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中等強度運動的搜尋結果,共64

  • 不只靠藥物  控糖用2招:糖化血色素降1.8%

    不只靠藥物 控糖用2招:糖化血色素降1.8%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成為重要課題。耳鼻喉科醫師曾家承分享最新研究,飲食、運動有助於調控血糖,若長期執行,糖化血色素平均可下降1.8%,不過,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在於決心,如果一天藥量在2、3顆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理論上有可能透過嚴格飲食與運動,達到減藥或不需用藥的狀態。

  • 安眠藥、冥想全失靈?醫示警「不只是失眠」 1方法破解

    安眠藥、冥想全失靈?醫示警「不只是失眠」 1方法破解

    許多人就寢時雖疲憊不堪,卻仍輾轉難眠。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今(4)日表示,這類情況不只是睡不著那麼簡單,比起吃安眠藥、喝助眠茶或冥想,每周進行3到5次、每次30分鐘的混合運動,並搭配瑜伽、太極或氣功等緩和運動,更能幫助大腦冷靜下來。

  • NG行為害4成癌症復發 5大誤區錯一步恐滿盤皆輸

    NG行為害4成癌症復發 5大誤區錯一步恐滿盤皆輸

    一名37歲乳癌病友手術後出院,卻無視回診通知,半年多後癌症復發。據統計,約4成癌症復發與生活細節有關,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坦言,最遺憾的是這些處於康復期的患者,以為自己痊癒而鬆懈,最後滿盤皆輸。

  • 「健康老」享隱形財富!日常5事細微變化揪警訊

    「健康老」享隱形財富!日常5事細微變化揪警訊

    高齡化社會來臨,現代人不僅要避免「下流老人」老後貧窮處境,還得設法保持「健康老」優勢。若未砸錢配戴高端追蹤設備或尋求收費昂貴的長壽診所服務,身體老化程度不易判斷。專家提醒,除了具體病徵,日常生活至少有5個老化的細微跡象不必接受侵入式檢查就能發現端倪,若察覺警訊,及早因應為上。

  • 告別更年期困擾!醫喊6習慣改善情緒、睡眠與骨密度

    告別更年期困擾!醫喊6習慣改善情緒、睡眠與骨密度

    每年10月18日為世界更年期日,今年國際更年期醫學會以「生活型態醫學在更年期健康中的角色」為主題,強調透過非藥物介入方式,協助女性以健康的生活型態度過更年期。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可改善更年期女性的情緒與代謝指標,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搭配阻力訓練,有助維持骨密度。

  • 免疫系統「會記仇」 醫曝身體老班長 4調整助改善

    免疫系統「會記仇」 醫曝身體老班長 4調整助改善

    秋冬季好發呼吸道傳染病,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今(17)日表示,民眾常在疾病痊癒後覺得喉嚨卡卡,甚至整個人提不起勁,可能是身體慢性發炎所致,宜從飲食、睡眠、運動、壓力管理4方面改善。

  • 防癌上身 營養師提護肺5招

    防癌上身 營養師提護肺5招

     「好小子」顏正國驚傳因肺腺癌病逝,享年50歲,消息震驚社會大眾。癌症關懷基金會觀察發現,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也有助於減少癌症復發的機率。

  • 養生女不吃甜竟陷糖尿病危機  醫揪關鍵:早餐只吃水果

    養生女不吃甜竟陷糖尿病危機 醫揪關鍵:早餐只吃水果

    不吃甜、體型偏瘦一樣可能得糖尿病。家醫科醫師劉彥伶分享有一名48歲的女子,體型纖細、不吃甜點,自認與糖尿病無緣,但日前健檢卻發現血糖高,糖化血色素也位居糖尿病前期,讓女子十分意外,詢問後她發現女子早餐只吃水果,常久坐不運動,些習慣都讓女子在不自覺中陷入糖尿病危機。

  • 每天「1小事」增加15分鐘 延年益壽免錢不費力

    每天「1小事」增加15分鐘 延年益壽免錢不費力

    有些延年益壽的祕訣比想像中單純許多。澳洲研究體育運動的專家團隊分析6萬人數據發現,從睡眠、運動、飲食3大日常層面各做一些小小的改變,日積月累就能延壽將近10年,回報率可觀。

  • 中醫授10招 保護腎健康

    中醫授10招 保護腎健康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臟腑,西醫認為它負責過濾血液、排泄廢物、調節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並分泌影響血壓與造血的激素;中醫則視「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納氣,關聯到生長發育、生殖、骨骼、腦髓、耳朵與頭髮。若能在日常生活中落實護腎10招,不僅可預防腎病變,還能延緩衰老、增強免疫、改善體質。

  • 胖小孩恐長不高 醫揭4大警訊

    胖小孩恐長不高 醫揭4大警訊

     全台兒少過重肥胖率破3成,醫師指出,「養胖才會抽高」是錯誤迷思,體重超標除了導致性早熟、長不高,還會增加三高、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風險。若孩子出現4大成長警訊,應及早就醫對症治療,平時也應改善挑食、晚睡、運動不足3大壞習慣。

