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綠色廊道的搜尋結果,共51筆
從校園步道到社區景觀,造橋鄉建設逐步展現新風貌。造橋國小與造橋國中通學步道改善計畫,獲國土管理署補助2,200萬元,改善學童上下學動線;另由客委會補助400萬元推動豐湖國小校舍活化工程,強化校舍耐震並美化環境。鄉長徐連斌表示,將串聯教育與觀光資源,營造幸福宜居的造橋。
台灣狐蝠為我國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花蓮、綠島、龜山島可見其蹤跡,其中花蓮的狐蝠族群相當特別,與人類生活區域高度重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完成「花蓮地區台灣狐蝠族群監測與棲地利用」研究,花蓮狐蝠約有166隻,呈穩定成長,顯示花蓮市區綠帶環境已能提供穩定的棲息與覓食條件。
高雄市楠梓區學專路林蔭大道,近日遭公部門以防災為由大幅修剪,不少雨豆樹、樟樹被「斷頭式」截枝,造成景觀嚴重受損,ISA國際樹藝師莊傑任批評,市府違反修剪規範,恐害樹木衰弱、引發病蟲害及安全疑慮,呼籲立即停工並檢討政策。
繼北市「中山長春」及「文山木柵」都更案後,國家住都中心今年展現動能,再推公辦都更第3案-「南京龍江」案,由國家住都中心擔任實施者。基地總面積約1,203坪,土地使用分區為住三(特),採權利變換方式辦理,預估投資金額約35億元,自7日公告招商,徵求出資興建的優質團隊,受理申請至114年12月8日止。
宜蘭縣海岸線長年受東北季風與海浪侵襲,造成沙灘流失、海岸線內移,威脅保安林與沿岸住家安全。為強化海岸防災功能,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於沿海地區設置「堆砂籬」,以天然竹材搭建約1公尺高的籬笆,攔截飛砂、促進砂丘堆積穩定海岸地形,再搭配林投等原生植栽,形成兼具防災與生態價值的綠色屏障。
宜蘭海岸線長年受東北季風與海浪侵襲,沙灘流失、海岸線內移,威脅保安林與沿岸住家安全。為強化海岸防災功能,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於沿海地區設置「堆砂籬」,以天然竹材搭建約一公尺高的籬笆,攔截飛砂、促進砂丘堆積,穩定海岸地形,再搭配林投等原生植栽,形成兼具防災與生態價值的綠色屏障。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7日起公告招商「南京龍江」案,基地總面積為3,977.13平方公尺(約1,203坪),土地使用分區為住三(特),採權利變換方式辦理,預估投資金額約35億元,由國家住都中心擔任實施者,徵求出資興建團隊,受理申請至今年12月8日止。
「2025新北溼地藝術季-種籽之旅」4日在板橋新月橋下新海二期人工溼地正式起跑,新北市長侯友宜親自為活動揭開序幕,表達對藝術與環境永續的支持,並現場發放月餅,與大家共度中秋連假。溼地藝術季展期自即日起至11月4日,新北市高灘處邀請民眾走入溼地,親身感受藝術與自然的美妙對話。
今年新增國定假日,有為期3天的教師節連續假期,緊接著還有10月4至6日的中秋連假,以及10月10至12日的3天國慶連假,桃園市楊梅警分局依往年經驗,針對楊梅、幼獅、校前路交流道及重要道路與觀光景點周邊道路規劃交通疏導措施,提供返鄉出遊的交通重點,呼籲用路人留意避免塞在車陣中。
9月22日是全球響應的「國際無車日」(World Car Free Day)。這個源自歐洲的環保運動,鼓勵大家在這一天放下車鑰匙,改搭大眾運輸、騎自行車或用步行,為城市降點溫、也替自己生活加點綠。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響應無車日,邀請市民一同騎上單車,沿著河岸的綠色廊道慢騎,感受新北自行車道的美麗與自在。
新北市瓦磘溝曾被形容為「醜泥怪」,調查人員近期卻觀察到大量烏魚現蹤,這種廣鹽性魚類對水質與溶氧極為敏感,竟選擇棲息於過去汙濁惡臭的河段,令調查人員大為驚訝。水利局表示,只要方法正確,原本的惡臭水溝也能蛻變為生態豐富的綠色廊道。
新北市中和地區瓦磘溝因飄散惡臭引發居民反彈,但在新北市水利局大力推動「瓦磘溝渠底改善計畫」後搖身一變成為城市中的生態綠廊,最近台北市野鳥學會調查更在溝礫中發現大量烏魚,證實瓦磘溝不僅水質改善、生態系統也朝向健康方向發展中。
走在營盤溪綠廊,孩子的笑聲穿過風聲與鳥鳴,在城市縫隙中蔓延。在日常裡,城市的變化往往不過於張揚,不是突然拔地而起的地標,而是在一條溪畔重新打開、一塊閒置地被重新賦予角色,抑或街區動線的調整,從微小之處累積改變的能量。
科技快速發展的現代,只需要打開手機輕輕一點,便有無數資訊彈出,偶爾在返家途中,社群、廣告的訊息排山倒海襲來,手機頻繁的震動讓人更覺疲憊,在這般高速運轉的日常裡,讓人想開啟「勿擾模式」,隔絕喧囂,離線找回生活節奏。選定一個閒暇之日,尋訪隱藏於桃園蘆竹的「補給點」,來場身心調節的能量補給之旅。
輸油專用鐵道活化、改建而成的嘉油鐵馬道已有82年歷史,2008年變身自行車道至今,因設備老舊,嘉義市政府斥資6000萬元實施光環境優化工程,並導入AI智慧公廁管理、智能大聲公等系統,完善嘉油鐵馬道遊憩、運動環境,除被網友喻為「南部最美自行車道」外,還獲「2025建築園冶獎─公園綠地景觀類」肯定。
嘉油鐵馬道是嘉義市首條自行車專用道,前身是興建於1943年的輸油專用鐵道,經嘉義市政府與中油公司合作活化,2008年變身全長3.1公里自行車道,去年市府投入經費,施作光環境提升優化工程,獲「2025建築園冶獎-公園綠地景觀類」肯定,更有網友稱是「南部最美自行車道」。
新北市政府推動淡水金色水岸自行車道優化工程,繼「關渡段」與「海堤段」工程於今年初動工,「竹圍段」於6月30日開工,預計於2026年底完工,全面升級自行車道及其周邊設施,強化休憩安全與騎乘舒適度,塑造1條兼具美感與功能的綠色廊道。
經濟部水利署第4河川分署收回濁水溪集鹿大橋上游違規使用的河灘地,委由林保署南投分署進行生態造林,並避開野生動物繁殖期進行淨溪、清除外來種植物,共計復育4.29公頃濱溪綠帶,石虎、食蟹獴、穿山甲等野生動物紛紛現身,儼然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桃園市政府推動「蘆竹綠具人示範計畫」,蘆竹區營盤溪綠廊近期完工,綠廊約1.1公里,總面積約3.2公頃,工程經費約5500萬元,新增1.6公頃綠美化用地、1020公尺自行車道及新植175株喬木。市長張善政29日至現場視察,他表示,高鐵橋下的空間需有效活化使用,這只是第一道「開胃菜」,未來市府將持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