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蘇慧貞的搜尋結果,共16筆
旺宏(2337)23日召開股東常會,全面改選董事,該公司近幾年積極布局車用及工控市場,為延續現有經營團隊策略與發展布局,股東會後推選吳敏求續任董事長兼執行長,總經理亦由盧志遠續任。
以培育產業專才名聞遐邇的國立成功大學,日前於成大智慧未來工場舉辦「2024成大方程式賽車隊年度回饋暨展望」,活動由成大副校長莊偉哲致詞拉開序曲,與會貴賓除了成大半導體學院、電資學院、工學院等院長及機械系教授外,也包括臺南市副市長趙卿惠、國際知名大廠達爾集團主席盧克修、總裁虞凱行、永豐銀行副處長蔡佩如、愛爾發傳播以及長年熱心的贊助企業。
總統府今天(1日)表示,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預定於8月8日下午四點召開,由賴清德總統主持,會議將邀集來自各領域專家學者與會討論,並由環境部長彭啓明報告「氣候變遷對全球及台灣的影響衝擊評估報告」,以及台電公司董事長曾文生報告「台灣2035電力供需分析及挑戰報告」,將直球對決核能等能源結構議題。
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8月將舉行首場會議委員名單出爐,涵蓋產官學界共20多人,非官方委員佔六成五,包括擁核與反核人士,並聘請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擔任顧問,產業代表有友達光電董事長彭双浪、台灣人工智慧協會執行長林筱玫等人。知情人士表示,各委員勢必會有不同立場,但召開委員會的用意,就是希望能夠以事實為基礎,凝聚社會共識,加速政策推進。
由我國12所大學組成的「國家重點領域國際合作聯盟」,22日與日本「九州沖繩開放大學聯盟」福岡舉行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雙方由台大校長陳文章、九州大學校長石橋達朗作為代表進行簽署,並於簽約典禮後舉辦雙邊高等教育論壇,深化聯盟學校間認識與理解。
準總統賴清德已公布兩波新內閣人事,人事以台南幫居多,像是接任法務部長鄭銘謙、交通部長李孟諺與外傳將接國科會主委的蘇慧貞都是台南幫,據傳新任客委會主委將由台南市客委會主委古秀妃出任,將是繼葉菊蘭後,第2位女性主委;但台南市長黃偉哲14日表示,「沒聽說過這件事」,古秀妃本人也表示,沒這回事。
準總統賴清德與新閣揆卓榮泰內閣人事安排,傳出教育部長將延攬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出任;之前盛傳是「台南幫」的成大前校長蘇慧貞,但最後出線的卻是「高雄幫」的鄭英耀。國民黨立委柯志恩直言,教長對學術倫理要被以最高標準檢驗,且政治立場須保持中立,她質疑鄭英耀的意識型態強烈,未來需要嚴格檢視。對於鄭的辦學續效及教育理念,學界則多表肯定。
準總統賴清德的賴卓體制,新內閣名單陸續出爐,賴清德跨派系的人事布局,除了是2019年初選挺賴大將名單的延續,也與2018年蔡賴菊體制「高雄幫」人才嶄露頭角頗為相似,這次內閣成員不少來自台南幫及高雄幫,不過,此次用人邏輯更像是用人「唯親」,甚至還被說成是「報恩內閣」。
520總統就職日倒數,總統當選人賴清德10日公布內閣成員,今傳教育部長將由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出任。記者致電鄭英耀個人手機號碼多次,電話均未接聽,暫無法證實。
全球瘋搶數位及資安人才,根據中技社最新出爐報告指出,有65%在台僑外生願意留台或遠距受聘僱台灣企業從事資安或數位工作,中技社建議政府應提供誘因、鬆綁法規,將僑外畢業生優先導入這二項重點產業,以實驗計畫彈性增加就業比例,打造更友善生活環境,並為弱勢中小企業搭建人才媒合平台,協助數位轉型。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將於5月20日上任,賴政府內閣名單引發各界高度關注。如今傳出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慧貞有望出任教育部長,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最早曾傳出賴清德的副手是蘇慧貞,不過最終人選則為蕭美琴。
「台灣女科技人學會」自2011年成立以來,致力於鼓勵台灣女性在科技專業領域之成長,將於3月9日在國立成功大學舉辦第四屆女科技人大會,延續過往三屆所累積的經驗,定調主題為「多元共融、共榮互好」。
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退休,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特聘教授暨成大圖書館館長王涵青2月1日將借調出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王涵青表示,對於新職感到任重道遠,也期待可以與國家圖書館共同扎根台灣閱讀素養,促進文獻資產典藏,持續深耕國圖知識外交,與台灣共同拓展全球影響力。
在各界期盼下,成大沙崙醫院23日由副總統賴清德主持奠基典禮,預計2031年啟用,未來將作為南台灣醫療服務與創新園區。賴清德期許,沙崙醫院不只提升南關線醫療資源,更肩負醫療健康、數位與永續轉型及帶動醫療韌性發展重任。
中選會開始受理總統參選登記,藍白合八字還沒一撇,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21日強調,為展現誠意,到現在都還沒找副手。不過,國民黨黨內還是備有口袋名單,已被提名進不分區的前高雄市長韓國瑜與藍智庫執行長柯志恩都被點名,但柯志恩回應,她已承諾「絕對在立法院等大家一起當同事」。
台大今(15)日舉辦創校95年校慶慶祝大會,會中頒發名譽博士學位給上銀集團總裁卓永財,表彰其卓越的成就與貢獻。他在致詞時表示,在擔任工具機公會理事長時,帶領理監事及大廠參觀台大等頂大機械系,促進企業對各大學能量的認識,並鼓勵產學合作,希望台灣能像德國一樣力爭上游,讓MIT成為高品級的代名詞,台灣因而能夠一代比一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