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轉向亞洲的搜尋結果,共57筆
美國聯準會(Fed)自9月重啟降息循環,國際資金浪潮瞬間改變流向,美元走弱、亞幣震盪,市場焦點轉向亞洲央行的「接棒」時機。剛在第三季理監事會做出政策利率「連六凍」的台灣央行,是否啟動降息,成為第四季貨幣政策的新焦點。
日媒12日引述消息人士指出,台灣與加、澳、日、紐洽簽貿易協議卡關,其他國家也持觀望態度,凸顯台灣擴大全球貿易夥伴關係的努力遭遇阻撓和拒絕。報導認為,經貿協定缺乏實質進展,對賴政府而言是一大挫折。
路透社9日報導,根據LSEG與其他市場來源指出,台灣與印度是俄羅斯8月海運石腦油出口的主要目的地。自2023年2月歐盟全面禁止進口俄國石油產品以來,中東與亞洲國家逐漸成為該國石腦油的主要銷售市場。
生華科(6492)旗下候選藥物Pidnarulex(CX-5461)攜手國際大廠PD-1藥物,進軍全球超過千億美元的免疫療法抗癌新藥領域。今(17)日多頭樂不可支,股價跳空鎖在漲停板39.45元。
據觀察者網報導,就在中俄「西伯利亞力量-2」天然氣管道項目敲定之際,美國保守派媒體福克斯新聞主播傑西·沃特斯(Jesse Watters)暗示警告,聲稱「有人」(someone)可能會炸毀這條天然氣管道,從而破壞中俄兩國之間的能源合作。
近期美國經濟數據成為市場焦點,美國就業弱化跡象浮現;9月4日美國公布有「小非農」之稱的ADP就業報告顯示,新增就業人數僅5.4萬,遠低於市場預期的6.8萬至7.5萬,顯示勞動市場出現軟化跡象,進一步強化經濟放緩的擔憂。不過,這並非全面衰退信號,川普政府推動的政策,勢必加大國際在美國本土投資,且多國承諾採購美國產品,支撐了美國本土製造業與服務業,商品出口成長也將維持美國經濟韌性,避免經濟滑入衰退情景。
美國計畫逐步取消與俄羅斯接壤的歐洲國家軍事援助,將重心轉向亞洲,要求歐洲盟友承擔更多自身防務開支。據知情人士透露,五角大廈上週已通知多國歐洲外交官,美方不再資助東歐前線國家的「訓練與裝備」計畫。國會授權的《333條款》(Section 333)原本用來援助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川普政府未再向國會提出追加預算,現有資金將持續到2026年9月底為止。
戰略情報局在中美所包括敵後宣傳在內合作進行的工作,初期因各種原因,規模較小和比較零星,一度成效不彰,至一九四五年大有改善。
外媒報導,美國川普政府阻止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市。對此,亞洲政策專家莫里斯認為,川普2.0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採取的「首個具體舉措」令人憂心。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也說,川普應頂住中國壓力,而不是選擇屈服,「川普若釋出美台關係某些方面可拿來談判的訊號,將削弱對中共的嚇阻,讓習近平更有膽量在台灣問題上施壓,要求做出更多讓步」。
美國正面臨著自南北戰爭結束後的最大危機,川普能否中興美國?還是加速美國的沉淪?一個重要因素是他能否如他所願地給美國國內的改革提供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這很大程度取決於他能否務實的面對中國的崛起?能否拋棄過去美國對中國的優越感和僵化的意識形態,重新塑造一個和平穩定的新美中關係?這個挑戰是巨大的,但是客觀的現實和川普的個人特質,顯示他有可能就是解決問題的人,而最佳時機就在今年的下半年之內!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爭已邁入第4個年頭,這場持續超過40個月的血戰,正逐步將一個主權國家拖入瓦解邊緣。自2022年2月莫斯科發動入侵以來,烏克蘭全境遭受毀滅性打擊:城市焦土化、能源體系崩解、學校與醫院成為攻擊目標,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上萬人死傷,創傷無法估量。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爭,已邁入第四個年頭,這場持續超過四十個月的血戰,正逐步將一個主權國家拖入瓦解的邊緣。自2022年2月莫斯科發動全面入侵以來,烏克蘭全境遭受毀滅性打擊:城市焦土化、能源體系崩解、學校與醫院成為攻擊目標,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上萬人死傷,創傷無法估量。
《紐約時報》5日刊出專訪北約祕書長呂特的內容,呂特明確指出,台海已成為北約戰略的一環,「解放軍對台灣動武前,可能會協調俄羅斯出兵歐洲,對北約構成雙重威脅」,強調印太與大西洋安全日益相關。北約必須加強軍事準備,並與印太地區深化合作,「若無法強化威懾,就得開始學習俄語」。
根據報導,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資金撤離美國,投資人紛紛減少對美國投資,把目光轉向亞洲,最大贏家恐怕是香港。前大使介文汲表示,美元長期走跌及經濟前景不看好,熱錢湧進香港,是因為中國大陸經濟狀況最好。
前行政院院長、現任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指出,川普執政百日談川普的變與不變,不如談川普祖師季辛吉,五十年來影響美國對外關係,並貫穿當今局勢的兩項法寶:Balance of power(權力平衡)及Raison d'état (國家利益)。
英國知名《經濟學人》最新一期以台灣為封面故事,彰顯台灣在美中兩大超強夾縫中生存的處境。封面報導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希望投射實力,但他推動貿易保護主義,又對盟邦採取強硬態度,反而正在削弱美國保護台灣的能力,北京方面可能會認為機不可失,應該盡快奪取台灣。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東南亞大豐收,與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共簽署113項合作協議,川普霸氣凌人的鋭氣千條瞬間黯淡,隨即派出官員前去「關切」,除了層級難以對比,更在國際外交慣例上顯得極不禮貌,美國改不了高傲鄙視的態度,恐怕只會讓餘悸猶存的東南亞盟友漸行漸遠。
去年表現亮眼的AI概念股,今年來受到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措施影響,反而成為重災區。外媒報導指出,華爾街投資焦點轉向亞洲消費股。分析師表示,飲食、服飾等內需型產業沒有受到出口至美國的關稅波及,將成為理想的資金避風港。
中美關稅戰開打之際,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接連出訪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3國,被視為鞏固東協國家態度對抗美國。但據美媒分析,面對美國高關稅施壓,大陸對越馬柬3國最多要求不單選美國一方,想要反過來堅定選擇北京的「魅力攻勢」,在國際現實下恐顯「魅力不足」。但大陸外長王毅仍稱,美國隨意加徵關稅讓東南亞國家首當其衝,大陸要與周邊國家加強協調來共同抵禦。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總統川普發起「對等關稅」攻勢後,展開東南亞之旅,前後訪問3個關稅重災區──越南遭徵收46%、馬來西亞24%、柬埔寨49%,並宣示與東協國家深化合作,共同應對「對等關稅」衝擊。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貨貿國,內需市場龐大,面對美國關稅障礙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衝擊,與區域國家合作共同應對是有效的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