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腸癌篩檢的搜尋結果,共96筆
台灣抗癌協會11月2日至11日舉辦第13屆「不倒騎士 騎出生命」單車環台圓夢活動,50位癌友及親屬經歷1100公里長途跋涉,11日抵達終點站新北市市民廣場,新北市副祕書長張其強、衛生局副局長高淑真及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等人到場迎接,見證不倒騎士們面對癌症的勇氣與不倒精神。
台灣每年新增1萬多名大腸癌患者,且有年輕化趨勢。無毒教母譚敦慈表示,她的表妹婿在20多歲時,就確診大腸癌,他很愛吃豆腐乳等醃漬食物,更稱豆腐乳上方的辣油是「人間美味」,未意識到這樣的飲食習慣,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腸道慢性發炎,增加罹癌的風險像,她自己是絕對不碰豆腐乳等醃漬食物。
每日超級忙碌的張君照如何兼顧生活跟健康?他認為,每天運動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因此每天都會強迫自己快走,就是速度快一點的走路,藉由一天至少8,000步,是對自己的最基本要求。
癌症是國人第一大死因,及早篩檢、及早發現,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但國內的癌症篩檢率一直「撞牆」,難以提升。衛福部長石崇良透露,將推出「健康幣」,鼓勵民眾打疫苗、做篩檢累積點數,折抵運動中心、保健食品等費用,力拚明年第1季上路。
癌症是國人第一大死因,及早篩檢、及早發現,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然而衛福部發現,我國的癌症篩檢率一直「撞牆」,難以提升。衛福部長石崇良今透露,將推出「健康幣」,政府跨部會合作,結合民間業者,讓民眾打疫苗、做篩檢,甚至自費檢查,都能累積點數,折抵運動中心、保健食品等費用,力拚明年第1季上路。
我國40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死亡率逐年上升,今年公費大腸癌篩檢年齡擴大到45至74歲,台大公衛學院研究指出,若從40歲開始篩檢,可降低發生率最高25%、死亡率最多39%,呼籲將大腸癌篩檢年齡提前至40歲,並依風險分級進行精準篩檢。
我國40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死亡率逐年上升,目前公費大腸癌篩檢年齡為45~74歲,台大公衛學院研究指出,若從40歲開始篩檢,可讓發生率下降21至25%、死亡率下降34至39%,呼籲將大腸癌篩檢年齡提前至40歲,並建議依風險分級採精準篩檢,避免偽陰、偽陽性問題和浪費醫療量能。
中秋佳節即將到來,國民健康署特別提醒,燒烤、紅肉與加工肉品均會增加大腸癌風險,呼籲民眾在烤肉時謹記「兩少一多」原則,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兼顧健康。
AI(人工智慧)科技浪潮,近年開始全面領航百工百業,中心綜合醫院「高階醫學影像中心」整合西門子(Siemens )、Olympus 、GE等世界知名高階健檢儀器巨擘,為國內健檢醫療業開啟新的里程碑。
為提升民眾對癌症篩檢的重視,新北市政府26日舉辦「新北防癌行動一起GO健康論壇」。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市府重視市民朋友健康,推動多項癌症篩檢,呼籲民眾把握機會篩檢,建立「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觀念,享受健康樂活的人生。現場有六大互動攤位,涵蓋癌症防治、菸害防制、營養、大家醫計畫、防疫等,透過互動遊戲學習醫學知識。
癌症已連續43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其中肺癌、大腸癌及女性乳癌為桃園市癌症死因前3位,桃園市衛生局呼籲符合公費肺癌、大腸癌、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等5項癌症篩檢資格市民踴躍參與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有效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凡在今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內完成任一項癌症篩檢,還能獲得抽iPhone手機的機會。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衛福部推動公費肺癌篩檢滿3年,今年1月起擴大辦理,盼找出更多吸菸史、家族史的潛在患者。但台大肺癌權威認為,高達一半的民眾被遺漏,呼籲衛福部提供50到65歲民眾「普篩」。
衛福部苗栗醫院響應國民健康署推動的癌症防治政策,為提高民眾參加篩檢意願,近期更推出「轉動健康送好禮」活動,凡符合篩檢資格並於9月30日前接受癌症篩檢民眾,即可參加抽獎活動,中獎率100%。累積最高可獲得1,600元禮券,歡迎鄉親把握機會踴躍參與。
「114年癌症防治績優醫療院所表揚典禮」昨日表揚績優醫療院所與醫護人員,其中,三軍總醫院、國軍臺中總醫院、國軍臺中總醫院中清分院榮獲「篩檢效率王」各組第1名,展現癌症防治成果;個人獎項部分,國軍桃園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范兆岳中校獲頒「防癌尖兵獎」醫師組殊榮,展現國軍醫學專業量能。
腸阻塞症狀來得又快又急,年長者更是高危險群。醫師陳威佑指出,一位女病患近3天突然肚子劇痛,還頻繁嘔吐前來就診,表示一開始出現以為只是便祕或消化不良,就沒太在意,沒想到之後迅速惡化,連水都難下嚥,最後確診腸阻塞。
高雄43歲趙先生近月來感到左腹疼痛、腹脹,大便習慣也有改變,但因無血便、無便秘或腹瀉,加上家族中並無大腸癌病史,自以為只是消化不良,沒想到就醫後竟確診直腸癌第3期,所幸經手術切除腫瘤並接受化療,目前持續追蹤中。
癌症篩檢政策行之有年,實證顯示,可有效降低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死亡率。國民健康署28日首度公布分析成果,曾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女性,平均比未受檢者多活3.38年,而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者,平均餘命可延長3.10年。
台灣每年新增1萬7千多位大腸癌患者。肝膽腸胃科醫師吳宗勤表示,有位60歲的婦人,姊姊被診斷罹患3期大腸癌,因此來健檢,一檢查胃有幽門螺旋桿菌,大腸有11顆瘜肉,還包括高度變性腺瘤,差一步就很麻煩,他提醒,民眾只把握政府提供成人健檢與5癌篩檢,就是一筆CP值很高的健康投資。
台灣癌症死因裡,大腸癌已連續21年高居前三名,日常的飲食是關鍵之一。醫師陳炳諴曾分享案例指出,一名60多歲男性過去每天早上都會喝上一碗牛肉湯,某次做大腸鏡發現一顆2.5公分的息肉,確診早期大腸癌。他提醒,紅肉吃多會提升大腸癌機率,攝取量一定要多注意。
衛福部今年擴大「大腸癌」免費篩檢對象年齡,國健署公布,新制上路半年,受檢人數突破103萬,較去年同期成長26%,其中以女性占6成居多。國健署提醒,定期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能降低29%晚期發生率、35%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