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長效乳的搜尋結果,共39

  • 台美乳協簽MOU 聯手抗冰磚奶

    台美乳協簽MOU 聯手抗冰磚奶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於9月30日,與美國乳品出口協會等民間單位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主要內容為推動液態乳營養教育、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等,盼全台人民能了解「天然液態乳」好處進而刺激消費,乳協秘書長方清泉強調,MOU內容聚焦於液態乳,為的就是讓消費者知道其好處並支持業者採用,進一步趨緩紐西蘭冰磚奶侵蝕市場的趨勢,否則任其持續擴張,不只影響酪農生計,也影響消費者「喝鮮奶」的權益。

  • 酪農樂見其成 喊話快上路

    酪農樂見其成 喊話快上路

     長效乳標示無望!行政院原本規畫把保存期限大於14天的乳品標示為「長效乳」,但遭美日等國反對,認為恐造成貿易障礙,政院拍板取得「標章」的國產鮮乳才能稱鮮乳,但新法預定明年7月上路。酪農對此雖樂觀以對,但「仍希望越快上路越好」。

  • 進口乳品不標「長效乳」 酪農籲應加強消費者教育

    進口乳品不標「長效乳」 酪農籲應加強消費者教育

    長效乳標示無望!行政院原本規劃把保存期限大於14天的乳品標示為「長效乳」,但遭美日等國反對,認為恐造成貿易障礙,衛福部食藥署規劃僅取得「鮮乳標章」的才能稱鮮乳,而進口牛乳等僅能稱為牛乳,也會規劃鮮奶茶等正名。對此,酪農大多樂觀以對,但認為應加大食農教育力道,讓消費者能夠清楚認識。

  • 不標長效乳了!鮮乳標章限國產乳使用 進口乳品只能稱「牛乳」

    不標長效乳了!鮮乳標章限國產乳使用 進口乳品只能稱「牛乳」

    長效乳標示無望!行政院原本規劃把保存期限大於14天的乳品標示為「長效乳」,但遭美日等國反對,認為恐造成貿易障礙,據悉,食藥署規劃僅取得「鮮乳標章」的才能稱鮮乳,進口牛乳等僅能稱為牛乳,也會規劃鮮奶茶等正名。

  • 鮮乳標示恐轉彎 今開協調會

    鮮乳標示恐轉彎 今開協調會

     衛福部去年6月5日預告修正「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草案,保存期限超過30天乳品可標示為「延長保存期限鮮乳」、「長效鮮乳」或「ESL(延長效期)鮮乳」,該草案預定今年7月生效,但遭產業界極大反彈。行政院上個月定調,保存期限在14天以下才能標示鮮乳,但外傳食藥署接獲美日關切,政策恐轉彎。政院今召開協調會,邀集相關部會與產業共同討論。

  • 長效乳標「鮮乳」爭議 國際不滿修法 行政院明開協調會

    長效乳標「鮮乳」爭議 國際不滿修法 行政院明開協調會

    外國進口長效牛乳可被稱為鮮奶,引發我國酪農不滿,對此衛福部食藥署2月12日宣布「14天以下才能標示為鮮乳,並將展開修法」,才平息爭議,但近期又傳出美國、日本對於修法感到不滿,因此食藥署態度恐「大轉彎」,對此行政院將於明日召開協調會議,邀請農業部、酪農、食藥署、乳品業者交換意見,尋找既能保護我國酪農,又符合國際標準的方案。

  • 蔣萬安南下參訪雲林牧場 北市自籌經費推「生生喝鮮乳」

    蔣萬安南下參訪雲林牧場 北市自籌經費推「生生喝鮮乳」

    中央「班班有鮮奶」政策喊卡,台北市自籌財源推動,市長蔣萬安12日南下雲林縣口湖鄉實地了解牧場鮮乳生產情況,品嚐產地鮮乳。被問及行政院長卓榮泰今早稱讚北市鮮乳政策,蔣強調「中央不作,我們來作」,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即使遇到再大困難也要克服,不要讓孩子失望,「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

