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人工環境的搜尋結果,共11筆
今年台灣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TAZA)舉辦「第三屆動物行為豐富化設施設計大賽」於10月28日決選(以下簡稱行豐比賽),由台北市立動物園隊伍參賽的「狐猴塗抹替代物」和「紅毛猩猩知我心」主題計畫,分別獲得本屆比賽的冠、亞軍。動物園表示,入圍的2件行豐作品皆經過科學量化、反覆測試操作,觀察到動物們捧場使用,表現出多元化自然行為。
六福(2705)旅遊集團長年投入瀕危動物保育與國際交流,犀牛繁育除是全台之冠,更是國際間指標園區。集團宣布正式啟動「國際犀牛外交計畫」,將集團在犀牛繁育與保育的國際級成果與專業經驗分享全球。
由於盜獵猖獗及棲息地縮減,導致全球犀牛數量急遽下降。國際犀牛基金會最新統計,2024年全球犀牛已較前一年減少1290隻,南方白犀牛年降幅甚至超過11%,為所有犀牛亞種之最。長年投入瀕危動物保育與國際交流的六福旅遊集團,犀牛繁育除了是全台之冠,更是國際間指標園區。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繼2023年5月成功獲得土魠魚受精卵、培育魚苗至孵化後第50天之後,近期進一步掌握土魠魚陸上養殖技術,目前育成天數已超過600天,體重已達6公斤以上,並發現成熟的卵巢與精巢,可見土魠魚人工完全養殖指日可待。
「2050淨零城市展(Net Zero City Expo)」將於2025智慧城市展期間同步舉行。中華電(2412)積極響應全球永續發展趨勢,運用科技創新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環境永續。今年以「AI賦能創新未來」為核心,展現多項成果,包含保護百種瀕危植物的行動、樹木碳匯公民科學家計畫,並利用5G技術守護黑面琵鷺棲地,持續朝向2030年達成淨正向影響(NPI)與無淨毀林(NND)的目標邁進。展區亦展示四項智慧環境解決方案,引領產業以科技共創永續未來。
因棲地遭破壞與人為濫捕而在國際列為瀕危物種的三棘鱟,今(10)日成對現蹤在中屯風車永安橋旁沙灘。不過,海洋生物專家指出,澎湖周邊本來就有鱟,只是中屯這帶族群數量可能沒那麼多,出現一對還談不上少見。
中華電信積極響應「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達成2030年扭轉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里程碑,以及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以領先的5G、AI與AIoT技術應用於生物多樣性,透過AI智慧監控技術成功守護黑面琵鷺棲地,並於營運據點設立瀕危植物保育基地,推動AIoT百種保育計畫,超越傳統人工環境實查,展現獨特價值,開創台灣環境友善行動新模式。
俗稱龍王鯛的蘇眉魚在台灣為第二類保育動物,根據台灣珊瑚礁協會過去20多年調查顯示,台灣周邊海域總數量不到30尾。被稱為「石斑大王」的戴昆財與屏科大產學合作,12日宣布人工繁殖成功孵化近3000條蘇眉魚苗。保育界樂觀其成,但預估到放流復育至少還要3至5年。
俗稱龍王鯛的蘇眉魚是2類保育動物,根據台灣珊瑚礁協會過去20多年調查顯示,在台灣周邊海域總數量不到30尾。被稱為「石斑大王」的戴坤財與屏科大產學合作,12日宣布人工繁殖成功孵化近3000條蘇眉魚苗。保育界樂觀其成,但預估未來要到放流復育至少還要3至5年。
來自日本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所長識名信也,長期專注珊瑚生殖生物學及復育技術,他與研究團隊利用台灣東北海岸曾用於養殖九孔的大型魚塭建立了「珊瑚農場」穩定復育珊瑚,目前已養殖17種類以上、將近5000株珊瑚,不僅為台灣提供了珊瑚研究和環境教育的新平台,更提供以廢棄養殖設施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模式,相關成果也在3月底刊登於國際期刊《Aquaculture》。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近期再傳喜訊,繼去年首度在人工環境下孕育東方新魟寶寶後,今年再度在人工環境中孵化出六斑二齒魨,海科館還為了挑食的河魨寶寶傷透腦筋,讓民眾能夠目睹難得一見的河魨幼魚樣態與逗趣的可愛模樣。