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黑便的搜尋結果,共68筆
24歲小美近半年來常感到疲倦、專注力下降、情緒低落,夜間難以入眠,還合併不寧腿症狀,求診後才發現元兇是「缺鐵」,且血紅素檢查數值正常,屬於「非貧血性缺鐵」,長期被忽略。專家指出,缺鐵不只會貧血,還會影響情緒與專注力,很多人第一時間以為是壓力、焦慮或身心疾病,但有時可能是營養失衡導致。
衛福部常務次長莊人祥上月證實罹患胃癌,目前已完成治療,消息曝光引發各界關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醒民眾,胃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炎或消化不良,若出現食慾不振、上腹悶痛、體重減輕、黑便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此外應減少攝取醃漬、鹹食、煙燻及加工食品,並養成使用公筷母匙的習慣,以降低幽門桿菌感染機率。
一名腎功能不佳的長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某次感冒後自行買藥吃,才吃1、2包就解黑便,接著尿量減少、水腫,送醫後診斷為腸胃道出血、急性腎衰竭,原來他的藥裡含有止痛藥成分。專家表示,其實類似的案例並不少見,本來只是簡單的感冒、痛風,演變成住院2、3周,甚至因腎功能無法恢復,長期洗腎。
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莊人祥,日前於臉書證實於去年初罹患胃癌,目前身體恢復狀況良好,相關貼文引發外界關心。根據113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統計資料指出,每年超過2,000多人死於胃癌。醫師就提醒民眾應「定期檢查」、「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以及「落實健康生活型態」以及才能有效降低胃癌威脅。
上完廁所看一下再沖水。最新研究發現,有接受大腸鏡檢查的50歲以下成年人中,出現直腸出血症狀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沒有此症狀的人高出8.5倍。醫師提醒,上完大號後,若擦拭的衛生紙有鮮紅色血液、解黑便,或是肛門流出血液,都可能是直腸出血,甚至是大腸癌的警訊,應及早就醫。
高雄蔡姓男子和潘姓妻子沒按時餵奶給2個月的男嬰,導致他營養不良,蔡男甚至還動手毆打男嬰,甚至沒做好防護措施,讓男嬰從床上摔落地面。高雄高分院審理後,依妨害幼童發育罪,判蔡男2年半徒刑,蔡男案發後羈押至今,法官怕他再犯,從25日起再延押2個月。
對台灣同志來說,這是一條漫長的情感與人權奮鬥歷程,但對離島金門的圈內人而言,卻是條茫茫人生的不歸路。
63歲的廖先生有多年抽菸習慣,近1個月出現體重減輕與吞嚥困難的情形,僅能進食軟質、流質食物,經檢查確診為第3期食道鱗狀細胞癌,隨即擬定治療計畫,安排前導性同步放射線與化學治療結束,後續將接受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目前第1階段治療結束後,腫瘤部分緩解,已恢復正常飲食。
無論是消炎藥或止痛藥都不能亂吃,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泰國一間診所「KimhanMedical Clinic」收治一名老婦,她日前胃痛就醫被診斷出胃炎,醫師開藥後她過量服用,過了3天竟吐了近1公升鮮血,還拿塑膠袋裝,再緊急就醫。該診所醫師在官方臉書曬出驚悚畫面,呼籲病患應遵循醫囑,勿亂用藥。
57歲「荒謬大師」沈玉琳上月底因身體不適而住院,昨(6日)晚間他親自證實罹患白血病(血癌),為配合治療,暫時無法出現在幕前。其實,過去罹患血癌的公眾人物並不算少,前主播劉忠繼2022年確診,抗病不到一年就撒手人寰。
洗腎病友逾8成貧血,醫師示警,貧血也可能是腫瘤警訊!一名50歲腎友,長期洗腎合併貧血,近日感到異常疲憊、貧血未改善,轉介至消化內科,發現他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口徑變細,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腫瘤,原來貧血主因是大腸癌,緊急手術。
台灣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慢性腎臟病會引起貧血,一般可藉由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改善。但近來有一名50歲洗腎患者,常常感到疲憊,且貧血症狀持續未改善,經轉介到消化內科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貧血主因是大腸癌。
20歲大陸網紅「亮晶晶的雯仔」(小雯),1年半前被診斷罹患胃癌,常在社群分享抗癌過程,引發關注,家人日前證實小雯已在今年7月20日病逝。醫師表示,上腹疼痛、脹氣、食慾差、解黑便,是胃癌最常見的症狀,其中高達6成胃癌患者有上腹疼痛情況,提醒若吃抗胃酸藥,仍無法有效改善,應及早接受胃鏡檢查。
60歲黃女士2年前因為上腹部持續悶痛2週,雖然食慾與體重沒有變化,但服用胃藥後卻未改善,因此到醫院就醫。在醫師建議下,她接受胃鏡檢查,沒想到在胃的下端發現一處邊緣不規則的小潰瘍,醫師安排切片檢查,最後病理報告顯示為罕見的「印戒細胞型胃癌」。所幸發現得早,黃女士在接受胃部分切除手術後,身體順利恢復,目前追蹤兩年皆無復發跡象。
吃藥時一定要多喝水。肝膽腸胃科醫師謝文斌分享收治2名年輕女子,都是因胸口劇痛,進食後疼痛難耐就醫,詢問之下,兩人的共通點是個性急、吃飯快、吃藥時沒喝足夠的水,之後沒有保持站姿或坐姿,因此藥物卡在食道上,引發局部腐蝕,導致藥物性食道炎,嚴重甚至會解出黑便。
前總統陳水扁今(16日)在臉書PO出一張照片,他憔悴地躺在床上,稱自己因多天血便,已切除8顆瘜肉,現在等病理切片結果。對此,醫師表示,9成以上胃瘜肉都是良性的,成因可能與體質、常吃制酸劑有關,但若直徑超過1公分,仍有近5%有癌病變可能,會直接以內視鏡切除。
胃癌早期難察覺,症狀出現通常為時已晚。營養專家洪泰雄指出,胃癌相當會偽裝,許多症狀常被誤以為是小毛病,例如食慾變差、容易飽、上腹悶痛、貧血、體重減輕,等到吐出黑色食物、排黑便,才驚覺可能出血。等到發現異狀,往往已經不是早期。
很多人以為肝臟出問題,只會讓人感到疲倦或皮膚變黃,不過,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肝臟是人體的代謝工廠,若肝功能變差,排尿、排便習慣可能跟著改變,尤其是有脂肪肝、酗酒史或肥胖的人,在出現腹瀉、便祕、黑便、茶色尿與尿味變臭等情況時,更要視為警訊,這有可能代表肝臟正在求救中。
台中40歲黃姓女子是上班族,因工作壓力大,造成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原本還能進食,沒想到潰瘍愈來愈嚴重,吃什麼吐什麼,到醫院詳細檢查,才發現因嚴重潰瘍導致腸阻塞,1個月瘦超過5公斤。醫師進行腸胃道繞道手術,患者才逐漸恢復康復,在勞動節前夕,醫師提醒,勞工朋友如果有身體不適一定要即早就醫,更要適時紓壓,才能遠離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