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談判觸礁的搜尋結果,共24筆
立委14日關心中美稀土戰對台影響,經濟部長龔明鑫指出,這波未將半導體製程所需的稀土列入管制、對我影響有限,而對無人機及電動車的高速馬達中所含永續磁影響較大,但該產品的稀土比例極小,會再評估對物價的影響。另外,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正盤點業者打造「稀有貴金屬國家隊」,輔助廠商提升技術,透過降低純化提煉回收稀土成本、提升產能,拚將關鍵稀土資源內循環。
大陸日前宣布自12月起強化稀土出口管制,國民黨立委謝衣鳯今(14)日在立法院會質詢此議題時,詢問我國包括半導體等需要稀土的產業,是否會有斷鏈的風險,同時也關心稀土純化提煉的技術,是否會對我國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經濟部長龔明鑫表示,半導體所需稀土不在管制名單之中,影響程度較小,然而稀土占整體成本低微,後續影響範圍仍須觀察。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在韓美關稅談判陷入僵局之際,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對美語調突然轉硬,甚至高喊「我們是美國的藩屬國嗎?」被視為回應國內對談判不合理條件的強烈民怨。與此同時,川普政府正考慮動用美日貿易談判中取得的5500億美元投資基金,重振製造業。
為與美國達成關稅協定,日韓均承諾在美鉅額投資,如今卻傳出韓國在3500億美元的投資案細節卡關,導致談判觸礁。由於台美正在談判,美方是否比照日韓要求台灣,引發關注。藍委賴士葆憂心美方吃定台灣外匯存底多,恐怕獅子大開口;綠委陳冠廷提醒政府應審慎評估投資規模,避免超出國家財政可承擔範圍。
夏季以來,華府陸續宣布已與多國達成協議,但承諾的關稅減免卻遲遲無法落實,相關行業承受數十億美元損失,讓歐盟、日本、韓國與英國陷入焦躁不安。盟友一方面呼籲華府履行承諾,另一方面也有聲音揣測,美國的拖延究竟只是行政流程遲滯,還是後續談判觸礁的前兆。
印度早早啟動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對關稅能壓在15%以下相當樂觀,結果等到的是美國總統川普逕自宣布稅率定在25%,川普現又不滿印度大買俄油,開嗆要對印度徵收更高關稅。知情官員分析指出,印美談判破局,歸咎於新德里過於自信、錯估情勢及美印元首未能直接溝通。
歐盟與美國的貿易談判正如火如荼進行,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指出,儘管歐盟期盼達成協議,但面對美國不斷增加的要求,使得歐盟已準備要採取所謂的反脅迫工具作為最後手段。
美國宣布首波對等關稅名單未見台灣,令產業界憂心忡忡。「國安人士」9日強調,賴清德總統每天掌握談判團隊的進度,相較於日韓,台灣「仍在談判,就是好事」;學者蔡明芳則建議,台灣降低非關稅障礙是必然趨勢,行政院應針對開放市場後的可能衝擊與因應,與社會持續溝通。
台美關稅談判遭外界質疑卡關,對此,國安人士今天表示,賴清德總統每天掌握最新進度,目前持續討論中,沒有卡關或觸礁。台灣算是比較少數的國家中,可以逐步照著談判進度討論與推進,相較日、韓等國,台灣仍在持續談判就是好事。
美國總統川普公布首波14國對等關稅,台灣未列其中;行政院證實,副閣揆鄭麗君率領的談判團隊正在華府與美方苦戰。財經專家阮慕驊昨(8日)晚間分析,台灣沒有在第一批關稅通知信,當然是較好情況,怎麼會是情況嚴重?「如果不吞,我估計稅率25%起跳,全吞15%。不吞除25%外,後面還232條款,才是關鍵。」
美國政府在7日向14個國家發出正式信件,告知最新拍板的對等關稅稅率,訂於8月1日正式生效,這14個國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美國對日本設定25%的對等關稅,不僅在美國首波公布的對等關稅國家之列,稅率還比4月3日高出一個百分點。美國此舉除了刻意對日本施壓,也是在向各國暗示:不論與美國關係為何,若未能達成協議,就不會有特殊的待遇。
美國總統川普預告,今起開始向其他國家發送關稅通知信函,新稅率將於8月1日生效。惟就美國財長貝森特談話,台美談判未如預期順利,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7日認為,談判觸礁的2大可能原因為,我方不願意撤銷對美豬、美牛的非關稅壁壘,與不願意大幅調降對美國汽車的進口關稅,並質疑為此犧牲的是其他會被美國課徵高關稅的產業、廠商及其就業人口,這樣是否公平?
美國總統川普表示自周一起寄出約12到15封通知信,告知各國若未達成協議將課徵的關稅稅率,將在8月1日開徵關稅。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認為,談判觸礁的2可能原因為,我方不願意撤銷對美豬、美牛的非關稅壁壘,與我方不願意大幅調降對美國汽車的進口關稅,並質疑為此犧牲的是其他會被美國課徵高關稅的產業、廠商及其就業人口,這樣是否公平?
美日貿易談判觸礁,川普總統宣稱寬限期屆滿將不再展延,對未完成談判國家或地區的「對等關稅」,將由白宮自行決定。在此同時,大陸宣布恢復日本水產品進口,對石破茂首相遞出友善的訊號,兩相對比日本冷暖自知,不但反映當下日中與日美關係的溫差,更將對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產生影響。
美日貿易談判觸礁,川普總統宣稱寬限期屆滿將不再展延,對未完成談判國家或地區的「對等關稅」,將由白宮自行決定。在此同時,大陸宣布恢復日本水產品進口,對石破茂首相遞出友善的訊號,兩相對比日本冷暖自知,不但反映當下日中與日美關係的溫差,更將對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產生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美國與日本及加拿大的貿易談判進展。他呼籲日本應向美國多採購石油等商品來彌補不公平的汽車貿易,也再度提到美國與加拿大的貿易談判觸礁。
美國8日與英國達成貿易協議,是否能作為現階段台美談判範本,各界看法不一。有一派認為,美國與多國談判觸礁,英國身為美國鐵桿兄弟,此時只是出面「救駕」而已;另一派則表示,英國談判架構可提供台灣在半導體談判時參考。
日媒披露美日關稅談判觸礁的內幕,指日本爭取24%對等關稅全面豁免,遭到美國拒絕。美方僅同意對日本加徵14%關稅的部分協商,並要求日本開放汽車與農業市場。
已生效實施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可說是2008年7月世貿組織(WTO)《杜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觸礁以來,全球最具有吸引力或影響力的大型區域自由貿易協議。台灣雖早在2021年9月22日即正式提出加入申請,但迄無進展。儘管今年CPTPP輪值國加拿大相當友台,但「兩岸」議題橫梗其中,台灣入會難度仍高。突圍之道,宜「化整為零」,朝多元化、客製化貿易協商推進。
加拿大政府22日下令給兩家大型鐵路業者,要求終止罷工,並表示交由仲裁者解決兩家公司與工會Teamsters間的歧見,讓這場原本要造成數億美元損失的加國全國性罷工迅速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