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汽車出口量的搜尋結果,共63筆
據觀察者網報導,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憑藉先進的技術和實惠的價格席捲國際市場。據英國《金融時報》11月9日報導,全球最大的滾裝船運營商華倫威爾森表示,中國企業已進入創新和擴張的新階段,競爭力不足的歐洲汽車製造商正迅速失去全球市場份額。
大陸央視30日報導,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表示,中國大陸汽車產業標準化將持續深入推進並提升開放水準。2025年以來,大陸加快推進汽車產業重點領域標準制度修訂:包括自動駕駛系統、組合駕駛輔助等智慧網聯汽車強制性國家標準研製,發布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電耗限值強制性國家標準,推進隱藏式門把手安全要求等專項標準研製。
大陸央視25日報導,上海海關透露,今年前三季,長三角地區進出口12.62兆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6%,占中國大陸同期進出口總值的37.6%,比重較去年同期上升0.9個百分點,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長三角外貿總額創新高,主要在上海外貿主體活力充沛、民營企業表現凸出;安徽前三季進出口增幅領跑長三角;浙江跨境電商擴大優質進口;江蘇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占全省進出口總值比重超五成。
據《界面新聞》報導,廠房內機械臂有序舞動,工人們忙碌地裝配著零部件,一輛輛蔚來主力車型漸次下線。工廠的生產線正全力運轉,準備迎接第四季的交付高峰。這是《界面新聞》9月23日探訪蔚來先進製造合肥一工廠(F1工廠)時看到的一幕。
在全球貿易持續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影響之下,日本出口正面臨4年多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伴隨著國內個人消費持續疲軟,日本經濟的成長前景也因此蒙上了一層陰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12日通話後,中國汽車製造商長城汽車15日在巴西聖保羅州的一間工廠舉行開幕儀式,魯拉出席致詞時表示,歡迎所有外企來巴西經商,大力對外資招手。
中國汽車2025年上半年出口排名出爐,墨西哥、阿聯、俄羅斯穩居前三大目的地,當中又以俄羅斯市場最受注目,因俄羅斯出口量年減幅最大,近60%。
美國近日陸續寄發對各國的對等關稅稅率,包括日本、韓國稅率都已公布,美中關稅談判結果也大致底定,相較於中、日、韓與美國談判的重點透明公開,企業針對美國祭出的稅率多少能了解癥結所在,台灣近3個月來與美談判可說完全黑箱,若最後對等關稅不符預期,企業恐怕只能大嘆死得不明不白。
根據日本官方21日資料,日本四月整體出口年增2%,但出口到美國的部分卻減少,分析師表示,除非日本能夠說服川普在日美雙邊貿易談判中,減少或取消對日本的關稅,否則可能會對日本疲弱的景氣不利,2025下半年的影響恐怕會更加明顯。
今年1至4月,大陸汽車出口達193.7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隨著大陸車企在海外市場的拓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建造自己的遠洋汽車運輸船隊,除了降低運輸成本外,更重要的是能把運輸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據觀察者網報導,近日,中國製造的兩艘新型汽車運輸船同日開啟首航,滿載著中國汽車駛向歐洲,其中一艘為9500車位,創下全球最大汽車運輸船記錄。
中國大陸電動車巨頭比亞迪汽車發布官方消息稱,全球最大汽車運輸船比亞迪「深圳號」正式啟航。這艘由招商工業南京金陵船廠為其建造的巨型滾裝船,不僅是比亞迪「出海艦隊」中的新旗艦,也代表了中國汽車製造業與現代船舶工業融合發展的又一標誌性成果。
歐盟於日前公布2024年歐盟汽車產業貿易數據,中國大陸以127億歐元(約台幣4500 億元)的進口額,位居歐盟汽車進口來源國首位,其中比利時、義大利和西班牙成為最大買家,即使是跑車王國義大利,也難以抵擋大陸汽車的魅力。自2019年至2024年,歐盟從大陸進口汽車的增幅高達1591.3%。
歐盟近日公布2024年汽車業貿易數據顯示,中國以127億歐元進口額成為歐盟汽車進口最大來源國。儘管如此,期間內歐盟對中國汽車貿易保持順差,對中國出口額達145億歐元。歐方指出,從2019年到2024年,歐盟自中國進口汽車的增長最顯著,增幅高達1,591.3%。
比亞迪深圳(BYD SHENZHEN)汽車滾裝船日前在揚州順利出塢作業,比亞迪深圳號總長219米,可裝載9200輛汽車,採用LNG雙燃料清潔動力與首次安裝應用的比亞迪箱式電池組,是目前全球最大、最環保的汽車滾裝船。
大陸海關總署13日公布數據顯示,2024年大陸進出口總值43.85兆元(人民幣,下同,約197兆台幣),規模創歷史新高、年增率5%。其中出口首破25兆大關達到25.45兆元、年增7.1%,進口為18.39兆元、年增2.3%。但如以美元計價來看,去年大陸進出口規模為6兆1622億美元、年增3.8%,當中的出口為3兆5772億美元,從上一年衰退4.6%轉為正成長5.9%。
就在中國汽車出口創下新高的同時,一場因為產能過剩造成的困境即將籠罩中國汽車製造業。外媒分析稱,中國大陸2024年有23個電動汽車品牌退出市場或被整併,另外有些中國品牌進軍海外,但又將面臨歐美關稅貿易壁壘,許多品牌面臨內外交迫局面,汽車製造業將面臨嚴峻的洗牌挑戰。
中國駐歐盟使團經濟商務處公使彭剛近日在歐洲媒體「歐盟動態」(Euractiv)發表署名文章,強調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亦有違市場經濟規律,一些西方國家炒作「中國經濟威脅」、「中國產能過剩」等言論,就是為施行保護主義措施、發動貿易爭端尋找託詞和藉口。
據觀察者網報導,歐盟不顧各界反對,將關稅大棒揮向中國電動汽車,但此舉並不能阻擋中國汽車走向世界的腳步。「儘管歐盟電動汽車關稅導致增長放緩,中國2025年仍將是最大汽車出口國」,香港《南華早報》12月24日以此為題,指出中國頭部車企可能會通過推出燃油車和混合動力車型讓產品線更多元化,以此削弱貿易壁壘的衝擊。
中國駐歐盟使團經濟商務處公使彭剛當地時間23日在歐洲媒體「歐盟動態」(Euractiv)發表署名文章,強調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亦有違市場經濟規律,一些西方國家炒作「中國經濟威脅」、「中國產能過剩」等言論,就是為施行保護主義措施、發動貿易爭端尋找託詞和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