  • 紐奶零關稅  鮮乳零售價沒降?粉專爆超市定價策略:穩贏

    紐奶零關稅 鮮乳零售價沒降?粉專爆超市定價策略:穩贏

    紐西蘭進口液態乳從2025年元旦起改零關稅無上限進口,卻遭質疑配套措施沒跟上腳步,導致長效乳與在地國產乳都能被稱為「鮮乳」,引發爭議。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提到,鮮乳商品坪效高,能為超市帶來可觀利潤。粉專直指,當超市抽成費用降低,每瓶牛奶至少會便宜10元!

  • 進口乳叫長效乳 酪農:早該正名

    進口乳叫長效乳 酪農:早該正名

     紐西蘭進口液態乳從2025年起可以用零關稅無上限進口,但配套措施卻沒跟上腳步,導致長效乳與在地國產乳都能被稱為「鮮」乳,而事件延宕多時,卡關許久的衛福部也於12日表示,食藥署將依照農業部建議修正相關行政程序,估計需要1至2周時間;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祕書長方清泉大嘆,早就該做的事情卻拖延至今,放任廠商在灰色地帶迫害台灣酪農。

  • 衛福部允諾「乳品保存逾14天不算鮮乳」 業界嘆:早該做了

    衛福部允諾「乳品保存逾14天不算鮮乳」 業界嘆:早該做了

    紐西蘭進口液態乳從2025年起可以用零關稅無上限進口,但配套措施卻沒跟上腳步,導致長效乳與在地國產乳都能被稱為「鮮」乳,而事件延宕多時,卡關許久的衛福部也於今(12)日表示,將依照農業部建議修正相關行政程序;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祕書長方清泉大嘆,早就該做的事情卻拖延至今,放任廠商在灰色地帶迫害台灣酪農。

  • 鮮乳標準統一!超過14天禁標「鮮」 衛福部:展開修正程序

    鮮乳標準統一!超過14天禁標「鮮」 衛福部:展開修正程序

    行政院昨日(11)拍板,保存期限在14天以下才能標示為「鮮乳」,超過14天不能用「鮮」字。衛福部食藥署表示,今早已接到行政院指令,將依照農業部建議,朝14天以下才能標示為「鮮乳」,著手進行修正相關行政程序,估計需要1~2週時間。

  • 政院拍板 鮮乳效期不得逾14天

    政院拍板 鮮乳效期不得逾14天

     2025年起紐西蘭乳品零關稅進口,酪農擔心衝擊,之前不斷要求應透過標示區別出國產及進口乳品,但衛福部2024年中預告卻把保存期限30天以上乳品,品名應標示為「延長保存期限鮮乳」、「長效鮮乳」、「ESL鮮乳」,由於仍保有「鮮」字引發爭議,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為此更揚言要上街頭抗議。據了解,行政院已拍板,保存期限在14天以下才能標示「鮮乳」,否則不能用「鮮」這個字,可能會改叫長效乳或牛乳。

  • 拍板「保存期14天內才是鮮乳」!農業部重申標示規定

    拍板「保存期14天內才是鮮乳」!農業部重申標示規定

    紐西蘭進口乳已於今年起轉為零關稅,因此也引發部分酪農不滿「部分紐澳乳品保存期達數月,竟與國內短期效的乳品並稱鮮乳」,導致消費者誤解,進一步壓縮國內優質乳品的生存空間,對此行政院今(11)日指示,鮮乳保存期不得逾14天,農業部也重申「唯有一定保鮮期內的乳品才能標示鮮乳」。

