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飲水量的搜尋結果,共70筆
超高齡化來臨,全台65歲長者已超過460萬人,愈來愈多家庭面臨長輩吃不下、吃得慢、容易嗆到,甚至需要仰賴鼻胃管供應營養,成為高齡照護隱憂。隨著口腔功能退化,可能造成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反覆吸入性肺炎、發燒。營養師提醒,若發現長輩進食量少於平時7成,或體重、小腿圍持續下降,就要提高警覺。
彰化縣芳苑鄉1處蛋雞場遭新型H5N1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入侵,動防所19日撲殺1萬3375隻蛋雞。今年截至目前彰化縣共計8場家禽場爆發禽流感,較去年全年增加2場,撲殺多出近25萬隻家禽,疫情較去年嚴峻。
彰化縣府16日接獲芳苑鄉1場蛋雞場雞隻異常死亡,18日確診感染新型H5N1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動防所防疫人員19日晚間完成該蛋雞場撲殺清場及消毒工作,計撲殺1萬3375隻蛋雞。
雲林縣國中肥胖率達22.3%,超過全國16.7%,小學生學生肥胖率也高於全國4%至5%,集中於沿海鄉鎮,原因包括農業飲食文化「吃飽才有力氣」、隔代教養缺乏健康知識、運動設施有限等。雲林縣府教育處3年多來藉由中央補助營養師計畫,營養師嚴格把關中央廚房、聯合採購食材學校,讓小胖族回歸健康體位。
晚上總是被尿意吵醒,頻尿的狀況可能不是單純水喝太多,還可能是健康警訊,泌尿科醫師高銘鴻指出,夜間起床尿2次以上就屬夜尿,其成因複雜,可能涉及膀胱、攝護腺、荷爾蒙或其他健康問題,其中老年人要小心,可能與高血壓及心臟衰竭相關。
喝水對健康相當重要,但喝錯可能會影響腎臟健康,從早上起床第一口水,到睡前最後一杯水,每個細節都攸關身體健康。營養師高敏敏列舉10項錯誤的喝水習慣,包括喝過量、偏好特殊礦物質瓶裝水、起床第一杯水太晚喝、感覺冷就不想喝水、運動後狂灌水等,必須盡快調整。
台鋼雄鷹洋將魔鷹的妻子日前搭機來台時,在機上出現身體嚴重不適,落地後送往醫院搶救仍宣告不治,確切死因尚未公開,不過該事件也引發外界對經濟艙症候群的關注。醫師楊智鈞指出,久坐、飲水不足可能引起血栓,進而導致肺栓塞,若想避免,建議多起身活動、自帶裝滿水的水壺以便隨時飲用,若搭長途可穿彈性襪。
大陸32歲的張姓男子近日和妻子恩愛後環抱入睡,半夜卻被劇烈腰痛痛醒,直接從床上彈坐起來,像是被千萬根鋼針狠刺,還沒等他緩過神,下秒竟突然吐了滿地,嚇得趕緊就醫。杭州市中醫院丁橋院區CT檢查顯示,張男輸尿管中段結石,後經輸尿管鏡的微創治療取出結石。
台灣夏季單日最高氣溫常常高達35度以上,加上高濕度環境,讓寵物因燥熱而降低活動力,食慾也隨之下降。中華民國獸醫內科醫學會理事長鍾昇樺獸醫師指出,狗無法靠全身流汗來降溫,牠們主要透過喘氣和腳掌散熱,若在高溫、不通風的環境且水分不足的情況下,容易出現脫水、中暑的現象,嚴重一點可能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風險。
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約有10%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異常,且台灣每百萬人中有超過3400人正接受洗腎治療,是全球洗腎率最高的國家,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腎臟內科醫師胡譯安特別提醒,針對腎臟病患者的營養管理,腎臟病前期與洗腎時期大不相同,前期需控制蛋白質攝取,減少腎臟負擔,一旦進入洗腎洗透析階段,反而需補充高品質蛋白質。
