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深部腦刺激的搜尋結果,共05筆
雙和醫院神經醫療團隊日前成功改善一位巴金森氏症患者動作障礙困擾,透過實施深部腦刺激(DBS)晶片植入手術,幫助患者從重度僵硬、跌倒頻繁困境中走出,找回良好生活品質。
45歲鄭姓男子罹患帕金森氏症超過10年,生活深受困擾,彰基醫療團隊近日為他執行「深部腦刺激手術(DBS)」,手術特別採用「清醒式」進行,彰基表示,清醒式手術可即時測試病患症狀,精準定位,提升整體療效與安全性,優於全身麻醉手術,鄭男術後顫抖與僵硬症狀顯著改善,恢復自主行動能力。
中市黃姓阿伯是原發性顫抖症患者,50歲時右手出現震顫,起初還可拿筷子吃飯,手抖越來越嚴重,連手握牙刷卻放不進嘴巴刷牙、拿湯匙舀不起飯菜,手完全不聽使喚,到中山附醫求診。經神經外科主任張正修24日表示,經評估採「神波刀」治療後,不但刷牙、握筆書寫平穩,除夕夜也能吃頓溫馨團圓飯,完成他發病後心願。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40萬人罹患原發性顫抖症,因神經退化,造成身體不同部位持續性顫抖,其中約10萬人的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醫師表示,這類患者若經藥物治療無法改善,就需接受手術治療,除了開顱手術,也可接受非侵入性的「神波刀(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治療,透過逾1000個超音波晶體,聚焦能量在丘腦,打斷讓患者顫抖的神經迴路。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40萬人罹患原發性顫抖症,因神經退化,造成身體不同部位持續性顫抖,比巴金森氏中還要常見。94歲的歐陽先生,曾是一位傳記作家,在 70歲左右出現顫抖症,雙手不停顫抖,無法寫作、喝水、吃飯,因擔心風險不願開顱,接受非侵入性的「神波刀(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治療,透過逾1000個超音波晶體,聚焦能量在丘腦,打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術後的歐陽先生恢復了正常書寫及抓握功能,人生由黑白再變回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