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自身利益的搜尋結果,共552筆
在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10月底在釜山會晤後,陸美經貿緊張關係持續降溫,但香港《南華早報》10日引述曾任世貿組織(WTO)祕書長8年的拉米(Pascal Lamy)的話示警,陸美貿易競爭的態勢恐將持續50年,全球供應鏈和關鍵產業面臨日益增長的風險,呼籲企業做好長期規畫。
據觀察者網報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會議(COP30)即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舉行,美國政府已宣佈不會派出高級官員參會。不過,許多人士擔心,美國政府可能威脅加徵關稅或出台簽證限制,阻礙各國達成有關氣候問題的協議。
馬英九基金會與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7日舉辦「馬習會」10周年研討會。國民黨副主席蕭旭岑表示,「馬習會」5周年時大陸官方還有慶祝,10周年卻只有台灣舉辦,凸顯兩岸關係的負面訊號。為回到「馬習會」的兩岸氣氛,前陸委會主委夏立言認為,必須要回到堅持「九二共識」,在一中各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才能讓兩岸再度成為和平繁榮。
兩岸學術交流面臨限縮之際,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近日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在北京舉辦兩岸關係研討會,有近40位兩岸專家齊聚,探討中美關係和兩岸情勢。兩岸學者同聲強調兩岸制度化、機制化學術交流的重要性,尤其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和兩岸情勢下,交流有助深化雙方相互理解,為兩岸關係發展注入新動能。
馬英九基金會與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7日舉辦「馬習會」10周年研討會。國民黨副主席蕭旭岑表示,「馬習會」5周年時大陸官方還有慶祝,10周年卻只有台灣舉辦,凸顯兩岸關係的負面訊號。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更解讀,大陸覺得已是過眼雲煙,兩岸不可能再舉行領導人會晤,除非2028年政黨輪替。
在外交場合裡,即使一句短話也可能意義重大。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在社群平台真實社群(Truth Social)發文稱「G2即將召開!」,簡短一句話卻掀起美中關係新一輪解讀。這讓北京感到滿意,卻令美國盟友深感不安。
根據台灣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台灣人民大多不支持兩岸的統一,主張兩岸應維持現狀,更有過半以上的台灣人,不認同新任國民黨主席鄭麗文高喊「我是中國人」的呼聲,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根據台灣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台灣人民大多不支持兩岸的統一,主張兩岸應維持現狀,更有過半以上的台灣人,不認同新任國民黨主席鄭麗文高喊「我是中國人」的呼聲,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據大陸駐美國大使館11月4日消息,謝鋒大使在上海舉行的美陸貿易全國委員會2025年度中國運營大會交流晚宴上,透過網路視訊發表了「雲」致辭。對於陸美先前元首會晤、高層經貿磋商達成的共識,謝鋒呼籲美方,「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也不能節外生枝,不要打零和博弈的小算盤,更不要動損人利己的壞心思。」謝鋒也把話挑明,「台灣、民主人權、道路制度、發展權利是中方的四條紅線,希望美方不挑事、不越界。」謝鋒還對美國工商界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做「早起鳥」,抓住歷史機遇;二是做「推進器」,助力雙邊關係;三是做「催化劑」,促進友好交往。
「川習會」是否有助化解美陸對抗僵局?國安局報告指出,美陸戰略互疑,安全威脅、科技競爭等結構性問題難解,且競相強化關鍵科技及原料自主能力,降低相互依賴。此外,美國關切中共在台海、南海地區軍事活動及脅迫行為,並將確保美盟在印太地區捍衛自身利益之能力,認為未來「美中地緣戰略」角力將持續升溫,不易緩解。
國安局書面報告指出,美中戰略互疑,安全威脅、科技競爭等結構性問題難解,且競相強化關鍵科技及原料自主能力,降低相互依賴。此外,美國關切中共在臺海、南海地區軍事活動及脅迫行為,並將確保美盟在印太地區捍衛自身利益之能力,判未來美中地緣戰略角力將持續升溫,不易緩解。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3日)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上午舉行的分論壇「台灣的抗日運動」中,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巫永平會後接受媒體聯訪,針對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的上任與兩岸關係前景發表看法。他指出,鄭麗文公開強調「我是中國人」,這不是孤立的個人表態,而是反應出「台灣社會整體民意的變化」,代表著兩岸關係可能出現的新契機,而統一是「不需要選擇的未來」。
中美軍事高層互動升溫!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1日在社群平台X上表示,華府與北京將建立軍方之間的「熱線」,以防止印太地區的分歧或誤判演變為意外衝突。他並透露,他與中國國防部長董軍10月31日會談後,又再進行電話會議,雙方致力於消除衝突並緩解任何突發問題。
眾所矚目的2025年APEC終於順利落幕。由於這是川普回任美國總統後首次的亞洲行,加上全球矚目的習川會,及其與日本首位女首相的川高會,再加上APEC數場雙邊會談,都讓此次APEC增添不少話題。此次峰會的成功舉辦,不但對6月剛當選的韓國總統李在明聲望有所助益,也讓千年古都慶州躍上全球舞台,更讓對事隔20年再次承辦的東道主韓國,扮演了地緣政治的重要中介者。然而,熱鬧喧嘩背後,卻是對未來全球經貿發展的隱憂。
近日,華府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文章《穩定美中競爭關係》(Stabilizing the U.S.-China Rivalry),旨在說明兩強權競爭在所難免,但要避免衝突加劇甚至戰爭風險,同時談到台灣問題,認為華府應給北京「採取漸進式統一」創造「誘因」(incentive),另外對華府建議,明確放棄追求絕對勝利,承認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接受某種共存模式,以及重建高層可信溝通管道。兩項建議確認兩強競逐必朝向「鬥而不破」,既讓美國總統川普欲打破過去全球化秩序,實踐「常識革命」或「交易外交」,也讓中國大陸欲尋求自身國際地位的提升,建立利於自己生存的秩序。這樣的論述與賴清德政府不與中國大陸對話交流,採取純對抗的策略截然不同。
匈牙利、斯洛伐克與捷克可能共同組成一個歐盟內部的聯盟,聯手抵制布魯塞爾推動的對烏克蘭軍援政策,這個構想由匈牙利主導,斯洛伐克執政黨「方向黨」(Smer-SD)副黨魁布拉哈(Ľuboš Blaha)接受週六(1日)專訪時證實,三國正在考慮協同行動。布拉哈指出,歐洲「再度陷入集體瘋狂,正走向戰爭與混亂」,而「保持理性」的國家應當聯手保護自身利益。他強調,這不是什麼陰謀或俄羅斯的「混合戰爭」(hybrid warfare),而是出於政治現實與常識的自然反應。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國防部長擴大會議(ADMM-Plus),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馬來西亞舉行,美國國防部(戰爭部)部長赫格塞斯親自出席,積極強化與盟邦安全合作。他與中共「防長」董軍會談時,則明確表示美國持續關注其在臺海周邊的行為。
美中元首川習釜山會未提台灣,引發關注,在川習會隔天,美中兩國防長在馬來西亞舉行會談,提到了台灣。大陸國防部長董軍表示,美方在台灣問題上要謹言慎行,旗幟鮮明反對台獨;美國防長赫格塞斯則關注中國在南海、台灣周邊,及對美國在印太盟友和夥伴的行為,並強調美國不尋求衝突。
川習會告一段落,中美關係成為外界關注焦點,商總理事長許舒博表示,任何一個國家用關稅來箝制,對誰都不利,中美之間有太多爭議,對其自身利益都有影響,例如美國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