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黃煌雄的搜尋結果,共36筆
民間版的台海防衛兵推總結報告指出,以國軍現有作戰部隊的部署及編現比,現實上難以維持「島島皆守」的軍事防衛能量。針對外離島之防衛作戰,政府及國防部除現行「獨立固守」之原則性指導外,缺乏明確的「交戰規則」以及創新的遠距增援作戰思維。
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與安全中心、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等單位主辦「台海防衛兵推」6月10至11日舉行,今(26)日發表總結報告,對台海防衛作戰提出多項政策建議,其中包括國軍戰略東遷的作為應再行探討,宜考量連結盟友經營東遷安全場域,另外東部地區已非戰略屏障,宜考量在東岸建置有效反制猝然攻擊能力。
民進黨與軍方沒有特別淵源,立法院國防委員會以前是冷衙門,加諸專業的門檻很高不好表現,也不容易在媒體曝光,成為綠委最不想分配到的委員會。直到近年兩岸軍事情勢嚴峻,被打入冷宮的國防委員會才受到矚目。
日本殖民統治雖然帶來新式教育,重心在師範教育及農校,前者是協助「內地延長主義」的同化,後者則著眼米倉的現代化。跟其他被殖民者一樣,台灣人由於無法從政,念政治的是死路一條,而當辯護士(律師)至少可以幫弱勢者講話、從事精神上的抗爭。另一條路則是不惜跨海到日本念醫科,最重要的考量是確保獨立的經濟能力,不必卑躬屈膝充當間接統治的工具。
日本殖民統治雖然帶來新式教育,重心在師範教育及農校,前者是協助「內地延長主義」的同化,後者則著眼米倉的現代化。跟其他被殖民者一樣,台灣人由於無法從政,念政治的是死路一條,而當辯護士(律師)至少可以幫弱勢者講話、從事精神上的抗爭。另一條路則是不惜跨海到日本念醫科,最重要的考量是確保獨立的經濟能力,不必卑躬屈膝充當間接統治的工具。
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安全中心」舉辦「2025台海防衛兵推」,前美軍太平洋司令布萊爾表示,若中共進行區域侵略,是不會成功的,令台灣深受鼓舞。但兵推不會扭轉台海險惡形勢,任何戰爭不會有贏家的現實,更無法判斷川普政府是不是可信賴的安全夥伴,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避戰才是唯一正確政策選項。
上月某大外國媒體記者來電詢問我,對於《零日攻擊》電視劇集的先導預告片搬到瑞典「哥本哈根民主峰會」播放,有什麼評論?我談了不少觀點,但堅持只可用學者名義被引述,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外國記者同意不刊載對我的訪問。
上個月某大外國媒體記者來電詢問我,對於《零日攻擊》電視劇集的先導預告片,搬到瑞典「哥本哈根民主峰會」播放,有什麼評論?我談了不少觀點,但堅持只可以用學者名義被引述,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外國記者同意不刊載對我的訪問。
由美日台3位曾任參謀總長參加的「台海防衛兵推」今(10日)登場,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長黃煌雄表示,兵推的目的並非預測兩岸軍事衝突哪邊會贏、哪邊會輸,而是藉由兵推來檢驗目前國軍台海防衛作戰的戰略設計、建軍規畫和作戰概念,是否能應對台海戰爭挑戰,以及國軍建軍備戰任務有無需要精進調整之處。
台海軍事情勢嚴峻,國際關注。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10日舉辦「台海防衛兵推」,邀請美日台3國曾擔任過參謀總長的將軍,共計9位退役上將,8位中將參加。這場「總長級」兵推,是民間首次舉辦,也是規模最大兩岸軍事衝突作戰層級兵推。主辦單位指出,這將是誠實、負責,不會故意美化,也不預設立場的兵推,兵推結果會撰寫報告忠實呈現,不會「蓋牌」。
民間版總長級台海防衛兵推10日登場,將有美日4位退役上將全程參與,其中,美軍2位退役上將穆倫與布萊爾,都曾祕密率隊來台,擔任國軍漢光演習的美軍觀察團團長,布萊爾次數尤其多,兩人對國軍戰力相當了解。台海一旦有戰事,對美國是否出兵、美軍如何援助,台灣爭論不休,這場兵推結果值得參考。
兩岸關係漸趨緊張,中共對台武力威脅愈趨增強,且國際社會不斷示警台海爆發軍事衝突可能性逐漸加大,由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TSEF)黃煌雄董事長及和平與安全中心(CPAS)執行長李喜明,邀請台美日共9位退役上將,8位退役中將與專家學者,10日起一連兩天舉行「台海防衛兵推(Taiwan Defense TTX)」,為台海安全與區域和平穩定出謀劃策,並務實評估西太平洋地區地緣安全形勢,探索中共解放軍對台動武之諸般行動,以及台灣之因應對策。這場兵推,也是民間規模最大的台海防衛兵推。
台灣邁入超高齡,如何延長健康壽命、實現健康老化,成為重要議題。專家指出,除了醫療及長照等後端照護,從前端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更為重要,朝「預防勝於治療」方向前進,民眾應落實良好生活型態,政府則要增加健保投資、建立健康社會環境,讓長輩活得健康幸福。
今年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每5人就有一位超過65歲長者,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將於5月9日舉辦「健康自主的高齡社會研討會」,邀醫界及公衛體系專家學者,探討全民健保30周年、探索健康幸福與銀色經濟協力、預防失能失智的社區健康醫療網等主題,活動報名已開跑。
自李登輝前總統至今,國軍歷經3次精簡案,到2014年的「精粹案」,定調國軍總兵力員額為21.5萬人,為達成防衛作戰最低兵力需求;軍方官員說,21.5萬兵力總員額,已有10年未變動,將自今年起逐年增加,國防部每年「滾動式調增」,但不會設定增加的數字。換言之,自國民政府遷台後,不斷精簡的國軍總兵力員額,首度開始緩步攀升。
1995年,台灣開辦全民健保,比預定時間提前5年上路,改變「因病而貧、因貧而病」社會問題,這項「奇蹟旅程」讓台灣被世界看見且享譽國際。2025年,這項公共政策已上路30年,龐大的醫療支出,加上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究竟「健保能否永續」、「又該如何永續」,已成公衛醫界討論的顯學之一。
賴清德總統21日上午出席「健保30周年永續研討會」開幕式,賴清德致詞時感謝健保制度30年來發揮種種功能,「就像是一座護國神山」,保障每一個人的健康。儘管健保制度有許多成效,但也存在像是醫療人員不足等的問題,若這些問題無法解決,恐非民眾之福。
9月28日為民進黨黨慶,今年逢創黨38週年,民進黨舉辦一些慶祝與紀念活動。對此,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感嘆紀念活動流於形式,並舉包括今年初剛去世的民進黨前黨主席施明德為例,強調民進黨並未為他舉行任何公開的悼念活動,「人情味不敢恭維」。
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國安顧問歐布萊恩建議台灣至少將國防支出增加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說,這相當1年公務預算的一半都要拿去打仗了,全民勒緊褲帶搞國防,人民能接受?答案是,當然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