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PIIE的搜尋結果,共20筆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今年四月擴大關稅政策震撼全球,其中對陸關稅起起伏伏,日前川習會後,美才剛對陸全面降稅10%。不過許多人如今已搞不清,目前美對陸到底課多少關稅?有PTT網友綜合新聞來源、官方文件,算出答案竟是20%、而非川普所說的47%,引發網友熱議,驚疑「比台灣低」?但依相關資料,美方自有算法。
川普終於揭露晶片關稅政策。雖稅率高達100%,承諾或已在美國設廠的企業將可豁免,台積電與蘋果等龍頭企業可望規避晶片關稅。儘管細節尚未明朗,但這場曾令市場忐忑的「關稅大戲」,無非是雷聲大、雨點小的一場政治秀:川普保住強硬立場的面子,企業實拿關稅豁免的裡子。隨不確定性解除,市場投資氣氛再度升溫,然豁免門檻的設計與對等關稅的衝擊仍待觀察。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貿易政策挑戰。美國新一輪關稅政策的實施,已逐步顯現其深層次的衝擊,從貿易摩擦升溫、金融市場震盪,到企業決策受限與投資者信心動搖,關稅政策的連鎖效應,正深刻重塑全球經濟格局。
自川普總統於2025年4月9日宣布對等關稅暫停90天後,全球股市顯著反彈,普遍收復4月2日宣布關稅措施後的跌幅。此次反彈主因在於,市場對川普貿易政策的預期有所緩解,促使資金重新流入股市。然而,這波上漲並非建立在經濟基本面改善之上,而更多反映了對政策轉向的樂觀預期。此類預期驅動的行情往往脆弱,一旦出現突發利空,市場恐出現劇烈波動。
據觀察者網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借關稅政策大搞政治投機,卻將自身拖入深淵,焦慮與擔憂在美國國內不斷蔓延。〈要是中國贏得貿易戰會怎樣?〉美國《大西洋月刊》專欄作家羅傑·卡瑪(Rogé Karma)4月20日以此為題發表了一篇長文,直指川普政府把所有事都搞砸了,錯誤地認為自己在這場較量中占據上風,但實際上是美國更依賴中國,而不是相反,更別說中國已為此準備多年,打造了一系列經濟反制武器。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對全球經濟帶來巨大衝擊,目前看來,較有「本錢」與川普周旋的中國和歐盟,已分別盤點手中籌碼,準備長期抗戰。
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政策重創全球金融市場,保德信市場策略團隊主管葉家榮表示,市場不確定性使影響時間拉長,短期需觀察談判進展與經濟走勢,投資建議可採用「大額定期定額」策略,適時布局受關稅影響較低的醫療、基建產業及投資等級債。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掀起關稅戰,衝擊持續擴大,中央銀行12日首度表態,直言「川普2.0」政策影響效果不確定性升高,不利全球經濟成長且推升通膨,而美國由全球化推動者轉為保護主義者,藉由擴大關稅政策力道,以強化美國自主生產能力,並防堵部分國家繞道取得優惠,將使全球化更趨零碎化。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掀起全球關稅大戰,中央銀行首份業務報告12日出爐,直指全球化侵蝕美國利益及其國際影響力,美國由全球化推動者轉為保護主義者,而川普擴大關稅政策力道,進一步加劇保護主義,以強化美國自主生產能力,並防堵部分國家繞道取得優惠,也將使得全球化更趨零碎化。
台股農曆春節封關,大陸AI模型DeepSeek橫空出世重擊晶片股,這1~2年催動指數上漲的兩大力道--台積電ADR、輝達股價自1月21日至31日分別下跌4.28%及14.74%。三大名師認為,3日金蛇年新春開紅盤補跌壓力大(跌點上看500點),但鑑於Meta大漲11.8%及美日股市傳產股反彈,指數下挫震盪後,季線(約23,000點)可望有守。
新年伊始,美國也開啟川普2.0時代。2025年將是全球關稅壁壘捲土重來的一年,台灣身為外貿導向的小型經濟體,全球關稅牽動廠商成本甚鉅,政府和業者都應提前思考應對策略,將傷害降至最低。
經濟成長比川普首次當美國總統時還要弱的中國大陸,如果川普上任後,再度發動貿易大戰,北京政府有沒有足夠的底氣可以應戰,因為現在的中國大陸對出口的依賴程度是愈來愈高。
據觀察者網報導,從競選期間多次發出關稅威脅到當選後組成的內閣人事,美國候任總統川普的一系列動作表明,他將在貿易和科技競爭上繼續針對中國。川普上一任期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當時中國立即採取了相應的反制措施。這次,應對「川普衝擊波2.0」,美國《紐約時報》11月27日報導稱,「中國顯然有了新的應對手段」。
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鷹派抬頭,取消中國永久貿易正常待遇(PNTR)呼聲與日俱增,預期最快將於2025年實現。外媒引述專家示警,中國大陸恐採取報復措施,包括停止購買美國小麥、玉米和大豆等農產品,另可能限制關鍵礦物出口,凸顯其在國際供應鏈的重要地位。
據觀察者網報導,自前美國前總統川普在2018年對中國揮舞關稅大棒以來,美國已經對中國實施了長達6年之久的關稅政策、出口管制和金融制裁。不過,美媒彭博社發現,儘管在阻止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這一目標上,美國兩黨難得達成了統一努力,乍看之下短期內似乎使中國在先進領域發展受阻,但對13項關鍵技術的追蹤結果表明,中國實際上仍按照「中國製造2025」計畫穩步前進,在美國及其盟友的技術圍堵中成功突圍,「美國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努力正在失敗」。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歐洲經貿之行後,甫展開六年新任期的俄羅斯總統普丁隨即於5月16日~17日造訪北京,舉行備受矚目的「習普會」,雙方並發表中俄聯合聲明,彰顯「肩並肩,背靠背」的兩大主軸,而「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則標誌大國博弈的新階段。
為了強化防止中國在半導體及人工智慧(AI)領域的崛起,美國近期呼籲日荷德韓等盟國聯手,擴大封鎖網的範圍,延伸到設備、原材料、光學原件等領域。儘管荷日德等國對此尚未表態,但傳出韓國政府為維護韓美關係穩定,已考慮配合美方對中國半導體設備的出口管制行動。
隨著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管制的施壓力度越來越大,為維護韓美關係,韓國政府正考慮予以配合,或至少「一定程度」上滿足美方的要求。但分析擔憂,這恐對韓國半導體產業競爭力產生重大影響。
隨著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管制的施壓力度越來越大,為了維護韓美關係,韓國政府正考慮予以配合,或至少「一定程度」上滿足美方的要求。但分析擔憂,這恐對韓國半導體產業競爭力產生重大影響。
美國處處打壓中國大陸崛起,從貿易戰打到科技戰,最大的犧牲者之一,其實是投資中國大陸的外資。因為不知道中美雙方這場政經角力還要持續多久,不少外資已紛紛撤資中國大陸,去尋找其它的代工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