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火星採樣返回的搜尋結果,共08筆
202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閱兵中,最新組建的航天部隊方隊首次亮相。這個嶄新的戰略兵種與網路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等一起,以全新的軍旗和裝備接受檢閱,集中展示了中國航天工業的最新成就。這些先進的航天裝備不僅展現了大陸在太空領域的技術實力,更彰顯了建設「航天強國」戰略目標的階段性成果。
大陸央視報導,4月24日是第十個中國大陸航太日,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太日」是為了紀念1970年4月24日大陸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這一歷史性時刻。大陸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航天局局長單忠德受訪表示,大陸將加快提升進入太空的能力,今年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將再啟征程,天問二號將於今年上半年搭乘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太陽探測工程也在未來計畫中。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佈局重大科技項目。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大陸全國人大代表,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孫澤洲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中國將在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採樣返回。
據觀察者網報導,今年9月,大陸國家航天局宣佈,中國「天問三號」火星採樣返回任務的實施時間將提前2年,由2030年前後提前至2028年前後。此消息一經公佈,立即在美國引發熱議。據美國「太空」網(Space)10月31日引述美國專家直言,若中國成功領先美國進行火星採樣返回,這將成為又一個「斯普特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該網站9月曾刊文分析,中國提前兩年實施任務,意味著最早可能在2031年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這比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計畫中的2040年領先足足9年之久。
在安徽黃山召開的第2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主論壇上,天問3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指出,中國天問3號任務計劃在2028年前後實施2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採樣並返回地球。
據新華社報導,第二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今天(9月5日)在安徽黃山召開。主論壇上,「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介紹,中國「天問三號」任務計畫在2028年前後實施2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樣品返回地球,比預計時間早2年。
中國進行月球背面探測的嫦娥6號任務已經圓滿回歸,達成了人類歷史首次月背採樣返回。而在圓滿完成嫦娥6號任務後,中國國家航天局隨即發布多項後續探測計劃,包括:嫦娥7號/8號月球探測器,以及天問2號/3號/4號等小行星、火星與木星的探測任務。
澎湃新聞25日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24日下午在中國航太大會主論壇上表示,目前縱觀世界各國進展,中國大陸有望成為第一個從火星採樣返回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