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新生兒出生的搜尋結果,共147

  • 連58個月「生不如死」10月出生9,458人、年減21.6% 前10月僅9萬新生兒

    連58個月「生不如死」10月出生9,458人、年減21.6% 前10月僅9萬新生兒

    內政部發布最新人口統計,10月出生僅9,458人.死亡人數近1.6萬人,全國已連續58個月「生不如死」,折合年自然增加率為千分之-3.26,全國除連江縣外,各縣市死亡人數皆超過出生數,全國總人口已連22月下跌至2,331萬人。2025年新生兒出生數連月創低探底,累計今年1至10月出生人數僅90,839人,全年恐難保12萬。

  • RSV傳染力強 高風險群快打疫苗

    RSV傳染力強 高風險群快打疫苗

     天氣轉涼,呼吸道疾病疫情升溫。疾管署統計,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每周感染案例數已超越新冠,成為僅次於流感的第2大呼吸道疾病。醫師指出,長者、幼兒、慢性病高風險者,感染RSV容易引發重症,打疫苗是唯一預防方式,呼籲高風險族群、準媽媽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及母嬰。

  • 台中顱顏醫療新紀元!不用舟車勞頓北上 一條龍照護超暖心

    台中顱顏醫療新紀元!不用舟車勞頓北上 一條龍照護超暖心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整形外科顱顏團隊,在盧亭辰醫師帶領下今年夏天正式展開唇顎裂手術服務,迄今已順利完成兩例唇裂手術與一例顎裂手術,象徵台中地區顱顏醫療正式邁入新紀元。其中一位單親媽媽獨自扶養四個孩子,原本為手術奔波焦慮,如今只需30分鐘車程就能完成手術,讓寶寶能在家附近治療,心裡踏實許多;另一位大里寶寶於產檢即發現唇顎裂,由婦產科和顱顏團隊提早介入,出生後立即安排評估與手術,讓家屬感受到「從產檢到手術」的一條龍式照護。

  • 9月出生人數 年減逾27%

    9月出生人數 年減逾27%

     2025年新生兒出生數連月創低探底,內政部發布最新人口統計,9月出生僅8,603人、年減逾27%,為歷年單月第三低的出生人數;而9月死亡人數約1.5萬人,全國已連續57個月「生不如死」,折合年自然增加率為千分之-3.54,且各縣市無不一例外、死亡人數皆超過出生數,致全國總人口已連21月下跌至2,331.7萬人。

  • 全國總人口連21月下滑!9月只有8,603名新生兒 「這縣」最不愛生

    全國總人口連21月下滑!9月只有8,603名新生兒 「這縣」最不愛生

    2025年新生兒出生數連月創低探底,內政部發布最新人口統計,9月出生僅8,603人、年減逾27%,為歷年單月第三低的出生人數;而9月死亡人數約1.5萬人,全國已連續57個月「生不如死」,折合年自然增加率為千分之-3.54,且各縣市無一例外,死亡人數皆超過出生數,致全國總人口已連21月下跌至2,331.7萬人。

  • 國家和你一起養 騙誰?

    國家和你一起養 騙誰?

     近日「生一胎補助10萬元」的話題很夯,不只談政府如何乾吃社會保險豆腐,更深入評論這政策會不會帶來出生率提升的效益。很多人都對政府「生一胎補助10萬元」政策搖頭,都說當今適婚育年齡的連婚都不想結了,何況是要生育子女!

  • 海納百川》賴政府鼓勵婚育 莫忘「國家和你一起養」(鐘重發)

    海納百川》賴政府鼓勵婚育 莫忘「國家和你一起養」(鐘重發)

    近日「生一胎補助10萬元」的話題很夯,不只談政府如何乾吃社會保險豆腐,更深入評論這政策會不會帶來出生率提升的效益。很多人都對政府「生一胎補助10萬元」政策搖頭,都說當今適婚育年齡的連婚都不想結了,何況是要生育子女!

  • 蘭陽媽祖文化節 南方澳起駕

    蘭陽媽祖文化節 南方澳起駕

     「2025蘭陽媽祖文化節」將於26日於南方澳進安宮起駕,展開為期3日的海陸遶境祈福。來自宜蘭縣內外近80尊神尊24日齊聚宜蘭縣政府大廳會香,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也親自扛神轎進場、迎請媽祖,他表示將全程陪同遶境,祈求媽祖庇佑宜蘭縣。

  • 蘭陽媽祖文化節9/26南方澳起駕 80神尊會香、海陸遶境3日賜福

    蘭陽媽祖文化節9/26南方澳起駕 80神尊會香、海陸遶境3日賜福

    「2025蘭陽媽祖文化節」將於26日於南方澳進安宮起駕,展開為期3日海陸遶境祈福,24日由來自宜蘭縣內外近80尊神尊齊聚宜蘭縣政府大廳會香,代理縣長林茂盛也親自扛起神轎進場、迎請媽祖,祈求風調雨順、四時無災,他說,「2025蘭陽媽祖文化節」結合「雙媽賜福」、「全台16天后會蘭陽」、「海軍媽祖首巡」,彰顯宗教信仰與地方文化情誼,希望帶動宜蘭縣觀光與地方發展,他也3日全程陪同媽祖遶境,祈求媽祖庇佑宜蘭縣。

