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關鍵少數的搜尋結果,共393筆
就在美國政府針對中國大陸發動超高關稅之際,中國大陸也抛出了他們最強的一張王牌-「稀土限制」。一時之間,美國政府也顯得慌亂,喊出「開放稀土就可換取關稅休戰」,如今中國大陸還沒有鬆口。
在台灣政治舞台上,賴清德與柯文哲無疑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執政的總統,一位是在野的領袖。他們分別代表不同政黨、不同價值取向、不同政治語彙,也各自擁有鐵粉支持與受到激烈批評。如此對立的人物,未來在政治路上是否有交會的可能?這個問題,也許才是台灣政壇值得關注的變數。
在台灣政治舞台上,賴清德與柯文哲無疑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執政的總統,一位是在野的領袖。他們分別代表不同政黨、不同價值取向、不同政治語彙,也各自擁有鐵粉支持與受到激烈批評。如此對立的人物,未來在政治路上是否有交會的可能?這個問題,也許才是台灣政壇最值得關注的變數。
據《澎湃新聞》報導,湖南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網站近日刊文介紹,張家界市嚴格落實「過緊日子」要求,推行市內公務「零接待」。據統計,2025年1至7月,全市所有鄉鎮接待費僅0.21萬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99.95%;4個區縣直單位接待費13.76萬元,同比降93.71%,財政支出壓力顯著降低。
2024總統與立委大選,台中被視為藍白合作的最佳示範區。雖然民眾黨蔡壁如參選台中第一選區立委失利,但藍白合讓國民黨翻轉中四、中五、中六選區,送廖偉翔、羅廷瑋、黃健豪等年輕世代入國會。接連兩波罷免戰,民眾黨發揮「關鍵少數」優勢,全力出手襄助國民黨,被解讀為2026、2028鋪路,爭取更多籌碼。
首波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落幕,在藍白合作下,25人全挺過罷免,接下來是8月23日7席藍委罷免案及白營主推的「核三延役」公投。國民黨此戰看似打贏民進黨,但背後若無民眾黨助力及「柯文哲牌」激發小草投票,不一定能挺過罷免危機,這也意味藍白未來將更加緊密合作,民眾黨未來話語權將倍增,可說是大罷免浪潮中的「最大贏家」。
7月26日進行的24席國民黨立委罷免投票加上新竹市長罷免案,以25:0的結局收場。這不但驗證了青鳥和罷團以外的沉默的大多數,仍是讓台灣保持穩定的中堅力量。寧靜而力拔山河的民意,更讓被奪權野望撩動、誤判可趁隙奪取國會多數的民進黨,被從頭頂澆下一桶冰塊,必須謙遜反思:為什麼挑動兩岸神經緊繃、對內濫行獵巫,凡有意見不同者就逕行抹紅、動員網軍圍攻整整一年後,就是無法說服主流民意。
7月26日進行的24席國民黨立委罷免投票加上新竹市長罷免案,以25:0的結局收場。這不但驗證了青鳥和罷團以外的沉默的大多數,仍是讓台灣保持穩定的中堅力量。寧靜而力拔山河的民意,更讓被奪權野望撩動、誤判可趁隙奪取國會多數的民進黨,被從頭頂澆下一桶冰塊,必須謙遜反思:為什麼挑動兩岸神經緊繃、對內濫行獵巫,凡有意見不同者就逕行抹紅、動員網軍圍攻整整一年後,就是無法說服主流民意。
距離決定台灣民主運作興衰的大罷免首波投票僅剩2天。站在解嚴38周年的時間點上,尤使人心情複雜。民國76年7月15日,台灣解除了長達38年的戒嚴,重新走回憲政常軌。此刻,恰是民主政治在台灣逐步實現,並超過了戒嚴長度的分水嶺。怎料,如今的台灣卻又要落回又一波以「更大的民主」之名,行襲奪國會權力之實,掏空普遍民意決定的歧路上。
