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菲律賓海板塊的搜尋結果,共117筆
高雄市甲仙區今日下午1時發生芮氏規模5.3地震,深度7.8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氣象署指出,本起地震與今年1月21日發生在嘉義縣大埔芮氏規模6.4地震不同,屬獨立事件,提醒民眾留意3天內有規模4.5至5餘震。
南台灣今天中午1點整發生一起芮氏規模5.3地震,震央位在高雄市甲仙區,深度僅7.8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南部有明顯搖晃。
行政院會6日通過 「北回之巔旗艦計畫-微笑南灣in台灣計畫」,115年至118年將投入100.14億元,以10大亮點建設計畫形塑北回歸線帶狀旅遊具國際吸引力之觀光地標軸線。交通部觀光署強調,預期所帶動的國旅效益可以增加10%的旅遊人次,創造觀光產值可達1,226億元。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邊坡17日大規模崩塌,立霧溪被堵住形成1座「天然壩」,不過這並非該處首次出現堰塞湖,據東華大學團隊研究發現,燕子口1951年地震及1998年芭比絲颱風過後也曾出現堰塞湖,太管處也透過分享讓社會大眾認識太魯閣的持續變動的演變過程,除認識大自然的力量,也尊重山的脾氣及管制措施。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溢流,洪水衝進光復鄉,造成19人死亡、5人失聯、157人受傷的慘重災情,事隔不到1個月,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昨(18)日上午從台8線靳珩隧道東口溢流,秀林鄉公所緊急發布紅色警戒,將富世村民樂社區及秀林村民有社區共948人緊急撤離,花蓮短時間內接連發生堰塞湖釀災,主要是地質脆弱 、峽谷地形 、地震和豪雨頻繁及河川短急四大原因堆疊,導致堰塞湖極易發生並致災。
花蓮縣及東部海域今日早上陸續發生2起規模5的地震,其中花蓮縣光復鄉震度均為3級。氣象署表示,2起地震都是獨立事件,提醒民眾未來3天留意規模4至4.5的餘震。
今日上午7點52分花蓮縣吉安鄉發生芮氏規模5地震,最大震度在花蓮4級,氣象署表示,該起地震是獨立事件,本次地震規模5不算大,未來3天內留意規模4至4.5餘震。
相當罕見的地震,發生在9月20日清晨6點56分,根據中央氣象署觀測,地震震央位在台灣海峽內,距離金門縣政府約94公里,深度僅17公里,芮氏規模達5.0。氣象署一度指出,這起地震是1900年以來當地規模最大,後修正為1993年有觀測紀錄以來。
花蓮縣玉里鎮坐落在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擁有特殊地質及地理位置,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讓更多人認識當地地景,10月11日傍晚將舉辦1場「歐亞菲板塊音樂會」,由享譽國際的朱宗慶打擊樂團用樂器演繹大地的心跳,也安排體驗活動讓大專以下的學子感受打擊樂器的震撼。
宜蘭縣近海27日晚間9時11分發生規模6.0地震,中央氣象署指出,該地震深度112公里,最大震度為宜蘭縣冬山鄉、台北市信義區4級,高鐵行車正常,台鐵、台北捷運、桃園捷運慢速巡軌後恢復正常,竹科宜蘭園區無狀況,竹科轄下其他5個園區水電氣供應均正常。不少北部民眾感受到先急速上下再左右搖,北市信義區民眾直呼:「突然整棟樓抖動超大力!」
宜蘭縣近海今(27)日21:11發生芮氏規模6.0地震,地震深度112公里。最大震度4級。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召開記者會說明,今日地震屬於中層地震,地震成因是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碰撞所致,最大震度位於宜蘭冬山、台北信義,宜蘭冬山因為地理位置較近,台北信義則是因為場址效應,由於幾乎是北部直下型地震,所以震度3級多集中在北部區域。
27日晚間9:11,宜蘭縣近海發生規模6.0地震,北部民眾感受特別大,不少人看到震央位在東北角直呼太罕見。對此氣象署做出回應,表示這起地震為獨立事件,留意後續規模5至5.5餘震。
今天下午4時37分嘉義縣大埔鄉發生芮氏規模5.1地震,氣象署表示,因本次地震震央與深度接近,研判屬於今年1月21日嘉義大埔芮氏規模6.4地震的餘震,後續餘震活動持續,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東部海域今天下午3時45分發生規模6.2地震,最大震度為3級,氣象署表示,這起地震發生在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板塊隱沒帶,因距離台灣較遠,未來餘震規模約5至5.5左右,民眾感受到的震度可能為1級。
新北市板橋地政事務所訂於2025年7月25日(星期五)下午1時40分至4時40分舉辦「地震事件對於測繪成果的影響與因應」專題講座,特別邀請國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陳國華教授擔任講座主講,受場地限制僅開放5位名額提供有興趣之地政專業人士及民眾報名參加。
美國阿拉斯加州近海於台灣時間17日凌晨4時37分發生規模7.3強震,美國相關單位立即發布海嘯警報, ,前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這起強震是否為更大地震的前兆,值得關注,因規模7地震後的2周內,常伴隨規模8強震,未來幾周是關鍵觀察期;他預估,若有規模8的大地震,最可能出現在阿留申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等地,台灣受影響雖然較小,但仍應提高警覺。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在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預言,2025年7月5日將發生大地震,儘管龍樹諒上月出版新作,改口表示7月5日當天不一定會發生大事,但此預言已成近期熱門話題,就連7月日本旅遊市場也意外受到波及。事實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今年5月就曾在「謠言風向球」專欄中,專題解構7月5日地震預言的偽科學,以及現代科學地震預測的侷限。
日本隸屬鹿兒島十島村的吐噶喇群島近海,13天來發生1160多次地震,昨天其中的惡石島首度出現震度6弱,模規5.5強震,部分居民嚇得睡不著,壓力大,今天上午有13人搭船撤離到250公里外的鹿兒島市避難。
為了推動大罷免而進行的「團結國家十講」,賴清德總統幾乎是盡其洪荒之力,想為台灣獨立建構理論基礎。從太古時期的長毛象、金絲猴,到南島語族的起源,再到雜質說,再到台灣人沒有參加制憲,否定一中憲法。一步步,都是有結構、有計畫的推進。所以這十講,「團結」不是重點,重點是「國家」。那是想建構一個「新國家」的概念。必須從這個角度,才能了解賴清德被嘲笑的各種理論錯誤的死結。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於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預言,7月5日將發生巨大災難,書中描繪太平洋海面出現「2條巨龍」,引發強烈地震,對此,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以科學角度分析,認為書中所提的「巨龍」指的特定海底地形結構,正逐漸往日本靠近,但實際發生劇烈地震與災難的可能性相當低,對台灣來說需特別注意的還是琉球海溝與沖繩海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