  • 新生兒聽損篩檢守黃金期 1316原則不可忽略

    新生兒聽損篩檢守黃金期 1316原則不可忽略

    聽力是語言發展的起點,研究顯示,若能在新生兒6個月大以前,及早發現聽損並接受療育,仍可擁有正常的語言及身心發展。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自2002年全面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覆蓋率維持在9成以上,每年可找出近800位聽力損失兒童。

  • 蔣萬安再推催生新政!北市放寬早產兒、海外新生兒補助限制

    蔣萬安再推催生新政!北市放寬早產兒、海外新生兒補助限制

    為促進北市生育率並打造為友善育兒城市,台北市政府於2日市政會議中,拍板通過「生育獎勵金發放辦法」修正草案,放寬「早產兒」及「國外新生兒」申請補助的期限。對此台北市長蔣萬安也於會中表示,過去幾年很多中央、地方雖然也都有提出若干鼓勵生育的做法,但顯然沒有能夠根本解決人口的問題。也盼藉由修訂辦法讓新生兒更容易設籍在台北,並持續發想其他方式解決少子化問題。

  • 伊科病毒11型重症再添2例 出生不到10天就進加護病房

    伊科病毒11型重症再添2例 出生不到10天就進加護病房

    有新生兒殺手之稱的伊科病毒11型腸病毒,還沒退流行,疾管署公布,上周又新增2例感染伊科病毒11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分別為南部及中部的新生兒,出生第五天、第八天就染病住院,目前都還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今年累計1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含7例死亡,為近6年同期最高。

  • 人夫慘戴綠帽22年!兩子驗DNA「都不是他的種」 生父身份曝

    人夫慘戴綠帽22年!兩子驗DNA「都不是他的種」 生父身份曝

    大陸山東淄博近日爆出一起令人瞠目結舌的家庭倫理悲劇!一名男子與妻子離婚後,因財產糾紛對撫養22年的兩個兒子進行親子鑑定,結果竟顯示「兩個都不是親生的」,更離譜的是,兩子的生父身份曝光後,讓這樁家醜瞬間升級成「八點檔劇情」,大兒子的生父是前妻娘家村的村書記,二兒子則是男子自己的「親堂哥」所生。

  • 首個出生率明顯回升的城市 天門市上半年同比增5.6%

    首個出生率明顯回升的城市 天門市上半年同比增5.6%

    7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大陸國務院辦公廳公佈《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決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的3週歲以下嬰幼兒發放補貼。

  • 卡位明星學校有撇步!爸媽必看學區宅大解析

    卡位明星學校有撇步!爸媽必看學區宅大解析

     少子化已成現今社會的常態,除了盡全力富養栽培,大部分的父母對於家中孩子教育不想輸在起跑點,「現代孟母」們更是早早卡位好學校,就怕晚一步。然而學生越來越少,學區宅還有追逐的必要嗎?真想搶進的話又要注意什麼?

  • 海納百川》賴政府衝大罷免 禍害下一代?(鐘重發)

    海納百川》賴政府衝大罷免 禍害下一代?(鐘重發)

    這幾天,以伊兩國開火、停火、又開火、又停火,荷姆茲海峽的油、氣運輸航線會不會受以伊戰火波及,沒人說得準,也少有船商敢輕易下賭注。油價飆漲、川普關稅戰在即,賴政府卻忙著槍口向內,衝刺大罷免,令人不敢領教。

  • 腸病毒衝6年新高 1周2新生兒亡、1重症 皆染伊科病毒11型

    腸病毒衝6年新高 1周2新生兒亡、1重症 皆染伊科病毒11型

    腸病毒重症創下六年來最嚴重!疾管署公布上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6009人次,呈現升高,並新增2例死亡,1例重症個案,死亡的兩嬰兒為新生兒均因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休克不幸過世,另一名重症為南部新生男嬰,於出生後第3天出現發燒及呼吸窘迫情形,目前仍住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

  • 「南投好孕卡」補助孕婦乘車最高5,000元

    「南投好孕卡」補助孕婦乘車最高5,000元

    為打造友善生養環境,減輕孕婦交通負擔,南投縣政府開放線上申請「南投好孕卡」,每次懷孕補助5,000元(點),孕婦透過各大車隊APP或電話預約叫車即可享受這項專屬福利,單趟車資最高補助250元(點),從懷孕到預產期次日起三個月內,搭乘合作計程車,且上下車一端為中彰投地區,即可享有車資補助。

  • 海納百川》新生兒創新低 國安的「信賴」危機(鐘重發)

    海納百川》新生兒創新低 國安的「信賴」危機(鐘重發)

    賴清德總統就職一周年,四月份台灣新生兒生育數為8684人,創下台灣有人口紀錄以來的歷史最低紀錄。少子化的人口危機不僅已反映在各級學校的招生,也開始波及各產業並直接衝擊國安。政府多年來宣稱很重視,卻擋也擋不住少子化危機,如何鼓勵婚育、解決少子化的問題,將成為檢視賴政府治國成敗的最重要課題之一。

  • 不是新北!這縣市空屋率全台第一 在地人憂:房價恐隨時崩跌

    不是新北!這縣市空屋率全台第一 在地人憂:房價恐隨時崩跌

    房市有感降溫,根據內政部資料,屋齡5年內新成屋空屋率最高為基隆市35.34%,等於每3間就有1間淪為空屋,有在地人擔憂表示,「感覺隨時有崩盤的風險」。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