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譯基金會石曜堂董事長指出,這些數據揭示「糖腎連鎖」在糖尿病前期時就在發生。當血糖開始異常,腎臟的負擔就已啟動;糖尿病前期並非安全區,而是健康警訊。若能及早篩檢、預防與追蹤,就有機會延緩甚至逆轉病程。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也補充,糖尿病年輕化已成趨勢,全台約有280萬糖尿病患者,且「糖尿病前期」盛行率29.6%,排名全球第三,盛行率逐年攀升。

其中,高達40%糖友會併發腎臟病變,也是台灣洗腎的主要原因,其他併發症包括心肌梗塞、中風、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的防治不能只靠藥物控制,而是要建立跨專科的整合照護與健康教育。早期篩檢與定期追蹤,是避免走向洗腎的唯一解方。陳理事長強調,糖尿病防治不能只靠藥物,而要透過跨專科整合照護與健康教育,「讓病人從飲食、運動、用藥到檢驗都能被完整照顧。」

前工研院生醫所副所長、新穎生醫董事長曾錙翎博士表示,腎臟功能下降的風險並非僅限於糖尿病患者。研究顯示,這些高風險者發生腎絲球過濾率(eGFR)下降到超過30%的機率,較一般族群高出約7~12倍,極有可能面臨腎功能快速惡化的風險。這次研究與演譯基金會大數據的結合,驗證台灣自主研發的腎功能生物標記檢測,在腎功能惡化前,可提早預測惡化風險,大幅補足傳統指標(UACR、eGFR)的不足,更展現公私協力推動預防醫學的價值。

#糖尿病 #演譯 #基金會 #整合照護 #糖尿病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