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生物標記的搜尋結果,共113筆
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今(10)日舉辦「2025世界糖尿病日:守護糖友逆轉腎!」記者會,攜手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醫界與生醫產業,共同倡議糖尿病與腎病變的早期篩檢與整合照護,呼籲全民「控糖早行動、護腎不拖延」。
我國失智人口突破37萬人,其中6成是阿茲海默症患者。今年84歲的周老先生,5年前確診輕度認知障礙,半年前因妻子過世,曾一度出現認知退化,所幸及時銜接單株抗體新藥,搭配每次回診認知功能訓練、平時規律運動,如今狀況良好。
隨著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逐年攀升。衛福部統計顯示,2024年全台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35萬人,其中阿茲海默症占七成以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22日宣布完成首例阿茲海默症新藥「欣智樂」(Donanemab)施打,象徵國內臨床治療正式導入可延緩病程的新型藥物。
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全國失智人口突破37萬人,其中6成為阿茲海默症患者。現年84歲的周老先生,約5年前確診「輕度認知障礙」,半年前妻子過世,他一度因情緒低落出現認知退化,所幸及時銜接單株抗體新藥,每2周按時回診,搭配耕莘醫院及中研院共同研發的認知功能訓練,如今狀況良好。
長庚紀念醫院宣布整合「臨床代謝體學核心實驗室」與「臨床蛋白質體核心實驗室」,打造雙核心研究平台,新平台將導入人工智慧(AI)技術,結合高維度生物資料與臨床資訊,進行疾病分類、風險預測與個人化治療模型建構,為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提供強力後盾。
元智大學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范揚騰,與台北醫學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組成的跨校研究團隊,近日於國際神經科學權威期刊《NeuroImage》發表最新成果,首次系統性揭示腦內興奮與抑制神經傳導物質平衡(Excitatory–Inhibitory Balance, E–I balance)與自閉特質及感官敏感反應之間的重要關聯。
逸達(6576)口服MMP-12抑制劑Linvemastat(FP-020)於中重度氣喘患者的二期臨床試驗syMMPonia設計摘要,已獲接受並將於2025年歐洲呼吸學會(ERS)年會,以口頭發表形式進行。
2025年波羅的海生命科學論壇暨展覽(Life Sciences Baltics 2025)本周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開幕,台灣連續第二屆設立最大規模國家館,展現生技產業在國際舞台的堅實實力,進一步深化與立陶宛在健康產業領域的戰略關係。
很多人有喝咖啡的習慣。食安專家韋恩表示,一項日本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喝3杯以上咖啡的人,因血中的脂聯素濃度上升,有助於降低血糖與預防動脈硬化,但這僅適用於BMI 25以下的正常體重者,在過胖的族群,則看不到這種保護效果。
自己或家人變得健忘、專注力下降、判斷力變差,甚至性情改變?專家提醒,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疾病,不單純只是因為老化,發生原因複雜且多樣,臨床上不少家屬等到患者明顯退化時才驚覺異狀,錯失了早期醫療介入控制的黃金時機。
訊聯集團搶攻AI外泌體、新藥開發應用商機告捷報喜。訊聯基因總經理康清原表示,AI已廣泛應用於新藥研發流程中,從生物標記發現、試驗設計到患者分群,幾乎無所不在。隨著生成式AI與開源蛋白質結構演算法快速發展,生技製藥產業正迎來創新藥物設計與智慧製程的關鍵轉型期;訊聯基因深化與國內外產學研單位的合作,並與達梭系統台灣、凱杰生技、MasterControl提供全新的AI解決方案。
有鑑於台灣80歲以上長者每五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為延緩病程,食藥署已核准二款單株抗體新藥上市,其中一款即是美國和日本藥廠衛采(Eisai)合作研發的Lecanemab(商品名LEQEMBI)新藥,主要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該藥品可以清除多種可溶與不可溶的毒性類澱粉蛋白(如Aβ protofibrils等),是阿茲海默症的關鍵病理機制之一。
國內藥廠也迎頭趕上失智症檢測和新藥開發,其中主打神經退化性疾病精準診斷的新旭生醫(APN LifeSciences),獲得雅詩蘭黛家族創立的「阿茲海默症藥物開發基金會(ADDF)」策略性投資,其正子造影顯影劑「18F-APN-1607 (Florzolotau[18FJ])」可追蹤腦部Tau蛋白病變,以精準診斷阿茲海默症及進行性核上性麻痺(PSP)等Tau蛋白相關的疾病,該產品已在全球收案超過4,000例,建立大規模臨床影像資料庫,並啟動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包括美國阿茲海默症臨床二期以及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孤兒藥與快速通道認定(Orphan Drug and Fast Track Designations)」之PSP行動障礙診斷臨床三期。
由衛福部指導、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辦理的「阿茲海默症國際論壇」,25日在亞洲生技大展舉行。來自台灣、日本與韓國的產官學界專家,共同探討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創新治療與國家政策趨勢,並介紹新一代診斷技術與療法的最新進展。
生技新創公司格瑞奇生物科學日前發表其自主開發的預防醫療平台「AI Dr. Listening」,標榜全球開創以蛋白質錯構為核心切入點,結合AI檢測與結構修復藥物的「發病前介入」技術,在疾病尚未出現症狀前十年即實現風險預警與早期干預,該公司同時宣布,將於台灣與美國同步啟動臨床驗證計畫,針對亞健康族群進行平台準確性與預防成效評估。
台灣約有200萬名偏頭痛患者,由於臨床上缺乏客觀指標,被認為是「看不見的病」,患者甚至被誤認為是裝病,如今謎題解開了!台北榮民總醫院聯手陽明交通大學、中央研究院和國家衛生研究院,歷時5年成功找出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標記,只要一滴血,就可以辨識是不是偏頭痛,準確率達9成以上。研究成果登上今年6月國際頂尖神經科學期刊《Brain》。
偏頭痛困擾全球數億人口,在台灣推估有200萬名患者,卻因為沒有明確影像異常或生物指標,被認為是「看不見的病」,患者甚至被認為是裝病或心理問題。台北榮民總醫院聯手陽明交通大學、中央研究院和國家衛生研究院,歷時5年成功找出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標記,未來透過血液檢測即可辨識偏頭痛狀態,準確率達9成以上。
訊聯基因(4160)與基米(4195)旗下新創子公司萊斯特生醫攜手打造智慧實驗室,推進新型抗生素、帕金森新藥開發,預計2026年申請美國新藥臨床試驗(IND)。
生華科(6492)今(16)日天公告,候選新藥Pidnarulex(CX-5461)獲選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贊助五年的抗癌計畫中,首個單獨用藥治療晚期實體腫瘤試驗,已於NIH Clinical Center in Bethesda, Maryland, USA試驗中心成功收治第一位患者。美國NCI將支付此項預估達480萬美元的臨床經費,生華科指出,顯著降低研發負擔、加速推進新藥開發。
衛福部6月公布2024年十大死因,癌症連續43年都高居榜首,而十大癌症當中,消化道癌症占了4分之3,包含肝和肝內膽管癌、腸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等。專家指出,過去治療腸胃道惡性腫瘤的藥物很少,但隨著分子病理學進步,這2年陸續有新藥問世。政府既已將基因檢測納入給付,新藥的給付也要跟上,否則病患做完基因檢測,卻沒能力自費,反而也得不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