  • 全台逾3成兒童肥胖、長不高還早熟 醫籲改3壞習慣

    全台逾3成兒童肥胖、長不高還早熟 醫籲改3壞習慣

    全台兒童青少年過重肥胖率破3成,過去常有「養胖才會抽高」錯誤迷思,醫師指出,體重超標會導致性早熟、長不高,慢性病更會提早上身,研究顯示,BMI每增加一單位,生長高峰會提早0.6至0.7年,讓孩子提早停止生長、來不及長高。

  • 腳抖不停不是老化!7旬翁竟是「非典型中風」 醫曝徵兆

    腳抖不停不是老化!7旬翁竟是「非典型中風」 醫曝徵兆

    台中市75歲詹姓男子,最近走路時常感覺左腳抖個不停,還伴隨無力感。家人原本以為只是老化或神經退化,沒特別在意,但1周下來症狀沒好轉,帶他到衛福部豐原醫院檢查,竟確診是「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神經內科洪朝賢醫師指出,單側肢體抖動常被誤認為帕金森氏症或其他疾病,實際上也可能是非典型中風表現。他提醒,治療關鍵在於「黃金3.5小時」,並呼籲高風險族群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定期檢查及戒菸限酒來降低中風風險。

  • 運動333過時了 醫師曝最新標準:少於10分鐘也有效

    運動333過時了 醫師曝最新標準:少於10分鐘也有效

    現代飲食高油、高鹽,不少人為了管理身材體態會固定健身、運動,有醫師分享,過去雖然常講「運動333」,但這種說法其實已經過時了,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要達到「心跳每分鐘130下」的運動效果也不太一樣,如今改為建議民眾「每周累計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不論是快走、爬山、超慢跑都很適合,單次就算不到10分鐘也有效。

  • 退休後「雙高」上身 婦靠2招半年內逆轉 連降血脂藥也停了

    退休後「雙高」上身 婦靠2招半年內逆轉 連降血脂藥也停了

    大陸上海一名69歲女子,退休後活動量少,又愛吃重油重甜食物,導致體重增加,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也都找上門,在透過半年的減重計畫後,成功改變健康狀況,不僅不用再吃血脂藥,脂肪肝也消失了,主要關鍵就在於按比例搭配、控制總量的飲食,以及以身體舒適為主的規律運動。

  • 39歲女長期失眠又易醒 醫師曝「好睡秘訣」推雷射療法助安眠

    39歲女長期失眠又易醒 醫師曝「好睡秘訣」推雷射療法助安眠

    39歲女性患者主訴長期睡眠狀況不佳、輾轉難眠,需要一到兩個小時才能入眠,可是大概睡不到3、4個小時,又會中斷睡眠醒過來,又再花1到2個小時入睡,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貝強,經診斷後,醫師除了搭配藥物,也執行經皮靜脈雷射,經過約6次療程,改善睡眠,患者已經可以深層睡眠。

  • 健康瘦身 逆轉慢性病風險

    健康瘦身 逆轉慢性病風險

     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約47%的成年人處於過重或肥胖狀態。研究顯示,減重5%至10%即足以改善多數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疾病;若減重超過15%,甚至有可能「逆轉」第二型糖尿病。

  • 「火苗燒全身」害一堆病 慢性發炎元凶、解法一次掌握

    「火苗燒全身」害一堆病 慢性發炎元凶、解法一次掌握

    慢性發炎就像是小小的火苗,在身體裡到處點燃,影響身體各系統功能。醫師許嘉珊指出,一些微小的身體狀況都是警訊,長期下來可能會出現代謝與心血管問題,甚至是癌症,生活中有哪些因素會導致慢性發炎?日常又能做什麼才能將體內發炎的火苗撲滅?醫師一次解答。

  • 秦楊右眼突失明 醫:全身血管在求救 腦中風機率增

    秦楊右眼突失明 醫:全身血管在求救 腦中風機率增

    55歲的本土劇資深男星秦楊日前右突失明,被診斷出「視網膜神經血管嚴重堵塞」,今再就診,確定沒辦法百分之百恢復。眼科醫師粘靖旻表示,從秦楊的病史可以看出現代人面臨的健康困境,包括無法睡好覺、癌症等問題,都是隱形炸彈;醫師張家銘則指出,這不是單純眼睛的毛病,而是全身血管在求救,發生眼中風的人,之後腦中風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好幾倍,平常就要用預防中風的標準來顧眼睛的血管。

  • 運動防失智!研究:腦內毒性蛋白降6成 黃金時間曝

    運動防失智!研究:腦內毒性蛋白降6成 黃金時間曝

    防失智未必只能靠藥物。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讓失智小鼠運動2個月,小鼠腦內兩種毒性蛋白能有效降低,其中最令人害怕的類澱粉蛋白,甚至能降低約6成,且讓這些小鼠再做迷宮測試,也發現牠們的記憶力變好,證明大腦病變真的有改善,建議要防失智,每周至少要運動150分鐘,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都可以。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