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哺乳類的搜尋結果,共143筆
台灣狐蝠為我國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花蓮是本島唯一有穩定族群、能長期觀察的城市棲地,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委託專家學者完成「花蓮地區台灣狐蝠族群監測與棲地利用」研究,記錄到花蓮的台灣狐蝠有166隻,數量穩定成長,顯示花蓮市區綠帶環境能提供棲息與覓食條件。
台灣狐蝠為我國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花蓮、綠島、龜山島可見其蹤跡,其中花蓮的狐蝠族群相當特別,與人類生活區域高度重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完成「花蓮地區台灣狐蝠族群監測與棲地利用」研究,花蓮狐蝠約有166隻,呈穩定成長,顯示花蓮市區綠帶環境已能提供穩定的棲息與覓食條件。
隨近日早晚天氣開始轉涼已現秋意,茄萣溼地「東方澤鵟」搶先報到成為「開場嘉賓」,為每年底至明年春天間的候鳥盛宴拉開序幕,高雄市公園處表示,歡迎市民朋友趁著候鳥季,前來溼地觀賞這些季節性的飛行訪客,也務必遵守不干擾、不餵食鳥類原則,一起守護這片珍貴的候鳥棲地。
秋冬氣溫溜滑梯卻也讓心血管疾病風險逐漸攀升,中華民國心臟科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攜手「感心連線」,發表《成人疫苗接種共識》。呼籲有三高、心血管病史、接受心臟病治療的民眾,應及早接種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後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等併發症的風險。
「光輝十月」的出國旅遊與商務人潮攀升,適逢連假在即,預料將有新一波出入境人潮高峰。鄰近亞洲國家的流感疫情正快速升溫,公衛專家提醒,民眾出國前,最好「超前部署」完成流感疫苗接種,特別是19至49歲非公費疫苗族群,應先做好預防工作,才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中幼童與長輩。
流感疫情持續升溫,根據疾病管制署最新資料顯示,2025年第40週(9/28-10/4)統計資料顯示,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突破15萬人次,疫情明顯處於高原爆發期。雖第41週(10/5-10/11)因連假部分門診休診,全國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仍高達13萬7千餘人次,顯示病毒傳播快速,社區流感傳播鏈尚未有效阻斷,疫情恐將持續處於高點。
根據調查發現,孩童是家中流感最主要的「病毒散播者」,而長者則是重症及死亡的高風險族群!流感疫苗仍是目前預防流感重症死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過,隨科技發展,已有傳統的「雞蛋型」以及「細胞型」、「鼻噴型」與「免疫加強型」等新式流感疫苗,醫師提醒應依照不同年齡、身體條件狀況,挑選合適疫苗才能有效降低風險。
迪士尼動畫釋出《動物方城市2》的全新預告片與海報,預告中不僅帶來全新角色的初登場,也收錄了由拉丁天后夏奇拉演唱的原創新歌〈Zoo〉。夏奇拉也再度為動物方城市中最受歡迎的流行天后「志羚姐姐」(Gazelle)獻聲。
雲林縣水林鄉黃金蝙蝠生態館因應光害與風能威脅蝙蝠生態,邀德國學者Dr. Christian C. Voigt來台進行2場座談會,為台灣蝙蝠把脈請命,強調要如何在生產潔淨能源的同時,不犧牲生物多樣性。目前全球超過70%的蝙蝠物種面臨威脅,數量正在減少,有必要針對風機轉速與公共區域人工光源亮度進行相關規範。
為響應世界狂犬病日及打造寵物友善環境,新北市動保處28日於深坑廳前廣場舉辦「寵物狂歡節」音樂會,超過300位民眾與毛寶貝共享音樂盛宴。農業局長諶錫輝表示,疼愛寵物最佳表現,就是每年攜帶寵物注射疫苗、不接觸野生動物、不棄養寵物。
為響應世界狂犬病日並推廣寵物友善環境,新北市政府動保處今(28)日在深坑廳前廣場舉辦「寵物狂歡節」音樂會,吸引超過300位民眾攜帶毛寶貝共襄盛舉。現場音樂與毛孩互動交織,營造出既溫馨又熱鬧的氛圍。
秋冬是流感好發季節,由於症狀和感冒相似,不容易發現,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尤其長者、慢性病患等免疫力差的族群,流感症狀往往不典型,且容易併發重症而陷入生命危險。若要遠離流感威脅,預防勝於治療,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方式。
花蓮市長魏嘉彥日前在十六股大道附近路邊發現一隻疑遭車撞死的白鼻心母獸,另還有一隻幼獸依偎在母獸懷裡。他小心將母子移置路旁避免再遭輾壓,並通知動植物防疫所到場,發現幼獸並無受傷,已轉送野灣中心飼養,未來將再評估是否野放。
花蓮市長魏嘉彥日前晚間在十六股大道路邊附近發現一隻白鼻心母獸疑遭車撞死,還有一隻幼獸依偎在母親懷裡,他小心翼翼將母子移置路旁,避免再遭輾壓,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獲報到場確認,幼獸沒受傷,已轉送野灣中心飼養,評估野放。
雲林縣水林鄉黃金蝙蝠生態館發現黃金蝙蝠逐年減少,18日館方表示除規畫公民科學調查活動,招募民眾一起來關注黃金蝙蝠生態,也將邀請德國Leibniz Institute for Zoo and Wildlife Research演化生態學部門主任Dr. Christian C. Voigt來台,分享他在風力發電與光害對蝙蝠遷徙、棲地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
台灣位處東亞候鳥遷徙路線的樞紐位置,每年9至10月正值秋季過境高峰,冬候鳥也陸續南遷至台灣度冬,但根據農業部2013至2024年統計,12年間共救治58種、335隻候鳥,主要威脅來自肉毒桿菌毒素中毒與車輛撞擊,前者以濕地水鳥最常見,其中黑面琵鷺受影響最深;後者則反映日常交通已成候鳥存活的隱形殺手,這些數據不僅揭示候鳥面臨的生存挑戰,也意味著候鳥保育醫學已與氣候變遷、棲地安全及人類行為緊密相連。
台灣流感「全年化」!台大醫師指出,現在連夏天都會有流感重症、死亡病例,因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家庭醫學會最新疫苗指引均建議,全民每年都應接種1次流感疫苗;接種政策則建議政府參考歐美,採「分齡分型」,65歲以上長者,接種保護力更好的免疫加強型佐劑疫苗,更能預防重症和死亡。
耗時14年規畫興建,台中海洋館將於21日對外試營運,不過先前館方釋出8大展區中的「鯊魚巡游」,主打360度的全透明無邊際鯊魚展示缸,結合沉浸互動投影,引起不少民眾討論,到底有無實體鯊魚,還是投影畫面而已。對此,館方20日回應,投影為輔助使用,館內飼養的鯊魚物種為黑鰭鯊,未來也預計再引進白鰭鯊。
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是長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林志學指出,長者罹患流感一旦併發肺炎,住院、醫療、看護等費用至少10萬元,住院7到10天也需要家人照顧,耗用的社會成本極高。然而,台灣逾400萬名長者中,去年僅43%接種公費流感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