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國車市的搜尋結果,共53筆
據《界面新聞》報導,曾經以省油耐用且經濟實惠而著稱的韓系車,如今正在被中國消費者遺忘。市場份額已經從2013年的8.8%,降到2024年的1%。這一年,現代與起亞在中國一共賣了32萬輛新車,僅相當於比亞迪月銷量的九成。
儘管受到美國對等關稅影響客戶拉貨,導致前三季營收略減,華勝-KY(2248)董事長陳鏗勝4日於法說會表示,目前在手訂單量不小,再加上泰國新廠預計明年5月投產,樂觀明年海外訂單至少成長30%,營收應可回雙位數成長。
隨新訂單陸續量產出貨,車用壓鑄件廠精確(3162)今年來營收展現爆發性成長,第三季營收達19.55億元,季增8.07%、年增49.9%,改寫單季新高。受惠中國車市回溫及新單挹注,法人樂觀第四季營收可望續創新高,全年營收上看80億元。此外,精確介入水冷散熱領域,最快本季內啟動小量產,亦有機會推升明年營收挑戰百億大關。
汽車產業進入第四季旺季,隨中國車市價格戰趨緩、北美訂單回補及歐洲客戶拉貨也增溫,汽車零件廠9月營收普遍止跌回升。包括聯嘉(3717)、廣華-KY(1338)及倉佑(1568)等公司,皆看好客戶需求回穩,有望帶動第四季營運續穩步成長。
台半(5425)13日舉行法說會,2025年第二季合併營收達47億元,季增4%、年增12%。財務長鄭懿誠表示,儘管毛利率因新產品策略性定價及匯率影響降至23%,然絕對金額仍維持成長,凸顯公司以價換量策略奏效。展望下半年,在碳化矽(SiC)、MOSFET及瞬態電壓抑制器(TVS)三大新產品線貢獻下,營收有望持續攀升。
今年上半年,中國車市因關稅、價格戰持續等因素交雜,眾多合資品牌在中發展受阻,然而,豐田卻逆勢而上。今年1到6月,豐田汽車(含淩志)在中銷量達到83.77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8%。截至7月中旬,豐田在中累計銷量已突破2500萬輛,成為首個達到這一里程碑的日系車企。
新聞提要■中國電動車價近來掀起價格戰,行業間「內捲」嚴重,逼使北京出手干預的同時,也憂心這波價格戰將有損「中國製造」在全球的聲譽,以及傷及中國車市的整體品質。不過,價格戰以中國市場為主,在海外市場並未降價,仍有不錯的毛利空間。
全球最大車商豐田8日表示,受川普關稅和匯率變動等因素影響,截至明年3月底止本年度淨利,將較去年度大跌35%至3.1兆日圓,成為全球貿易戰打擊企業獲利的最新例子,尤其匯率變動對豐田的影響,較美國關稅來得更要命。
全球最大車商豐田8日表示,受川普關稅和匯率變動等因素影響,截至明年3月底止本年度淨利,將較去年度大跌35%至3.1兆日圓,成為全球貿易戰打擊企業獲利的最新例子,尤其匯率變動對豐田的影響,較美國關稅來得更要命。
臺灣證券交易所表示,全體上市公司3月營收年增19.1%、逼近2成,累計第一季也有17.52%年增的亮眼表現;其中,綠能環保業第一季營收年增37.58%最強勁,其次為電腦及週邊設備及半導體業,均受惠AI需求,各有35.37%及26.6%的大幅年成長表現。
中美關稅戰升級之際,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中國官網11日顯示,目前進口車Model S/X車型,不再提供單獨的「訂購新車」選項,消費者暫時無法再透過官網,直接定製上述兩款車型的新車,只能選擇庫存現車或二手車。
美股昨(10)日再重挫,為了穩定市場軍心,臺灣證券交易所今(11)日一早再度發布3月營收表現亮眼的新聞稿,證交所表示,全體上市公司今( 114)年3月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19.1%,累計第一季營收也較去年同期成長17.52%。
臺灣證券交易所統計3月營收,單月營收總計3兆8,726億元,年增19.1%;第一季累計營收10兆7,823億元,年增17.52%。單月營收成長幅度前三名產業分別為電腦周邊、生技及半導體。
光電半導體整合方案供應商弘凱(5244)挾矽光子、營運上揚題材,周三股價衝上48.25元漲停,寫下一個半月高價。弘凱將繼續在汽車應用以及智能感測兩大領域持續發展,弘凱南通廠預計今年第四季開始量產,而矽光子方面,弘凱去年底加入矽光子聯盟,目前確定分在CPO小組(屬於封裝類),目前內部有成立專案團隊投入,後續也再與聯盟成員合作。
路透引述消息人士報導,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計劃在上海生產最暢銷車型Model Y的低成本版本,以奪回其在中國車市價格戰中丟失的市場份額。
神基投控受惠於強固型電腦業務動能暢旺,去年全年合併營收年增為2.5%、以356.68億元寫下次高,獲利刷新歷年的紀錄,每股稅後純益(EPS)7.26元。董事會決議擬將配發每股現金股利6元,配息率將近83%,預計於7月23日發放。
電動車與混合動力汽車在近幾年增長非常快速,但統計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受到消費者青睞並非全球的共同現象。據陸媒報導,2024年前11個月全球新能源車銷售量達到1607萬台,其中新增加的新能源汽車數量,有95%都是中國消費者所貢獻。至於這是由於中國消費者特別崇尚新科技?還是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價格特別吸引人?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中國電動車向全球大量輸出,大陸本土市場的銷量亦屢創新高。據大陸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11月中國市場的汽車銷量達到全球汽車銷量的41%,再次衝上歷史最高點。
隨著美國前總統川普可能再度回歸,市場對「川普2.0」政策的預期升高,尤其在關稅壁壘的議題上,大陸汽車市場恐面臨新一波壓力。自1990年代以來,大陸汽車工業得以迅速成長,受惠於歐美品牌車廠紛紛在中國設立代工廠,經過近30年的累積與技術練兵,中國汽車產業逐漸具備自主生產與創新能力。
車用連接器廠商胡連(6279)獲歐洲車用Tier 1廠域長達六年控制器大單,預計明年第二季擴大出貨,估年營收貢獻達6,000萬,此舉不單成功讓胡連產品線由既有的線端連接器延伸至板端的連接器,同時也讓胡連非中訂單占比有效提升,從而降低對中系車廠訂單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