  • 鮮乳還是長效乳?食藥署擬定標準 超過這天數不能用「鮮」字

    鮮乳還是長效乳?食藥署擬定標準 超過這天數不能用「鮮」字

    紐西蘭牛乳在元旦已正式零關稅來台,進口長效乳名稱爭議,為此民進黨立委蔡易餘今(11)日邀請畜牧業者以及經濟部、農業部以及衛福部官員召開協調會,其中食藥署代理署長林金富公布,未來將朝保存期在14天以下會標鮮乳,若超過14天則不得使用「鮮」字,待行政院正式決策下來食藥署就會配合農業部辦理。

  • 紐西蘭零關稅乳品叩關    立委:停止進口長效乳以鮮乳名義販售

    紐西蘭零關稅乳品叩關 立委:停止進口長效乳以鮮乳名義販售

    紐西蘭牛乳在元旦已正式零關稅來台,進口長效乳爭議未歇。立法委員張嘉郡11日痛批食藥署怠惰,應立即停止允許進口長效乳以「鮮乳」名義販售,呼籲農業部不要逃避。農業部表示,為有效區隔進口乳與台灣鮮乳,進口乳應標示為「長效乳」或「延長保存期限乳」立場,並已向食藥署多次重申立場。

  • 紐西蘭牛乳零關稅進口  張嘉郡要求食藥署禁止長效乳以「鮮乳」名義販售

    紐西蘭牛乳零關稅進口 張嘉郡要求食藥署禁止長效乳以「鮮乳」名義販售

    隨著2025年到來,紐西蘭牛乳已正式零關稅來台。國民黨立委張嘉郡痛批,進口長效乳爭議未歇,食藥署怠惰,應立即停止允許進口長效乳以「鮮乳」名義販售,呼籲農業部不要逃避,立即重新啟動「班班有鮮乳」政策,還孩子健康,也還酪農生計。

  • 紐西蘭乳品零關稅明年啟動 農業部助酪農轉型升級拚競爭力

    紐西蘭乳品零關稅明年啟動 農業部助酪農轉型升級拚競爭力

    我國與紐西蘭於2013年簽署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自明年起紐西蘭進口液態乳關稅將調降為零關稅;農業部表示,為因應對於國產酪農產業可能的衝擊,農業部每年均編列預算協助酪農產業改善設施設備,提高生產效率並降低生產成本,近10年來國產生乳產量由2014年之36.3萬公噸提升到2023年的47.2萬公噸,產能及產值均有顯著提升。

  • 新聞透視》10年不作為 農業部應變無章法

    新聞透視》10年不作為 農業部應變無章法

     台灣和紐西蘭2013年簽訂的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將於2025年全面生效,期間有12年之久,農業部早知道紐西蘭農產品會以牛乳影響大,但因應顯然不足,除了年年較預定生產目標超產,甚至還要用班班喝牛乳方案消化,連乳品標示也遲未定案,毫無章法的規畫讓酪農大失所望。

  • 學者籲 擴大利用農副產物

    學者籲 擴大利用農副產物

     台灣酪農多為小農經營,成本高,難用價格面對紐西蘭牛乳。屏東科技大學動物科學與畜產系副教授吳錫勳建議,酪農必須擴大農副產物利用、政府促進產業升級;立委徐富癸、屏東縣議員黃明賢則認為,進口乳應標示為長效乳,才能與國產鮮乳區隔,消費者才不會被誤導。

  • 長效鮮乳標示惹怒酪農 食藥署將跨部會「尋求最大公約數」

    長效鮮乳標示惹怒酪農 食藥署將跨部會「尋求最大公約數」

    明年紐西蘭進口液態乳將「零關稅」進口,我國酪農恐受衝擊。衛福部食藥署今年6月預告,保存期限30天以上應標示為「長效鮮乳」等字樣,外界可能讓消費者難以分辨,引發爭議。食藥署今天表示,由於涉及國內產業保護和經貿議題,待跨部會討論、取得共識後,再邀集利害關係人和專家學者開會,希望找到最大公約數,相關標示規定可在明年上路。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