多喝水有助預防結石形成,但如果喝水方式錯誤,腎結石還是會找上門。醫師曲元正指出,有上班族不能理解,自己日飲2公升以上的水,為何還是長了腎結石,但其實預防的關鍵不是看喝水總量,而是在於水分攝取的頻率與均衡程度,如果是一次性大量飲水,腎臟會快速排出多餘水分,尿液短暫稀釋後又回到濃縮狀態,就容易造成結石,應少量多次補充,並小口慢喝,也不要等口渴才喝水,更別一次猛灌。
腎臟被稱為無聲的器官,腎臟疾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徵兆,等到症狀明顯時,腎功能恐已受到嚴重損害,需要洗腎。花蓮門諾醫院向下扎根護腎觀念,前往國小展開衛教宣導,除提醒孩童每天應攝取至少1.8公升的水量,也透過市售零食包裝引導如何觀察營養標示的鈉含量,希望及早為孩子建立正確觀念,影響家庭健康行為。
剛過端午,節氣上來說就是已經入夏,因氣溫升高連帶造成皮脂腺分泌旺盛,也會讓頭皮的產生過度的油脂堆積與角質阻塞毛孔,輕則髮型坍塌,嚴重一點還會有掉髮危機,不能不謹慎看待。這時能好好控油與調節頭皮的產品就相當重要,畢竟沒人想頂著一頭油膩去見人。而要輕鬆管理好頭皮油脂腺還是有幾項要特別注意的大方向,除了飲食盡量清淡、避免過油過鹹以免過度刺激出汗,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有每日正常的飲水量2000c.c.,這些條件都做到了,使用保養品才會事半功倍。
壽命長不長,大小便看得出。醫師黃軒指出,日常大小便訊號,就像一台免費的健康監視器,只要留意,就能及早發現身體異狀,次數、顏色、形狀每周都要觀察,若異狀超過2周就要就醫。長期便秘可能與大腸癌、甲狀腺功能低下有關;腹瀉超過一週,要當心肝膽問題或胰臟腫瘤;男性夜尿超過2–3次,很可能是前列腺肥大;尿呈紅色,可能是膀胱癌、腎癌。
每人每天所需的喝水量,依個人身體狀態、有無疾病而不同,除了白開水,茶、咖啡、湯、食物也會算在每日所需的含水量裡,醫師洪永祥指出,食物的供水量約為20%,可以扣除後再補充到每日所需的飲水量,腎臟病患因身體排水狀況不佳,要特別留意食物裡的水量。
台中市1名40歲女性因腎結石致腰痛,2年內5度接受碎石手術,進一步檢查竟是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體內代謝鈣質機能失控,才會造成雙腎沉積大量結石,經手術切除副甲狀腺後,終於告別反覆腎結石之苦。
母乳被視為嬰兒最佳的營養來源,對媽媽也有益處,不少研究發現,餵母乳有助於減少癌症發生。婦產科醫師表示,30歲以後若還未生產親餵母乳,相較有餵母乳的女性,會增加2~3倍得到乳癌的機率。
水分在人體內扮演重要的角色,「喝水減重」不僅簡單易行、成本低,還具備科學支持,長期落實能有效管理體重,讓身體更輕盈有活力。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秀如建議民眾,最好養成規律喝水的習慣,讓健康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青光眼是導致不可逆失明的主要病因,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往往在眼科檢查中意外發現,確診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為響應「世界青光眼週」,喚醒民眾對青光眼這一無聲視力剋星的關注,臺北榮民總醫院、新光醫院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共同舉辦衛教講座,普及青光眼知識,解析診治關鍵,呼籲民眾定期檢查,為視力健康把關。
青光眼是失明的主因之一,一名75歲男性,10年前確診青光眼,卻未遵循醫囑規律點藥,中途長達4年未回診,直到視力嚴重惡化再次就醫,發現已喪失一半視野,連上下樓都有困難。醫師提醒,青光眼須把握黃金治療期,早期點眼藥水控制眼壓為關鍵,但75%患者常遺漏用藥,為治療上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