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非典型症狀的搜尋結果,共37筆
一名24歲女性患者來到診間,主訴平時有咳嗽、燒聲等困擾,原以為是呼吸道問題,經檢查後卻發現是胃食道逆流。患者長期三餐不定時、常熬夜、喜歡喝手搖飲與咖啡,久而久之出現喉嚨異物感、晨起乾咳,症狀甚至影響工作。醫師指出,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許多人因症狀不明顯而忽略,直到檢查時才發現食道已出現病變。
台中市爆發非洲豬瘟,由於14日已有20頭豬隻死亡但卻未採樣,市府10天後才採樣化驗遭質疑拖延。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豬場死亡率達3%即為異常,地方政府須立即前往採樣,而本次疑為非典型症狀,未來也會制定更好的SOP,讓第一線獸醫師能去採檢。
心血管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去年奪走超過2.3萬條生命。醫師指出,近年40至60歲中年男性心肌梗塞發生率上升,且不少無三高或慢性病史,卻心梗猝死的案例,其中「抽菸」是唯一共同危險因子。吸菸者心臟病風險比一般人高4倍,呼籲民眾戒菸、規律運動、控制三高,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血管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去年奪走超過2.3萬條生命。醫師指出,近年心肌梗塞出現年輕化現象,尤其40至60歲中年男性發生率上升,且不少無三高或慢性病史,卻心梗猝死的案例,其中「抽菸」是最大危險因子,吸菸者心臟病風險高4倍,呼籲民眾戒菸、規律運動、控制三高,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60歲吳先生7月間持續1周腹脹與胃口不佳,以為是胃疾復發,到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求診,腸胃肝膽科醫師羅清池問診、觸診後認為不尋常,胃鏡檢查驚見一根約3公分長的魚刺刺入胃壁已化膿,以內視鏡將魚刺夾出治癒,提醒年長者、糖尿病、手術病史者要注意。
味覺出現變化,也可能是肝癌的前兆。醫師錢政弘指出,一位71歲男性出現食慾不振的情形,吃甜食也都覺得苦,還出現皮膚癢的狀況,檢查後發現已是肝癌晚期,腫瘤有12公分大。錢政弘也提醒,肝癌會有腫瘤附屬症候群現象,出現一些非典型症狀都要留意。
在航空貨運界深耕多年的捷迅董事周也為,14日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壽70歲。據悉,周也為6月時身體仍相當健康,本月初曾喊過不舒服,沒想到過沒幾天就驟然離世。醫師指出,心肌梗塞急又快,死亡率相當高,除了胸悶、胸痛、暈眩等典型症狀外,也要注意手臂痠麻、下巴、牙頜、腸胃、肩膀、上腹等部位疼痛的非典型症狀。此外,也有些人發作前會完全沒徵兆,建議平時就要做檢查,找出病灶。
心臟病占據國人第二大死亡原因超過15年,僅次於癌症,平均每23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其中,女性的心臟疾病常因表現非典型症狀,例如疲憊、失眠、活動力下降、腹脹、腸胃不適等,容易錯過治療時機,直到病情惡化時,才驚覺危機已逼近。
有「火雲邪神」之稱的台灣撞球名將張榮麟,前往雅加達參加印尼男子10號球公開賽,昨(14日)因心肌梗塞猝逝,享年40歲,令外界錯愕。醫師表示,心肌梗塞發生前大多有前兆,包括出現胸悶、胸口有拳頭般大的瞬間痛感,以及呼吸困難、冒冷汗、嘔吐、暈眩等,此時要停止所有活動,盡快就醫。
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哈佛最新研究發現,吃較多超加工食品的人,例如香腸、即食麵、早餐穀片、三合一咖啡,出現巴金森氏症先兆比例,是少吃族群的2.5倍,這些先兆包括了慢性便祕、白天嗜睡、身體莫名疼痛、睡夢中會突然大動作等症狀,研判這類食品,可能讓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損害大腦。
