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前校長的搜尋結果,共678筆
今(11)日新莊輔大醫院發生一起暴力事件,一名曾姓男子趁著就診時,持美工刀刺傷醫師江漢聲,隨即被壓制,事後被發現他在臉書已經預告犯案。胸腔科醫師蘇一峰稍早曝光自己快一年前也遇到醫療暴力,當天直接報案,該名患者處有期徒刑三個月可易科罰金。
台大即將於2028年迎接百歲校慶,學校於今(7)日舉辦第二屆「百大貢獻事蹟發布會」,不僅「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倡議與建制」、「推動感染控管,引領台灣防疫新局」等貢獻均入選,公布過去1年以來製作的總統校友訪談紀錄影片,對象包含前總統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及現任總統賴清德,4人分別分享在台大求學的點點滴滴、對高教政策的看法,並勉勵學弟妹以及對母校的期盼。
根據台灣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台灣人民大多不支持兩岸的統一,主張兩岸應維持現狀,更有過半以上的台灣人,不認同新任國民黨主席鄭麗文高喊「我是中國人」的呼聲,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根據台灣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台灣人民大多不支持兩岸的統一,主張兩岸應維持現狀,更有過半以上的台灣人,不認同新任國民黨主席鄭麗文高喊「我是中國人」的呼聲,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國立金門大學首座棒壘球打擊場昨(3)日啟用,即起不僅可提供球隊優質的運動和練球空間,且不受天氣影響,師生也免於天外飛來硬式棒球的威脅。校長陳建民勉勵球員在兼顧課業的同時,善加利用場地鍛鍊強健體魄;未來也將開放予地區國小至高中球隊使用,期盼該場域能成為培育頂尖選手的搖籃。
民國五十四年,1965-66,我們大二。不用麥克風的時代,窗欄杆上也坐著四面八方趕來旁聽葉嘉瑩老師詩選課的人。班上同學先去占好前面座位,難道詩是苦悶的象徵嗎?當時才大二的學生,也許沒有足夠的能力來界定文學或創作的意義,但我們對一己幽微的生命是有感受的。老師的詩選課不僅是蒼茫少年時的心靈安慰,也是啟發我們對人世間各種情境與情感的領悟,逐漸建立自身思想和洞察力的過程。
台肥董座撤換掉與賴系交情深厚的李孫榮,內定由「小英女孩」吳音寧接任,李孫榮不僅擁有環工博士專業,又是當朝人馬,敗在曾被諷為「250萬實習生」的吳音寧手中,引發譁然。這場董座之戰表面風平浪靜,內地裡卻是暗潮洶湧,不只是「賴系」與「英系」的角力,更牽扯2026年九合一大選政治版圖的全盤布局。
今年10月24日,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特別通過制定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次日即刻首次舉辦了台灣光復節的紀念大會,主持會議的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更以兩岸和平統一後,會帶給台灣「七個更好」(台灣經濟發展、能源資源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安全保障、對外交往、台灣同胞民生福祉、精神文化生活)的承諾,朝兩岸統一大業具體化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全球知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10月18日於北京逝世,享嵩壽103歲,他生前與同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李政道從情同手足到交惡不再來往,箇中內幕外界不得而知,不過台大前校長管中閔今(21)日在臉書分享一張1991年拍攝的老照片,照片中楊振寧與李政道難得合影,管中閔則寫道「如今楊、李兩位先生先後故去,應不再有人世間的恩怨了」。
以「培養第一等人才,建設第一等海軍」為使命的海軍軍官學校,昨日隆重舉辦78週年校慶活動,由參謀總長梅家樹上將主持校慶大會,並透過學生閱兵暨分列式、教學成果展及海軍敦睦遠航專區陳展室導覽等多項活動,邀請歷任校長、畢業校友及學生家屬共同蒞校慶賀,見證學校的成長與蛻變,分享進步的榮耀和喜悦。
社團法人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將於11月13日(周四)上午8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101室舉辦「第四屆中道高峰會-人工智慧‧文化轉型」,邀請政、商、學、科技與文化界領袖齊聚一堂,以中華文化「中道」智慧為軸,探索人工智慧時代的人類與地球永續出路。
玫瑰在時間的頁面中綻放-《黃騰輝×東海大學 2026 典藏年曆》收錄藝術家黃騰輝,為東海玫瑰園繪畫的〈小王子的玫瑰〉,將愛與夢想,凝結為跨越時光的詩畫意象,被譽為「2026最美年曆」。
為慶祝創校70週年,東海大學與傑出校友、當代藝術家黃騰輝合作,共同發行《黃騰輝×東海大學 2026 典藏年曆》。該年曆收錄了黃騰輝60年藝術生涯中的30幅代表作,包括特別為東海大學玫瑰園創作的〈小王子的玫瑰〉。
玫瑰在時間的頁面中綻放!《黃騰輝×東海大學2026典藏年曆》收錄藝術家黃騰輝為東海玫瑰園繪畫的〈小王子的玫瑰〉,將愛與夢想凝結為跨越時光的詩畫意象,被譽為「2026最美年曆」!
日昨新聞報載,台灣「國防研究院」與大陸委員會召開了「台北安全對話」研討會,邀請了來自台、美、日、英、澳、德等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商如何嚇阻與擊敗大陸的武力犯台這麼荒誕不經的議題,竟然沒有人提出兩岸的爭議,應該以政治談判解決的務實方案,真的完全脫離了現實裡的真實,令人感到完全的失望與絕望。
202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包括日本的 Susumu Kitagawa(因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突破),而醫學獎得主之一也落在了日本的 Shimon Sakaguchi(與美國同僚共同發現調節型 T 細胞機制、揭示免疫耐受性)。這樣的發展,讓人好奇為什麼在亞洲,日本人在諾貝爾獎的舞台上頻頻出現,而像台灣這樣原本學術基礎不算薄弱的地方,至今仍未培育出台灣本土的得獎者?
近日在印度北方邦的一所醫學院發生了一起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校園內的水塔中竟然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屍體,這代表著不知情的學生和教職員工在過去的十天裡,連續飲用了疑似受到汙染的「屍水」。事情的曝光是因為有人投訴水質出現難聞的異味,清潔人員前往水塔檢查才揭露了這個讓人震驚的真相,消息一出,全校師生都感到無比震驚。
202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包括日本的 Susumu Kitagawa(因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突破),而醫學獎得主之一也落在了日本的 Shimon Sakaguchi(與美國同僚共同發現調節型 T 細胞機制、揭示免疫耐受性)。這樣的發展,再次讓人好奇為什麼在亞洲之中,日本人在諾貝爾獎的舞台上頻頻出現,而像台灣這樣原本學術基礎不算薄弱的地方,至今仍未培育出台灣本土的得獎者?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僅以「運氣」作結,而必須回看長期的體制、文化與學術生態之間的深層互動。
人類在探問「我們是誰」的旅程中,往往以科技與文明為自豪,卻常忽略了我們從何而來,與自然之間有著怎樣深刻且無法切斷的聯繫。珍‧古德的離世不僅帶走了一位科學家,更像是大地失去了一位溫柔而堅定的守護者。在她靜靜告別這個世界的同時,她留給我們的,是一段關於敬畏、關懷與希望的未竟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