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修竹的搜尋結果,共17筆
走完84載人生,留下璀璨文化遺產,新北市傳統工藝「花燈工藝」保存者林健兒日前辭世。文化部長李遠表示,林健兒長年投入花燈工藝的人才培育工作,並建構完整花燈製作工序工法與教學教案,花燈技藝備受各界敬重,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的薪傳與發揚深具貢獻,將頒發旌揚狀予以表彰。
新竹市竹蓮國小位居市區要道,且周邊鄰近市場人潮眾多,原有人行道多為破碎私人土地,導致人行道改善難以推行。新竹市政府爭取中央補助1782萬元,市府額外補助約840萬元,斥資約2622萬元整建及修繕,目前多數步道已完工,將大幅提升學童通學安全。
過去帶動房市飛速發展的科學園區,在這一波景氣低迷中,房價開始下修,根據「政大永慶科學園區中古屋房價指數」顯示,自近年房價漲勢最凶的南科台南園區房價率先下修以來,竹科、中科、南科高雄園區房價開下挫,首季各大園區中,南科台南園區及中科分別季跌2.3%、1.6%,最為明顯。
台東縣114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已於6月5日召開會議,辦理第 1階段現職校長遴選作業。經委員會遴選決議,共計34名校長通過遴選,其中續任2名、留任3名、連任15名、轉任他校者14名。
過去帶動房市飛速發展的科學園區,在這一波景氣低迷中,房價開始下修,根據「政大永慶科學園區中古屋房價指數」顯示,自近年房價漲勢最兇的南科台南園區房價率先下修以來,竹科、中科、南科高雄園區房價開下挫,首季各大園區中,南科台南園區及中科分別季跌2.3%、1.6%,最為明顯。
苗栗縣政府竹南垃圾焚化爐係採BOT方式營運,縣府與廠商簽訂20年的合約,將於2028的2月28日到期,縣議員廖秀紅為此19日質詢環保局長陳華盛,有關竹南焚化爐後續營運問題。陳華盛答詢表示,竹焚化爐使用了20年之後,效率會降低,所以需要整建,2個爐體大概要6個月整建,在這段期間,如果有多餘的垃圾出來,會調度到別的縣市處理。
南投縣竹山鎮2001年出版的地方志《竹山鎮志》,當年蒐羅的史料距今已相隔近30年,為了避免文化歷史產生斷層,竹山鎮公所編列300萬元經費委託國立台南大學團隊續修;竹山鎮長陳東睦23日號召鄉親,若有珍藏先民拓墾的相關文書或影像紀錄,可致電專線或掃描提供,時間至2026年7月1日止。
雲林縣古坑鄉草嶺石壁地區擁有516公頃的孟宗竹,廣袤的綠色竹林與自然風光讓草嶺石壁成為台灣知名旅遊景點,曾是去年「2024竹博覽會暨世界竹論壇」的雲林展場,獲得世界竹組織認證為「世界竹地標」。
雲林縣政府為發展竹產業運用及竹工藝創作,結合草嶺石壁「竹創森園區」,將斗六糖廠規畫為兼具糖業文化及竹創藝術的「竹創基地」,28日在斗六糖廠舉辦開工典禮,總經費8400萬元,整體目標在於呈現製糖工業遺構、自然演替生態、城市森林地景,同時打造進入斗六市區幹道的綠色門戶。
1935年興建的基隆市仁愛區修竹居,不僅歷史悠久,更是市內少數留存的漢式三合院建築,2021年被基隆市政府登錄為市定古蹟,不過因為年久失修,建築多處結構因風化侵蝕而損毀,基隆市文化局決議斥資500萬元在修竹居外部搭建防護鋼棚架,保護古蹟現狀避免惡化,並向文化部爭取450萬元補助。
基隆市仁愛區的修竹居在西元1935年興建,是目前基隆市內少數留存的漢式三合院建築,2021年基隆市政府將其列為基隆市市定古蹟。不過因為年久失修,這處建築多處結構因風化侵蝕而損毀,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將於今年興建緊急防護鋼棚架,先保護古蹟現狀,避免狀況進一步惡化。
「經典再現、活力無限」是今年全大運的精神標語,承辦學校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邀請全國大專校院選手教練到臺中作客,一同感受滿滿活力、體會經典。
新竹縣汙水下水道工程今天(13日)上午10時,在竹北市十興一街19號前施工時,疑不慎挖斷瓦斯管線,造成瓦斯外洩並發生火警,消防人員迅速趕抵撲滅火勢,並設水線警戒,新竹瓦斯公司立即通報廠商處置,目前已截斷管線並止氣,現場已無瓦斯外洩,後續進行管線搶修。
新竹市119指揮中心原先設備已使用20多年,因空間配置、設備有所侷限,造成環境線路凌亂等問題,市府撥用第二預備金980萬元整修完成,11日正式啟用,全新的指揮中心設有10台超窄邊55吋顯示器設置資訊牆,可同步監看地震資訊、智慧防汛網等畫面。
華梵大學東亞書法研究中心今(11)日邀集台灣、大陸、日韓等東亞地區知名書法家,舉辦「蘭亭詠國際書法名家專題邀請展」,結合古琴與新六藝特色茶席加以推動,希望力挽少子化困境下瀕危的書法文化。
衢州,還沒看完的錦繡
為響應聯合國「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Basic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YBSSD),國科會今日與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暨臺中美國資料中心舉辦「臺美永續發展與人工智慧論壇」,邀請臺美雙方的學術研究人員、業界專業人士以及年輕學子,共同探討生態永續及人工智慧兩大議題,期能凝聚各界智慧、永續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