天氣開始轉熱,腸病毒活動力顯著增加,屏東寶建醫院提醒,腸病毒感染後若出現躍型抽搐、持續嘔吐、意識不清或嗜睡等症狀,可能是重症警訊,需立即就醫。另外也需留意3個月以下新生兒及嬰幼兒,初期症狀常不具特異性,如吃奶量減少、哭鬧不安、可能伴隨微燒。
交通部前部長郭瑤琪今天因主動脈剝離過世,輔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游皓鈞表示,主動脈剝離的典型症狀是前胸痛到後背,但並非每個患者都會有典型症狀,也可能會有胸悶痛、心肌梗塞、中風、下腹痛、腳突然沒力的情形發生,不同部位的血管因剝離受到影響,就會有相對應的症狀,也會增加診斷上的困難。
中華航空董事長謝世謙16日上午心肌梗塞猝死,享壽73歲,而交通部也證實此憾事。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出,早在心梗發作前1個月內,恐已有預兆,但往往因症狀非典型而被忽略,導致延誤診斷時機。他並整理出心梗5大非典型症狀,包括消化不適或腹痛、呼吸急促、極度疲憊、頭暈或暈眩、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特別是三高族群務必加以警覺。
疾管署今日(14)公布,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出現年紀最小新冠重症個案,為一名北部未滿6個月女嬰,本身為早產兒,於1月上旬出現雙腳腫脹的非典型症狀,就醫後出現發燒、呼吸急促情形,疾管署呼籲若家中有嬰幼兒,同住家人應前往接種新冠JN.1疫苗,保護自己與小小孩。
前民進黨籍立委鄭余鎮7日清晨因心臟病發於台大醫院逝世,享壽79歲。對此,醫師表示,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發前,大多是有前兆的,包含了如重物壓在胸口的胸悶、胸口有拳頭般大的瞬間痛感,及呼吸困難、冒冷汗、嘔吐、暈眩等,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坐下或休息。急性發作胸悶、胸痛時,可快服用舌下含片,緩解疼痛進行自救,接著撥打119叫救護車送醫。
女星玥熹以開朗形象,常出現在綜藝節目中,但日前她自曝罹患中度「微笑型憂鬱症」,且伴隨有口吃、自律神經失調等問題。對此,身心內科醫師胡學錦表示,微笑型憂鬱症患者情緒看似平和,甚至能笑臉迎人、正常工作,外表完全看不出來,但其實內心是不快樂的,一樣需要接受治療,否則可能在一段時間壓抑後突然爆發,後果和憂鬱症一樣嚴重。
台東知本一間溫泉渡假村,今(31日)傳出一名70多歲男子在大眾池泡湯,因不明原因溺水,送醫仍宣告不治。對此,急診科醫師李宜恭表示,泡溫泉要謹記泡前多喝水,水溫勿超過攝氏40度,每次泡不要超過15分鐘與飯後2小時內別泡湯等4大原則,若泡的過程,有頭暈情況,要趕緊向旁人求助。
隨社會高齡化,失智症照顧與預防更重要。台中71歲黃阿嬤偶有時間感混亂、行走緩慢前兆,家人不以為意,但黃阿嬤近來頻頻「當機」,對外界刺激沒有反應甚至暈厥送急診,才發現罹患罕見「多發性系統萎縮症」。醫師17日提醒,民眾若發現親人出現短期記憶力下降且生活功能失常,需提高警覺。
日本烘焙名師村吉雅之不但成立甜點與麵包料理教室,推出多本烹調書籍,且活躍於雜誌和電視節目上,12日卻驚傳他心肌梗塞猝死,享年46歲。醫師表示,男性年逾40歲、女性年逾50歲、有三高、糖尿病、肥胖等患者,都是心肌梗塞高危險族群,當溫度驟降或是溫差過大時,務必要做好保暖工作,以減少心臟病發的風險。
冷氣團報到,各地氣溫偏低。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提醒,洗澡前後溫度不宜變化太大,洗之前要待身體回暖再洗澡,洗完澡後,要立即穿上保暖衣物,以防溫差大,增加心臟疾病以及中風可能性。急診科醫師李宜恭則建議洗澡前,先在浴室裡放熱水或開暖氣機,讓溫暖的水蒸氣或暖氣,提高浴室內的溫度,接著再脫衣服,以降低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