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腸道菌群的搜尋結果,共118筆
若經常起床後仍感到疲倦,或是工作時難以集中注意力甚至情緒低落,這時身體可能缺乏「維生素 B12」。維生素 B12 是維生素 B 群的一員,屬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從食物中攝取的水溶性營養素。它在體內扮演多重關鍵角色,包括協助醣類、蛋白質與脂肪的代謝,維持紅血球生成及神經系統健康,可說是能量與專注力的維他命。
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迎來創系50週年,盛大舉辦「智慧飲食:結合精準營養、食品創新與高齡科技的未來」國際研討會,並結合教育部「精準健康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推動辦理。活動吸引近180位來自各校師生與產業專家熱烈參與。此次研討會不僅展現靜宜推動「國際化 × AI × 永續」的辦學特色,更深化跨領域合作,積極回應高齡社會的健康需求,開啟智慧飲食與高齡健康的新篇章。
近年來,科學界越來越重視腸道菌群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最新研究更指出,腸道菌可能與睡眠之間存在雙向關聯:腸道菌組成可能影響入睡難易,而睡眠不足會反過來破壞腸道菌叢的平衡。雖然這些研究結果仍處於初步階段,尚無法作為臨床診斷或治療依據,但已提供新的觀點:睡眠和腸道健康可能是相互交織的系統。
長庚紀念醫院宣布整合「臨床代謝體學核心實驗室」與「臨床蛋白質體核心實驗室」,打造雙核心研究平台,新平台將導入人工智慧(AI)技術,結合高維度生物資料與臨床資訊,進行疾病分類、風險預測與個人化治療模型建構,為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提供強力後盾。
想要養腦、睡得好,健康的腸道是關鍵。醫師劉博仁指出,一位40歲女性飲食高糖又少菜,不只腸胃不適,還出現焦慮、半夜常醒來的狀況,直到飲食習慣改變、每天快走、夜間遠離3C後兩個月,狀況有所改善,能一覺到天亮。劉博仁表示,調整飲食、營養與生活方式,可以真正的影響身心狀態,養好腸道的同時也能養好大腦。
要看起來年輕,飲食是關鍵。隨著年齡增長,肌膚與身體的新陳代謝逐漸下降,抗老化不只是外在保養,更要從「吃對食物」下手。日本抗老專家白澤卓二指出,菇類、雞蛋、納豆、奇異果及彩色蔬菜都是推薦的食材,能從內而外促進肌膚更新、改善腸道健康。其中,菇類更是夢幻食材,建議每3天至少吃一次,若能加入味噌湯,與味噌中的麴菌結合更佳。
研究指出,腸道負責消化吸收之外,它與心理健康、免疫平衡都有一定關聯,因此維護腸道環境成為現代人愈來愈重視的健康課題。
西班牙人瑞布拉尼亞斯(Maria Branyas Morera)以117歲高齡逝世,生前曾對醫師表示希望自己的身體能被研究,幫助更多人延長健康壽命。在最新公布的研究中,科學家深入分析她的腸道菌群,布拉尼亞斯的腸道菌群不輸年輕人,顯示良好的腸道菌群與長壽的關係密不可分。醫師王姿允建議,若想長壽可以先把腸道菌變年輕,日常有10件事可以執行,包括定期吃發酵食品、補充益生菌、優先選擇植物來源的食物、保持腸道通暢等。
蔬菜區角落的菇類,其實藏著的抗老的神奇成分。研究指出,菇類的麥角硫因成分有助延緩老化、促進健康壽命,科學家在年老老鼠和線蟲實驗上,都發現該成分能延長壽命。營養師老辜則指出,菇類的麥角硫因,抗氧化能力優秀,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便秘原因不只是老化或腸胃問題,還可能和腦部健康有關。醫師張家銘指出,便秘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第一個求救信號,許多患者在手抖、步行速度變慢前就有排便不順的困擾,而關鍵角色就是腸道菌與短鏈脂肪酸。
大陸有一名67歲的陳姓女士長期宅在家,從今年7月開始,每天至少喝3罐無糖可樂或無糖電解質飲料,在今年9月的時候確診糖尿病,並伴隨泌尿系統感染跟低血鉀症狀。對此,醫師示警,大量飲用「無糖飲料」其實暗藏健康風險。
隨手可得的洋芋片、泡麵看似方便,卻可能蠶食大腦健康。營養師薛曉晶表示,一項逾50萬人研究發現,攝取較多超加工食品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44%,哈佛最新研究也顯示,每日攝取11份超加工食品者,出現帕金森氏症早期症狀的風險,也是低攝取者的2.5倍,
步入中年後,許多人出現腰圍失控、血壓與血糖偏高情況。營養師薛曉晶表示,背後常隱藏著代謝症候群危機,研究發現,連續半年,每天吃150克藍莓,能降低12%至15%心血管疾病風險,並增加腸內好菌、提升胰島素敏感性,藍莓有如是「抗氧化+護腸+穩糖」的三合一營養包、代謝健康的超級英雄,建議選成熟度高的藍莓,連皮一起吃,以吃進更多營養。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馬上聯想是血糖太高。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的源頭,其實是在大腦,腦內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變少,情緒、食慾、壓力、記憶力全都被牽動,最後才讓血糖失控,要預防糖尿病,關鍵不只是飲食,也要適時紓壓,晚上少追劇一集、早點睡覺,從大腦開始調整。
晚上睡不好,有時可能不是咖啡喝太多、壓力太大,或頻繁滑手機所致,而是「第二大腦」腸道在作怪。醫師黃郁純指出,許多研究都強調腸道健康,對睡眠品質有幫助,二者也可能是互惠互利的關係,日常可以靠多攝取發酵食品、增加膳食纖維等4方法來改善腸道菌群。
燕麥營養成分高,對腸道有益處。醫師黃郁純指出,在全穀物食物中,燕麥是她的首選,也是對腸道最佳的穀物,除了能支持有益的腸道細菌,還能預防或減輕痔瘡,研究也指出,燕麥中的燕麥生物鹼C,有助誘導大腸癌細胞衰老。
吃巧克力讓人心情愉悅,其原料可可更能促進健康。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可可富含多酚、黃酮類化合物,具有強大的抗發炎作用,有助降血脂、護腸胃、防失智,是名副其實的「超級食物」;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也每天喝可可飲來保健,但他提醒香蕉會破壞可可中的有益成分,兩者要間隔2個小時食用。
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過去大家以為少油少糖就是健康,其實很多標榜無糖、低脂的超加工食品,對腸道微生物群傷害更大,裡面的人工甜味劑等添加物,會形成多重菌相破壞力,透過腸腦軸傷害大腦功能,並導致身體發炎,提高糖尿病、肥胖,甚至是神經退化性疾病風險。
少油少糖有益健康,但加工食品藏著許多陷阱,卻常被忽略。醫師李思賢指出,許多標榜無糖、低脂的加工食品,其實添加物對腸道微生物群造成的傷害遠比想的還深,其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人工甜味劑,像是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只要極少量就會殺死一半以上的好菌,攝取兩周,還會透過干擾腸道菌相,讓血糖調節變得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