 桃市籲修法防範

     行政院會1日討論《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法,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分析數據發現,職災死亡案逾半都是新進1年內的菜鳥,另外營造業也超過一半,且移工是本勞的2倍,呼籲修法應加重業主的職安教育責任,投入經費做風險預防,並善用智慧科技輔助,以有效降低菜鳥和移工職災。

  • 職災亡逾半是菜鳥 蘇俊賓籲修職安法:落實職前教育

    職災亡逾半是菜鳥 蘇俊賓籲修職安法:落實職前教育

    行政院會1日討論《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法,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分析數據發現,職災死亡案逾半都是新進1年內的菜鳥,另外營造業也超過一半,且移工是本勞的2倍,呼籲修法應加重業主的職安教育責任,投入經費做風險預防,並善用智慧科技輔助,以有效降低菜鳥和移工職災。

  • 勞工未訓練就上工?營造墜落職災83死 勞部稱誘因不足遭砲轟

    勞工未訓練就上工?營造墜落職災83死 勞部稱誘因不足遭砲轟

    勞動部原本設定2024年為「營建業墜落職災打擊年」把目標定為營造墜落職災死亡人數68人以下,未料去年卻有83人,立委林淑芬曝露,死亡的83人中有71人竟然未曾受過訓練,勞動部長洪申翰卻回答,會研議提高勞工受訓誘因,但林淑芬回批,勞工受訓原本就是雇主義務,且雇主應在訓練期間給付薪資,批評洪申翰觀念錯誤。

  • 職災一年300死、逾1.4萬人失能 揭「工安黑洞」難堪真相

    職災一年300死、逾1.4萬人失能 揭「工安黑洞」難堪真相

    今年2月13日近午時分,矗立在台中台灣大道、去年營收超過258億元的「百貨店王」台中新光三越中港店,驚爆轟鳴,造成5人死亡,38人受傷。

  • 台中全聯倉儲大火釀9死 家屬控苦等4月火調沒下文、無理賠

    台中全聯倉儲大火釀9死 家屬控苦等4月火調沒下文、無理賠

     台中市大肚區去(2024)年12月發生全聯倉儲大火釀9死悲劇,事發至今超過4個月,廖姓與郭姓罹難者家屬今天(25日)受訪,質疑消防火調最終結果沒下文,包商不斷拖延,除慰問金外未有任何賠償事宜;中市府表示,此案進入司法偵查,中市府已啟動職災補助與家屬協調機制。

  • 台中工災死亡上升 議員促成立AI智慧工地

    台中工災死亡上升 議員促成立AI智慧工地

    台中市工安職災死亡人數連年上升,市議員張玉嬿、謝志忠、王立任、黃守達22日質詢指出,現有AI智慧工地科技防災應用,北市、桃園勞動局率先推動公共工程導入AI科技治理有效降災,台中卻慢半拍。市府勞工局表示,今年起已推動「金安心工程計畫2.0」,也強化導入AI智慧科技作為重要輔助工具。

  • 疑沼氣中毒 兄弟跌落回收池亡

    疑沼氣中毒 兄弟跌落回收池亡

     雲林縣斗六市1家食品工廠13日傳出2死重大工安意外,維修管線的外包商黃姓兄弟執行查修作業時,弟弟疑因在入口處吸入沼氣昏迷,掉落雨水回收池基坑,哥哥救援時也不慎掉入,消防人員陸續救出2人,但都已無生命跡象,經送醫急救均不治,事故原因待職安署調查釐清。

  • 雲林食品廠2死意外!兄弟檔疑沼氣中毒 跌落雨水回收池送命

    雲林食品廠2死意外!兄弟檔疑沼氣中毒 跌落雨水回收池送命

     雲林縣斗六市1家食品工廠13日傳出2死重大工安意外,1名外包商黃姓工人找弟弟協助管線查修作業,在入口處弟弟疑因吸入沼氣昏迷,掉落雨水回收池基坑,哥哥救援時也不慎掉入,消防人員陸續將2人救出,但都已OHCA無生命跡象,送醫急救後不治。事故原因有待職安署調查釐清。

  • 罰不怕!職安署勞檢一天罰逾千萬 28建築工地停工

    罰不怕!職安署勞檢一天罰逾千萬 28建築工地停工

    為督促全國建築工程業者落實施工安全管理,勞動部職安署今天發動勞動檢查,並對違反規定工地祭出重罰。初步統計本次同步勞檢共82工地、違反256項、停工28處、罰鍰達1023萬元。

  • 重大職災死亡因素曝光 最常發生在這3個地方

    重大職災死亡因素曝光 最常發生在這3個地方

    「墜落」一直是最大宗的重大職災死亡因素,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近3年統計,每年重大職災有近一半屬「墜落災害」,單看營造業更是有7成之多。台北市衛工處提醒,勞工朋友如前往「開口」、「屋頂」或「施工架」等3類場所工作,務必穿戴「背負式安全帶」,確認「防墜設備」及「安全上下設備」皆設置完妥後,再進入工作場所。

  • 北市公共工程「零重大職災」 民間工程僅5人創歷年最低

    北市公共工程「零重大職災」 民間工程僅5人創歷年最低

    營造業向為高風險行業,常因作業環境複雜及變動,造成職業災害不斷。根據統計,從2019年至2023年間,台北市營造業重大職災死亡60人,其中北市府及中央政府的公共工程則為21人。勞動局表示,近年來北市除加強勞動監督檢查及輔導外,並於2023年起執行「工安科技降災平安4年計畫」,2024年已出現成效,除了台北市轄內公共工程達成「零重大職業災害」,創下歷年最低紀錄,而民間工程亦降低至5人。

  • 職災警鐘再響!2024年工安死亡287人 平均1.25天奪1命

    職災警鐘再響!2024年工安死亡287人 平均1.25天奪1命

    據勞動部統計,2024年全年因重大職災死亡人數達287人、平均每1.25天就一名勞工死亡,相較2023年全年300人減少不到5%,減幅不明顯,且原先設定的營建墜落目標的69人最終卻達83人、均未達標,職安署署長鄒子廉表示,由於科技廠、社宅、中南部住宅工程大量興建讓量體增加,將要求雇主投入更多資源落實減災。

  • 台中新光三越氣爆 4死31傷

    台中新光三越氣爆 4死31傷

     我國百貨史上最嚴重氣爆工安意外!台中新光三越百貨13日早上11時開門營業半個小時後,疑因12樓美食街裝修引發氣爆,造成4死31人輕重傷慘劇,其中6人在加護病房,4人有生命危險,現場滿目瘡痍,如同遭到轟炸。台中市長盧秀燕下令無限期停業,持續進行相關檢查,直到安全無虞才會同意復業。台中警方已約詢20多名工人,晚間移送12名工人至台中地檢署漏夜複訊,不排除朝公共危險、過失致死罪嫌偵辦。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