距離決定台灣民主運作興衰的大罷免首波投票僅剩2天。站在解嚴38周年的時間點上,尤使人心情複雜。民國76年7月15日,台灣解除了長達38年的戒嚴,重新走回憲政常軌。此刻,恰是民主政治在台灣逐步實現,並超過了戒嚴長度的分水嶺。怎料,如今的台灣卻又要落回又一波以「更大的民主」之名,行襲奪國會權力之實,掏空普遍民意決定的歧路上。
日本參議院選舉揭曉,改選125席中,自民黨、公明黨執政聯盟僅取得47席,與未改選的75席合計,未達過半門檻,石破茂首相表態將以「第一大黨」地位繼續執政,但黨內外都可能出現挑戰者,加上民粹崛起與美國關稅壓力,石破政權前途維艱。
日本參議院選舉揭曉,改選125席中,自民黨、公明黨執政聯盟僅取得47席,與未改選的75席合計,未達過半門檻,石破茂首相表態將以「第一大黨」地位繼續執政,但黨內外都可能出現挑戰者,加上民粹崛起與美國關稅壓力,石破政權前途維艱。
日本20日舉行參議院選舉,而此次小型右翼民粹政黨「參政黨」異軍突起,蠶食執政自民黨的保守派票源,令自民黨陷入了苦戰。參政黨主張「日本人優先」,主打排外主義政策,也助長了選戰中無端的仇外氛圍,引人憂慮。
日本20日將舉行參議院選舉,而近期民調顯示,由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自公聯盟)很可能丟失參院多數席次,加劇政治不穩定風險。若石破茂首相因此遭黨內外逼宮下台,將讓日對美關稅談判更難以推進。
新光三越董座、副董之戰塵埃落定,16日召開的董事會,透過出席董事舉手投票的方式,吳東昇以8票支持順利續任新光三越董事長;副董事長一度出現三人角逐,包括吳昕陽、吳欣儒、日方代表田中豐彥,但是在日方代表拒絕下,最後吳昕陽以7票當選副董事長,吳昕陽並兼任總經理。
由德州共和黨眾議員阿靈頓於2025年5月提出的「大而美法案」得到美國總統川普的大力支持,於7月3日以218:214險勝通過,川普於7月4日下午簽署生效,預計2034年前增加5兆美元國債上限。此法案引發全球首富馬斯克與川普公開交惡,馬斯克在社群平台X宣布創建「美國黨」(America Party),揚言挑戰美國兩黨制霸權。他聲稱此黨於7月4日獨立紀念日成立,欲「將自由還給人民」,引發全球熱議。這場似真似假的政治風暴,究竟是改革火種,抑或借機炒作的鬧劇?其動機、現實挑戰與影響值得探究。
由德州共和黨眾議員阿靈頓(Jodey Arrington)於2025年5月提出的「大而美法案」得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大力支持,於7月3日以218:214險勝通過,川普於7月4日下午簽署生效,預計2034年前增加5兆美元國債上限。此法案引發全球首富馬斯克(Elon Musk)與川普公開交惡,馬斯克在社群平台X宣布創建「美國黨」(America Party),揚言挑戰美國兩黨制霸權。他聲稱此黨於7月4日獨立紀念日成立,欲「將自由還給人民」,引發全球熱議。這場似真似假的政治風暴,究竟是改革火種,抑或借機炒作的鬧劇?其動機、現實挑戰與影響值得探究。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因《大而美法案》的通過,正式與川普決裂,並宣布將成立「美國黨」,意欲在參眾兩院取得關鍵少數席次,事實上,馬斯克大力反對該法案,認為會導致美國債務大舉攀升之外,摩根大通認為,該法案矛頭直指特斯拉最關鍵的獲利來源之一:零排放汽車(ZEV)信用額度的出售,若法案一生效,恐導致特斯拉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
川普6日痛批昔日盟友馬斯克成立新政黨的舉動「十分荒謬」,只會讓局勢更加混亂。死對頭、美國財長貝森特也加入戰局,建議這位全球首富「專注於商業而非政治」,惹得馬斯克回嗆「貝森特是金融巨鱷索羅斯的走狗,連數學都不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