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骨密度的搜尋結果,共121筆
不少人喜愛烏龍茶回甘的口感。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研究發現,喝烏龍茶有助於減重、改善腸道菌相、提升身體代謝率,甚至比綠茶還強,此外,停經後婦女若有喝烏龍茶的習慣,只要別超過5杯,還具有保護骨頭的潛力,但提醒泡茶別超過5分鐘、飯後1小時再喝茶,以免傷胃或影響鈣質吸收。
小心骨質疏鬆症!中醫師柯柏任表示,人類的骨質約在30歲後開始流失,當有不明下背痛、身高變矮或明顯駝背,可能是骨質流失警訊,一旦惡化成骨鬆導致髖關節骨折,將增加失能風險。另據統計,髖關節骨折的老年人因長期臥床,可能併發感染症,一年內死亡率達2成左右。
超高齡社會將來臨,不少長者有骨質疏鬆症,可能造成多部位骨折,並以髖部骨折發生率50%最高,導致長期臥床、失能,一年內死亡率更高達2成。健保署今年放寬骨鬆藥物給付,首度納入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族群,並擴大手腕、上臂骨折給付,有助提早預防骨鬆性骨折。
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1周內收治3位長期背痛的年長女患者,經診斷為多處椎體壓迫性骨折,3人都嚴重骨質疏鬆,卻誤以為是肌肉拉傷或退化性腰背痛,骨科醫師黃立人以「飛梭椎體成形術」治療,改善疼痛,提醒延緩骨疏要適度曬太陽、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維持規律運動。
骨質疏鬆症被形容為「沈默的流行病」,因為骨折發生前往往毫無症狀,一旦骨折,會大幅增加失能與死亡率,對個人與家庭都是沈重的負擔,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北港媽祖醫院臨床營養科提醒,骨質疏鬆不是老年才會發生的疾病,而是與日常飲食與生活息息相關,只要及早預防、持續努力,骨質疏鬆絕對不是命中注定的。
每年10月18日為世界更年期日,今年國際更年期醫學會以「生活型態醫學在更年期健康中的角色」為主題,強調透過非藥物介入方式,協助女性以健康的生活型態度過更年期。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可改善更年期女性的情緒與代謝指標,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搭配阻力訓練,有助維持骨密度。
我國65歲以上長者平均每7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醫師指出,骨質約在20至30歲達巔峰後逐漸下降,但國人鈣質攝取卻未達每日建議量6成,呼籲民眾及早補充鈣質,多運動、曬太陽,飲食可多吃牛奶、魚、豆類,並適當補充保健營養品。
三軍總醫院昨日正式發表全臺首創「AI智動化血液透析系統」,該系統具備智慧化透析醫療管理、跨平臺資訊整合、創新式病人照護與品質監測模式、全臺首創醫護專用App、病人端居家照護App、全球首創雙語透析摘要(FHIR-ready)等6大創新特色,助國人骨質疏鬆預測及精準治療,有效提升醫療照護效率。
全台透析患者近9萬人,其中半數有骨質疏鬆,一旦發生髖骨骨折,10年死亡率幾乎高達100%,及時找出風險,提早預防是關鍵。三總15日正式發表全台首創「AI智動化血液透析系統」,可即時預測血鉀異常、貧血或骨鬆等,還能設置開藥提醒,即時查詢其他科別的醫療處置。
全台透析患者近9萬人,其中半數有骨質疏鬆,一旦發生髖骨骨折,10年死亡率幾乎高達100%,及時找出風險,提早預防將是關鍵。三總今(15日)正式發表全台首創「AI智動化血液透析系統」,可即時預測血鉀異常、貧血或骨質疏鬆等,還能設置開藥提醒,即時查詢其他科別的醫療處置。
越來越多銀髮族和忙碌的上班族瘋「超慢跑」,醫師提醒,超慢跑屬於心肺有氧,並無法取代所有運動,人的肌肉在30歲後逐漸流失,需要的是「重量訓練」,如啞鈴、槓鈴、腿推機、伏地挺身、深蹲等,讓肌肉出力,才能強壯與雕塑身體,達到抗老化、顧關節等效果。
養生當道,運動是關鍵之一,但平常就已經很累了,要怎麼養成運動習慣?精神科專家提醒,其實散步、逛街這類長時間的行走也是一種運動,好處不僅在於身體,也有利心理健康,而且時間和地點也都相當彈性。若想休閒愜意,可放緩步速;若想要促進身體循環等,可嘗試讓步伐加快,並可輕鬆對話的程度,達到更好的心肺訓練效果。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65歲以上民眾約每7人就有1人患骨質疏鬆症,比例隨著年齡增加,且女性高於男性。台東基督教醫院骨質疏鬆暨肌少症防治中心去年掛牌,今年6月更通過「骨質疏鬆症友善機構」認證。
許多人追求纖瘦的體態。不過,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近來多項大型研究顯示,臀部與大腿的脂肪與肌肉分佈,和代謝健康、心血管風險、甚至壽命息息相關,屁股大、腿粗、BMI值在25到30的微胖體型,能減少高血壓、糖尿病與跌倒的風險,是最「耐用且長壽」的體態。
一名65歲老翁,本身有糖尿病,近半年身高變矮、背部痠痛不舒服,曾嘗試職能治療和貼止痛貼布,但效果有限。在女兒陪同下就醫,門診X光發現他胸腰椎交界處有壓迫性骨折,進一步進行骨密度檢查,確診骨質疏鬆。經過2年持續治療,骨密度數值進步、背痛情況也改善。
現代人追求健康長壽。52歲的美國老化醫學教授洪克特(Kurt Hong)先前透過檢測,發現自己的生物年齡只有41歲,比實際年齡小了11歲,並指出之所以能逆齡,與他的3個生活習慣有關,包括維持有氧與重量訓練、每天補充維生素D及規律訓練大腦。
88歲的羅爺爺住在榮民之家,身體硬朗的他卻在一年前某天散步腿軟不慎跌坐在地,之後大腿疼痛,X光呈現骨骼密度降低及髖關節股骨頸骨折,接受手術後長期臥床,行動受限,無法完全恢復。另一名榮民之家82歲的張奶奶,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接受治療逾30年,10多年前出現頻繁下背痛且駝背嚴重,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呈現骨質疏鬆及脊椎壓迫性骨折,接受長期骨鬆藥物治療、維生素D補充及持續復健運動後,近半年背痛完全改善已不需服用止痛藥。
衛福部立雙和醫院執行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發展計畫,院長李明哲本月19日率隊到泰國清邁舉辦2025智慧醫療國際研討會暨醫衛產業展,與泰國及寮國相關產學界交流與分享經驗。研討會共105位醫療人員與產業人士參與,成功搭建台泰醫衛界交流平台,不僅促進合作,也協助國內醫療與醫材廠商拓展東南亞市場。
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排名第三的癌症,但多數患者沒有症狀,往往因為攝護腺肥大而意外發現。醫師指出,臨床上多達1/3攝護腺癌患者發現時已經遠端轉移,尤其以骨轉移最常見,常伴隨疼痛、病理性骨折、脊椎壓迫、惡性高血鈣症等併發症,對身心帶來嚴峻考驗。
跳繩是一項簡單但對健康有高度益處的運動,醫師李思賢指出,跳繩不只能提升下肢肌力、有效燃脂,還能提升抗氧化能力、預防骨質疏鬆、維持記憶力,連跳12周能提升最大攝氧量,有助延壽,是一項CP值最高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